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年的辽宁知青典型中吴献忠是最出名的一个。在《中国知青史大潮》中,我用了不少笔墨,写了1976年前后辽宁知青典型在毛远新等人操纵下的种种作为所依据的资料,档案也好、报纸也好,都是官方的。
采访前记
在当年的辽宁知青典型中吴献忠是最出名的一个。在《中国知青史大潮》中,我用了不少笔墨,写了1976年前后辽宁知青典型在毛远新等人操纵下的种种作为所依据的资料,档案也好、报纸也好,都是官方的。
这种资料来源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同样是这个人,“文化大革命”中的传媒可以把他吹得天花乱坠,“文化大革命后的传媒又能把他描绘成跳梁小丑典型。实际是任由塑造的玩物,政治上的利用价值一旦丧失,也就变得一文不值。那么,真正的吴献忠是怎样的?这二十多年,她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通过刘继业的介绍,吴献忠特意从抚顺赶到沈阳,第一印象,人很瘦,眼睛大大的,一副饱经风霜的样子。
开始的场面比较拘谨,献忠对我的《中国知青史大潮》显然“不感冒”,用她的原话:不用看,也知道里头怎么写的”,这当然是指有关她的部分。
关于那段历史,她本来不愿意多谈。我说:愿意不愿意谈,是你个人的事情,但是你已成为一个历史中的人物,却是无法变更的事实。关于那段历史,你说有许多不真实的报道,真实的是什么,你不讲,别人又怎么知道?再说了,将来还是有人要研究这段历史的,你不讲,后人只能根据文献的资料。这番话,可能打动了她。
右三为美国南加州知青联谊会会长邱新睦,右五为吴献忠,左二为刘继业
献忠一旦打开话匣子,就是滔滔不绝的,语速很快,说明思路的敏捷。我请她重点谈了几个事,一个是1976年前后辽宁知青典型参与的政治上的几件大事,一个是她狱中几年的生活,再一个是她近几年创办食品有限公司的状况。
通过谈话,我发现她是一个有个性、执著而缺少圆通的人。毛泽东曾提倡过那种在命运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的精神,献忠所富有的大概就是这种精神。
她一再强调对以前的所作所为从不后悔,因为都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决定的,这包括下乡不后悔,不上大学留在农村不后悔,甚至蹲了监狱也不后悔。
她的执著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我问她:你现在是公司的董事长了,继业也是股东,按过去的理论,这可是资本家啊,难道跟你的共产主义信仰不矛盾吗?她的词儿来得真快“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前夜"换句话说,当资本家也能保持共产主义信仰,恩格斯不就是资本家吗?
我又问了:许多知青下乡初期,跟你的思想一样,以后在农村多年,目睹社会的黑暗,对“左"的东西逐渐有了认识,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你在农村待了那么多年,难道就没有注意到种种黑暗吗?她的回答更绝"现在社会上的黑暗不是更多吗?"
总之纵使你有千言万语,反正她有一定之规。
说实在话,我与献忠在思想观念乃至对历史的看法上有着深刻的歧异,但对于她那种执著和精神上的独立,不能不从心里给予足够的尊重。在一个日趋多元的社会里,为什么偏要强求大家想法一致呢?只求一“真”字,不是就足够了吗?当然,也会有入认为她的看法迂腐,或者顽固。
献忠创办企业经历了许多困难,同样百折不挠,她说,如果有了钱,最大的愿望就是盖一座知青大厦,从服务到设备,什么都是一流的,有钱的知青来,没钱的知青也来,大家欢聚一堂……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样美好的理想,同样博大的胸怀,我衷心希望献忠梦想成真。
附:
吴献忠,女,原名吴风琴,出生地于辽宁抚顺的一个工人家庭。
1968年9月28日,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抚顺市第十中学学生的吴风琴与中国无数同龄人一起上山下乡到广阔的农村。
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曾亲眼目睹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吴风琴将“扎根农村一辈子,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
在扎根农村的9年间,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她从未请过一次探亲假,更没有计算过工分,一条裤子打了五六十块补丁也不舍得扔。
可以说,出身于大城市的吴风琴真诚地把农村当成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也把自己当成缩小城乡差距的实践者,并不顾父母反对,将名字改为吴献忠,寓意为无限忠于农村这块自己所热爱的土地。
1970年秋,国家开始从下乡的知青中招工,而在生产队兢兢业业工作了两年的吴献忠得到了贫下中农和同事的一致推荐,但她本就出身于大城市,又怎会为了一份城里的工作而放弃农村呢?为此她回答得很干脆:“我不走”!
