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晚年谈到李敏赞不绝口:姐姐比我有本事,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08:40 1

摘要:李敏的童年经历确实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她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父母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娇娇”,听着就挺亲切,带着点疼爱的小女孩的意味。那个年代,延安是革命的中心,毛主席忙于领导抗日战争,贺子珍作为他的妻子,也在忙着支持革命事业。

漂洋过海的童年:从苏联到北京

李敏的童年经历确实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她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父母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娇娇”,听着就挺亲切,带着点疼爱的小女孩的意味。那个年代,延安是革命的中心,毛主席忙于领导抗日战争,贺子珍作为他的妻子,也在忙着支持革命事业。

不过,夫妻俩在生活和观念上渐渐有了分歧,争执越来越多。到了1937年,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4岁时李敏踏上了远赴苏联的旅程,最终也在异国落了脚。

贺子珍带着李敏住在莫斯科,生活虽然不算富裕,却也让小女孩有了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她在那儿上学,学的不仅是俄语,还有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后来,苏联也卷入了二战,生活变得艰难起来,物资短缺,贺子珍带着李敏几经搬迁,甚至还住过简陋的宿舍,但母女俩始终相依为命。

1947年国家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贺子珍带着11岁的李敏回国。那时候的李敏已经是个半大姑娘了,带着一口流利的俄语和对苏联生活的记忆,坐上了回国的火车。毛主席见到女儿回来,挺高兴,给她改了个新名字——“李敏”。这个名字听着简单,却有点讲究,“敏”字有敏感、聪慧的意思。

回到中国后,李敏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她开始适应中国的生活,跟着父亲身边的人学习中文,补上之前落下的功课。毛主席特别重视女儿的学习,特意给她找了老师,教她读写汉字、了解历史。没多久,李敏就进了学校,正式接受中国的教育。

与孔令华的相知相守

李敏的青春时光在北京师范学院度过,那是1950年代初,她刚从苏联回来没几年,中文已经说得挺溜了,毛主席安排她进这所学校继续深造。李敏在这儿学了不少东西,从语文到历史,再到教育学的课程,她都认真听讲。课余时间,她还会跟同学们一起去图书馆翻书,或者在操场上散散步,日子过得充实又平静。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李敏认识了孔令华。他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长得挺精神,性格也好。其实俩人老早就认识了,中学的时候就见过面,那会儿他们都在北京的学校读书,偶尔碰上还能聊几句。后来,孔令华考上了北京航天学院,学的是跟航空技术相关的专业,离师范学院不算太远。

李敏这边呢,继续在师范学院埋头读书。两人的学校虽然不一样,但北京就这么大,年轻人的圈子也小,节假日或者周末,他们总能找机会碰个面。有时候是同学聚会,有时候是去看个展览,慢慢地就熟络起来。孔令华常骑着自行车跑来师范学院附近,俩人一块儿沿着校园边的小路溜达,聊聊学习的事儿,聊聊未来的打算,时间一长,感情自然就升温了。

到了1959年,李敏和孔令华决定结婚。那年她23岁,他也差不多年纪,俩人年纪轻轻就定了终身。婚礼办得挺简单,没啥排场,就是在中南海里摆了几桌,请了些亲朋好友过来。毛主席那会儿忙着国事,没太多时间操办,但还是抽空到场祝福。孔从洲那边也来了不少军里的老战友,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顿饭。

婚后,李敏和孔令华先在中南海住了段时间。白天,孔令华去航天学院上班,李敏有时候也去学校教书,晚上回来一块儿做饭吃。生活虽然平淡,但俩人刚结婚,日子过得还挺甜蜜。后来,他们有了孩子,家里人口多了,中南海的空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加上毛主席也不希望女儿老住在这儿,于是他们搬了出去,找了个普通的住宅安家。

搬出来后,日子就没那么轻松了。孔令华的工资不高,李敏也没啥固定收入,家里开销却不小。老人得赡养,孩子得养大,光是吃饭穿衣就得精打细算。他们家没啥余钱,饭桌上常见的是白菜土豆,肉不多,衣服也都是补了又补。孔令华有时候加班到很晚,李敏就得一个人在家带孩子,顺便把家务活儿干完。

动荡十年:坚韧中的沉默

1966年,席卷全国的动荡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李敏作为毛主席的女儿也没能置身事外。造反派冲进她的单位,把她揪出来批斗,贴大字报、开斗争会成了家常便饭。

