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瑞典有一家「恶心博物馆」,搜罗了世界各地让人觉得「丧心病狂」的饮食,而在中国展区,其中一样展品竟然是——三鹿奶粉!
瑞典有一家「恶心博物馆」,搜罗了世界各地让人觉得「丧心病狂」的饮食,而在中国展区,其中一样展品竟然是——三鹿奶粉!
前两天,花爸发文辟谣了魔术擦、仿瓷餐具有毒这件事。
详情点击三聚氰胺就「藏」在家里?这些东西家家都有?
其中花爸提到了三聚氰胺是低毒成分,其毒性比食用盐还低!
有不少花粉看了后都觉得刷新认知:三聚氰胺既然是低毒,那为什么在十几年前,引起了那场让中国食品安全直到今日都蒙羞的巨大丑闻?让30多万孩子都深受其害呢?
《目录》
「READING」
有漏洞可钻
要说这个,那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标准问题。
当时奶企的自有奶源还很少,大部分奶源是靠收购散养奶农的牛奶。
收购牛奶是按质量级别收购的,主要的判定标准就是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越低,代表质量越,太差的就不收。
而当时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就是靠检测牛奶里氮元素的含量,将其折算成蛋白质的含量,借此来判断收购牛奶的质量。
但这种检测方法有个天生的缺陷就是:容易「被骗」。
它只能识别氮元素,但识别不出氮元素的来源。蛋白质内含有氮元素,但也有其他成分也含有氮元素,甚至含量可能更高。这就给造假留下了机会。
造假手段不停升级
当时散养奶农的奶牛品种和饲养水平普遍不好,产出的牛奶很多都达不到收购的标准,于是想出了各种「投机取巧」的方法。
有人就往牛奶里加尿素,因为尿素含氮比较高,能骗过检测仪器。
但尿素含有刺激性的气味,太不像牛奶了,骗过仪器骗不过人,很容易就被发现了。
而这之后有个叫张玉军的大聪明,找到了另一种氮含量高、没有刺激性味道味道、颜色又很白的东西,就是——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的氮含量达到了66%,把它加在牛奶里,蛋白质不达标的牛奶就能达标,也不容易被发现。
悲剧的扩大
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不!人性是贪婪的!
在三聚氰胺「粉墨登场」后,很快就迭代出了2.0的产业化版本。
有部分厂家把三聚氰胺作为主要成分做成了产品,叫「蛋白粉」,并卖给全国各地其他奶农。
而这些奶农不是专业人士,并不知道蛋白粉就是三聚氰胺,更不知道过量会出问题,他们就是抱着让牛奶检测起来质量高的想法,但却酿成了大祸。
三聚氰胺虽然是低毒的,但它难溶于水,如果摄入量大、时间长,就会在体内沉积,形成肾结石。婴儿喝了这种假蛋白牛奶做的奶粉,蛋白质也不够,会导致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肾结石,就是当时那批受害孩子的典型情况。
企业是否知情?
当年,很多奶企都用了掺假三聚氰胺的原奶,那这事儿厂家到底知不知道呢?
根据官方的庭审记录,三鹿奶粉一开始是不知道的,但后来已经通过检测发现了,却因为怕影响企业声誉,选择了不召回问题奶粉,而是用三聚氰胺含量没那么高的奶粉,把含量高的奶粉换回来。
三鹿的第二大股东新西兰恒天然,向三鹿提供了「20mg/kg的三聚氰胺对人体无害」的说法,促使并同意了三鹿用低三聚氰胺含量奶粉置换的做法。
知道有问题却仍然往外卖,因此在奶企里,被判得最重的就是三鹿。
但三鹿知情后卖出的20mg/kg以下的三聚氰胺奶粉,并没有证据证明引发婴幼儿的问题,法庭认为造成婴儿营养不良和肾结石损失的,是知情前卖出的高含量三聚氰胺的奶粉,因此罪不至死。所以三鹿总经理田文华被判无期(后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
其他奶企没有证据证明他们知情,牛奶里检出的三聚氰胺量也比三鹿奶粉低很多,都只是罚款处罚。
而那个「天才发明家」和其他销售三聚氰胺蛋白粉的人则被判了死刑或无期。
因为这事儿被俗称为「毒奶粉事件」,所以大家都误以为三聚氰胺很毒,其实并非如此。
奶企加三聚氰胺
奶农无辜判死刑
恒天然主持正义
奶粉让娃娃大头
其他奶企被纵容
花爸只能根据官方调查的结论还原事实,一些没有证据的猜测言论无助于反思。食品安全没有侥幸可言,唯有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减少无谓的节奏,才能防止悲剧重演。
来源:小红花测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