有人非常不理解,为何吴献忠宁愿放弃城里优渥的生活也要留在穷乡僻壤的农村呢?也有人说她眼界高,准备上大学。
就在此事过去不久,大学招生的名额也下来了,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前来招生,这时,所有人又一致推荐吴献忠,但出人意料的,吴献忠再次拒绝了,她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誓言:“铁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
令吴献忠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青春誓言“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会不胫而走,成为了全国知青中最响亮,也是最具号召力的口号之一,吴献忠也因此成为了知青的典型,全国各地都宣扬吴献忠的事迹,一时间,吴献忠名扬全国,成为了知青下乡的“女一号”。
1973年,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人大代表。1974年,她被调回抚顺市,担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75年,她被任命为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以上内容来自网络)
一当年的是与非
1976年,辽宁的知青典型在政治上比较活跃,或者说出尽了风头。那时候,他们是时代的宠儿,获得了巨大的荣耀。但是随着形势的巨变,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又成了历史的“罪人”、“四人帮”的爪牙,甚至十恶不赦的“新生反革命分子”。
关于这段历史,自有历史学家去研究,我这里,只想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对历史的真相,做一点点补充。
第一,1976年锦州知青会。
关于这次会,刘继业已经从他的角度做了一些说明。作为当事者之一,我了解的情况比他多一些。
最初,省知青办准备在锦州开一次知青代表会,就通知了我,但我根本不想去。一般的会实在没有办法的,我才去,那时候还在地里干活儿呢,确实是想争分夺秒,因为事情挺多,要干点儿实事。所以,直到知青代表会开会了,我还没到会。有多少人参加会,也不清楚。
知青办知道我挺犟的,不去就不去吧。但是后来春泽去了,张铁生也去了。春泽去了不说,还给锦州市委、知青办提意见:你锦州开知青会,吴献忠是锦州的典型、全省的典型,她都不参加,你们这个知青会到底是怎么地?
这样一来,知青办受不了了,赶紧打电话,说:“你赶紧过来吧,春泽他们都过来了。你说你不参加,这有点儿说不过去呀。”县委现派车到大队把我接过去的。
那时候,会议已经开了一天半了。市委的报告引起知青代表的不满,给市委领导提了一些意见,关系紧张了一些,但是根本不存在“夺权”的问题。
抢话筒这个事确实存在,这个青年想说什么,那个青年想说什么,这事有,但是根本就不是说想夺市委的权,造市委的反。就是针对市委某些领导,他的子女不下乡,对“走后门”现象提了一些意见。仅此而已。
但是你要看后来的报纸,把我写的就是“预谋夺锦州市委的权”。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啥预谋?根本咱就不想参加那个会,不想夺市委的权啊。谁想夺权呢?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咱锦州后来不就发生地震了吗,一地震,会就散了。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锦州夺权”成了我的三大“罪状”之一。进了看守所,找我谈的时候,我把知青会的全过程说了一遍。
办案人员原先以为我参加这个会是有预谋的,是要抢班夺权。我在交代材料中写的:“没有预谋。”纯粹是偶然,根本就不想参加这个会。春泽一去给烧了把火,才把我给煽去了。
如果像报纸上说的那样,我是什么“总指挥”,能事先没有预谋吗?能不按时参加会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后来办案人员了解了情况,才明白了。
第二,1976年19名知青典型写公开信的事。
当时省里开知青会,详细过程记不太清了,把我抓进看守所,没有把这作为一条。
在公开信上署名的19名知青典型中,我的名字排在第一。说心里话,那些人都了解我,我这个人是实实在在干的,大伙儿都认为我和有些人不同,挺克己的。
第三,参加工农干部学习班的事。
毛远新办的省工农干部学习班,主要目的是培训青年干部。学习班吸收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参加,也是为市委、市政府的班子培养后备力量。现在要培养哪个干部不也是上中央党校,上这个党校那个党校,让他学习吗?当时去的是南湖的党校。学习班后期要到各个市实践,进行调查,参与市委领导班子的会。给我们这个权利,要不咱们能参加市委领导班子的会吗?