那段时间,因为后妈的关系,李敏跟父亲见面的机会少得可怜,李敏一家却被刻意疏远。中南海的日子早已过去,她和孔令华搬到普通住宅后,毛主席忙于国事,几乎没时间见女儿。偶尔有几次机会,她想去探望父亲,却总被后妈以各种理由挡在门外。

即便如此,李敏从没公开抱怨过,她知道这个时候多说一句话都可能给父亲带来麻烦。她跟后妈的关系一直很冷淡,彼此见面连招呼都很少打,但她从没主动挑起过争端。与此同时,她跟妹妹李讷的联系却没断过。李讷那会儿也过得不容易,她跟丈夫结婚没几年,关系就渐渐淡了。1970年,女儿出生后没多久,俩人因为性格不合离了婚,留下李讷一个人带着孩子。

离婚后的李讷日子过得艰难,单身母亲的担子本来就重。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李讷的处境更糟,经济上捉襟见肘,连基本的生活开销都成了问题。她住在北京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冬天烧煤取暖,夏天连个电扇都舍不得用。就在这时候,李敏伸出了手。

她自己家里也不宽裕,孔令华的工资有限,还要养两个孩子,可她还是省下点钱悄悄寄给李讷。有时候是几斤粮票,有时候是一袋米,哪怕自己得勒紧裤腰带,她也没让妹妹饿着肚子。李敏还常托人给李讷捎去些旧衣服和日用品,都是她从家里收拾出来的,能用就行。她没法经常去看妹妹,毕竟那时候出门也不方便,但只要有机会,她就让人带话过去,问问李讷过得怎么样,孩子怎么样。

李讷收到这些东西后,慢慢熬过了最难的日子。到了晚年,李讷身体不太好,腿脚不便,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每次有人来看她,她总爱提起姐姐,说起李敏当年怎么帮她渡过难关。她常跟人讲:“姐姐比我有本事,两个孩子都教育得那么好。”这话她说了不知多少遍,每次提起都带着点感慨。

儿女成才:红色基因的传承

李敏跟孔令华结婚后,生了两个孩子——儿子孔继宁和女儿孔东梅。孔继宁是老大,那时候李敏一家还住在中南海。他从小就跟部队有缘,家里人不是搞革命的就是当兵的,耳濡目染下,他很早就嚷着要当兵。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17岁的孔继宁主动报名参军,跟着部队上了前线。

那几年,他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扛过枪、挖过战壕,回来时身上还带着点硝烟味。退役后,他没闲着,转头就扎进了学术研究,读了大学,后来又拿了学位。2001年,他跟李敏一块儿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这机构专门研究和宣传毛主席的思想,办了好些讲座和展览,挺有影响力。

孔继宁还不满足,2006年他又搞了个东方昆仑公益基金,专门帮青少年和贫困地区。他跑了不少地方,联系企业募捐,给偏远山区的学校送书送桌椅,还弄了个医疗项目,改善那儿的卫生条件。他忙这些事的时候,常带着一队志愿者,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几年下来帮了不少人。

妹妹孔东梅走的路跟他完全不一样,她从小就爱读书,尤其是外语。李敏和孔令华支持她学英语,她就考进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得一口流利的外语。毕业后,她没停下,直接出国深造,拿了个硕士学位。回国后,她又在北京大学读了博士,研究跟文化相关的课题。2003年,她开了北京东润菊香文化书屋,这地方不大,但专门卖跟革命文化有关的书,还办过几次展览,把红色历史讲给年轻人听。

孔东梅做这些的时候,挺用心,她亲自挑书、设计书屋的布局,还联系出版社出了一些纪念毛主席的书。她的公司慢慢做大了,成了北京文化圈里有点名气的地方。孔继宁和孔东梅,一个投身公益和学术,一个扎根文化传播,路子不同,但都跟家里那股红色基因脱不开关系。李敏和孔令华当年养孩子时,家里条件有限,可他们从没放松过教育。孔继宁小时候,李敏常给他讲外公打仗的故事,孔东梅爱读书,孔令华就从单位借书回来给她看。俩孩子长大后,各奔东西,却都把家里那份信念带了出去。

参考资料:[1]唐若雨,华丽.李敏和李讷[J].档案时空,2007(11):25-26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