摘要: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领军者采埃孚(ZF)正式公布了其2024财年的财务报告,揭示了公司税后净亏损高达10亿欧元这一严峻现实。这一亏损主要归因于两大因素:一是公司计提了6亿欧元的重组费用,旨在应对行业变革;二是电动化业务需求放缓,导致公司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采埃孚转型之路的艰难:面对亏损、裁员,身处德国制造业转型的十字路口!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图
3月24日最新消息,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领军者采埃孚(ZF)正式公布了其2024财年的财务报告,揭示了公司税后净亏损高达10亿欧元这一严峻现实。这一亏损主要归因于两大因素:一是公司计提了6亿欧元的重组费用,旨在应对行业变革;二是电动化业务需求放缓,导致公司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财报详细数据显示,采埃孚在2024财年的全年销售额为414亿欧元,与2023年的466亿欧元相比,出现了11%的显著下滑。同时,其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15亿欧元,与上一年度相比下降了36.5%,利润率更是从2023年的5.1%大幅跌至3.6%。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自由现金流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缩水幅度高达78%。
这些数据不仅直观地反映了采埃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财务挑战,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欧洲汽车产业链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重重困难。
失业君小编认为,采埃孚所遭遇的亏损局面被透视为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而非孤立事件——
❶电动化转型的“温差挑战”
首席执行官霍尔格·克莱恩坦诚地指出,客户对电动平台的订单量骤减了一半,远低于先前预期,这直接导致了产能利用率的严重下滑。这一趋势与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复杂分化态势紧密相关: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以超过40%的渗透率高歌猛进,而欧美市场却因补贴政策的退坡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而陷入增长瓶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采埃孚重点布局的欧洲市场,其电动化进程远未达到预期,这使得电动化总成事业部成为了此次裁员风波中的“重灾区”。
❷债务重负与战略定位的“双重困境”
自2015年收购TRW和2020年并购WABCO以来,采埃孚累积的债务规模在2024年已攀升至惊人的105亿欧元。在高利率环境的叠加影响下,公司每年需承担的债务偿还额高达约22亿欧元。与此同时,采埃孚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激进投资——包括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并未如愿获得相应的订单回报,这无疑导致了资本效率的显著下滑,为公司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❸全球竞争态势的“激烈碰撞”
中国零部件企业凭借其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正在逐步侵蚀采埃孚在亚太市场的份额。以宁德时代为例,该企业已跻身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四强之列,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相比之下,采埃孚在电动化核心部件(如电池管理系统)上的研发投入尚未转化为明显的市场优势,这使得公司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当前面临的严峻危机,采埃孚公司近日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计划在2028年前于德国境内裁员1.1万至1.4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其德国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并伴随着部分工厂的关闭。此消息一出,立即在德国制造业内部引发了深刻的反思与讨论。
此次裁员行动主要集中在公司的生产和研发两大核心部门。尽管此举有望为公司节省每年数亿欧元的人力成本,但也可能对其长期以来的创新能力造成不可忽视的削弱。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工程师红利”,即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丰富储备。因此,此次大规模的裁员行动可能会进一步加速技术人才的流失,对德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构成潜在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采埃孚的裁员行动并非孤例。近年来,包括博世、大陆等在内的多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也纷纷开始缩减本土产能,寻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应对市场变化。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德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完整性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对其“工业4.0”战略的顺利实施构成实质性障碍。
此外,德国严格的劳工法规也为企业裁员带来了额外的挑战。根据规定,企业需为被裁员工支付高额的补偿金,这无疑将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随着失业率的上升,社会矛盾也可能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24年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已有20家年营收超过千万欧元的企业宣告破产,与2023年相比增长了60%。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德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
采埃孚对于2025年的前景展望依然持谨慎态度,预计营收将勉强超过400亿欧元,而利润率则预计徘徊在3%至4%的低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采埃孚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其破局之路显得尤为艰巨:
在电动化战略的推进上,采埃孚亟需调整策略,从过去的“全链条自研”模式转变为与中国供应商的深入合作。借助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效应,采埃孚有望有效降低研发成本。例如,可以借鉴博世与宁德时代成功合资的模式,通过合作降低电池系统的成本,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债务重组与资本结构优化方面,采埃孚需要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剥离非核心资产,如已经出售的车桥组装业务,以及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将成为其缓解财务压力的关键步骤。尽管2024年其资本支出率已经从前一年的4.8%提升至5.4%,但未来必须更加精准地将资金投入自动驾驶、软件定义汽车等高附加值领域,以确保投资的回报率和效益。
此外,在区域市场的再平衡上,采埃孚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目前,亚太区销售额仅占其总销售额的23%,远低于欧洲市场的47%。为了应对欧洲市场的潜在萎缩,采埃孚需要加大对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本地化投资力度,通过增强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来对冲欧洲市场的风险。
综上所述,采埃孚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德国汽车工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在“电动化转型”与“成本困局”的双重压力下,再加上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巨头不得不以裁员为代价来换取生存空间。然而,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构价值链:从过度依赖本土高成本制造转向全球化协作的开放生态,从技术封闭走向技术共享与合作。
当下,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和重新洗牌,整个产业链条正在发生重构。采埃孚所经历的阵痛,或许将成为德国制造业觉醒和转型的起点。
议
网友热议
@G666的edc(IP甘):
电动机一时半会替换不了内燃机,但很快就能取代变速箱!
@大橘猫873(IP苏):
卖等供应商一倒,汽车售价只能更贵,更拼不过新能源,此消彼长……
@lokDoctorfe0(IP皖):
新能源时代啥玩意儿都往座椅和方向盘上集成,不再需要角度不可调的赛车桶椅和快拆方向盘,以及四点式安全带了,对了变速箱也没了……
@Elizabethrre(IP云):
德制造业画出优美曲线4.0-0.4-404……
@半导体ticapa(IP粤):
德国人少,裁这么多,还是影响力很大的。
@charlielee(IPHK):
变速箱真的是吃专利的利润来源,被电车一下把吸钱的工具整没了……
最后一条,
电车V5。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