我是第六学习组组长,带领六名成员组成赴锦州调查组。调查完了回到沈阳,毛远新亲自听汇报,我们讲了锦州市委班子出现了什么问题,现在是怎么个情况,汇报过程,也不像后来一些人所说的那样。
金得纯是锦州造反派的一个头,也参加汇报,讲了一通,他的派性比较严重。毛远新当时就批评他:“金老师,你不要搞派性嘛。大字报是一个武器,无产阶级可以用它,资产阶级也可以用它。”
我认为这话没什么毛病。把我抓起来以后,问我毛远新的讲话内容,我说你就查我的日记,市委领导、省委领导讲话我基本上都记,记的速度比较快。
我感到毛远新的讲话超过了一般人的思维。不是说毛远新他怎么怎么地,我这个人向来就是这样,在牢里戴着手铐子我就这么说。有人说:“你态度得好。”我说:“什么叫态度好?态度好就是实事求是,如果你要我说什么我就顺着你的思路说,那就太不好了。”
第四,被打成“反革命”的经过。
主席逝世时,我是县常委,同时在大队当书记,在生产第一线。铁生上省里反映对华国锋的看法,我并不知道。粉碎“四人帮”后,我们之间再没有联系。
很快,在锦州召开了县、团级干部打招呼会,传达中央的文件,主要是说粉碎了“四人帮”,华国锋当了主席,毛主席说“你办事,我放心”。还谈到毛远新反对毛主席。听完了文件,组织座谈,叫大家表态,就是让表态坚决拥护粉碎“四人帮”啊,欢迎华国锋当主席呀。
因为我不理解,所以没表态。我当时认为,要说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当主席,这个我没有理由不拥护,要是你让我像无限信赖毛主席那样,对华主席无限信赖、无限崇拜,四个无限嘛,我做不到。
我的“反动言论”的原话是这样的:“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让华国锋当主席,我拥护,但我没达到无限信赖。”后头还有一句话:“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经过长期实践,林彪不是写在党章上了吗?王洪文不是被主席选拔的吗?后来怎么变了呢?培养可靠接班人,不是得经过长期实践才能看出来吗?”接下来还有两个问号:“毛远新能反对毛主席吗?华国锋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吗?这要经过长期的实践。”
在党内应该可以说话呀,按组织程序,我这么说没毛病啊。说毛远新反对毛主席,我确实不相信。
我跟毛远新在省里开过几次会,开“十大”我们也是一个组的,我没发现他有什么反对毛主席的言论。另外,在中央文件里也没举出确凿的证据让你相信毛远新反对毛主席。
所以我觉得,就像我不可能反对毛主席一样,也不会相信毛远新反对毛主席。我这些话说得太直了,因为我就没有想当官啊。
监委专门给我办了一个学习班,帮助“转弯子”,县委书记、县妇联主任、公社党委书记、县里头一些部门的领导都来找我谈话。县委书记对我特别好,他说:“献忠啊,怎样了,你得赶紧转弯啊,你要不转弯,要想打倒一个人那还不容易吗?”公社党委书记说:“献忠啊,你得转弯啊,咋的你也得转弯啊!”
我说:“你要是说服我,我就转弯。你说服不了我,我不可能糊里八涂地跟着你们说。”结果我把观点一说,这些人全都同意我的观点了。
后来这些人一下子全都给打倒了,县委书记撤了,公社党委书记也撤了,团县委书记、县妇联主任等等全部一下子都拿下了。他们同情我,有些还是朋友,当然他们被撤职可能也有其他一些原因。结果,二三十年没有再起来。
——2002年《中国知青口述史》
口述者简介
吴献忠,辽宁抚顺人,知青典型,“文革”后判刑,出狱后创办企业。
整理者刘小萌,研究员。
来源:朔州日报-知鉴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