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一封录取通知书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20:00 1

摘要:在戒毒场所,每一天,警察都会听到很多很多故事,有开心的分享,也有痛苦的回忆,每一个故事分享的背后,是戒毒人员对警察的信任,也是他(她)们愿意打开心灵的开始。

编者按:

有人说生命如歌,那是因为他历尽山河,也有人说人生如河,那是因为他尝尽甘苦波折。

在戒毒场所,每一天,警察都会听到很多很多故事,有开心的分享,也有痛苦的回忆,每一个故事分享的背后,是戒毒人员对警察的信任,也是他(她)们愿意打开心灵的开始。

今天我们就跟随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警察笔触,看看戒毒人员的改变......

云南戒毒将持续推出戒毒故事,以期社会能接纳戒断毒瘾的他(她)们,也希望社会上少一个与毒品有关的故事......

八月末的云南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五所),教育戒治区门外飘来隔壁高校迎新的广播声。正在参加康复训练的戒毒人员老陈猛地停下动作,攥着衣角的手微微收紧,目光追着声音的方向,眼角慢慢湿润——那熟悉的迎新旋律,一下将他的思绪拽回了二十年前。

1

遗憾:二十年前的未竟之路

老陈的手掌布满岁月的印记,指腹竟还能清晰回忆起二十年前那封承载着青春希冀的烫金录取通知书的触感。1998年夏天,18岁的他凭借优异成绩考上省属重点大学,通知书送达的那天,邻里街坊都来道贺,母亲特意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可他揣着这份荣耀去赴朋友的“庆功宴”时,却在“就尝一口,不耽误上学”的怂恿下,第一次沾了毒品。

三天后,警察敲开家门时,他正蜷缩在墙角神志不清,那封刚刚向父亲炫耀过的录取通知书,静静躺在床头柜上,边角被母亲的泪水浸得发皱。“你这辈子毁了!”母亲的哭声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父亲则红着眼眶,抬手就撕碎了那封承载全家希望的录取通知书,碎片飘落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如同他骤然崩塌的人生。

此后二十年,老陈陷入了戒毒与复吸的恶性循环。毒瘾发作时,他会偷偷把捡回来的通知书碎片藏在枕头下,仿佛这样就能抓住一丝曾经的光明;可清醒后看着那些碎片,又只剩无尽的耻辱。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小宇离开那天,没有歇斯底里的争吵,只留下一句冰冷的话:“等你真能戒掉这东西,再想着见孩子。”

2

守望:父子间的破冰之旅

去年,老陈走进省五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一次偶然的机会,管理警察发现他总在读书角徘徊,手里反复翻着一本旧版高考复习资料。

“我儿子……明年就高考了。”

“面对警察的询问,老陈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眼神里满是愧疚。原来小宇上高中后成绩一直不错,可因为父亲的过往,始终不愿原谅他,甚至不愿接他的电话。

为了帮这对父子破冰,管理警察多次与老陈的妻子沟通,耐心劝说她给老陈一个弥补的机会。最终,妻子松了口,同意让老陈通过书信和小宇交流。起初,小宇的回信只有“知道了”“挺好的”寥寥几个字,可老陈没有放弃,每天在完成康复训练后,就坐在书桌前给儿子写信,从天气变化叮嘱添衣,到分享自己在教育戒治中的学习收获,偶尔还会附上几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

直到今年高考前夕,老陈收到了小宇字数最多的一封回信,信里写着:

“爸,我想考你当年那所大学,替你把没走完的路走下去。”

“老陈捧着信纸,手指反复摩挲着那几行字,眼眶瞬间通红,他小心翼翼地把信纸叠成小方块,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仿佛揣着一颗重新跳动的心脏。从那以后,他不仅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和文化课学习,还主动报名了所里的陶艺制作传习班,捏陶时专注的眼神、记笔记时认真的模样,让管理警察不禁感慨:“老陈眼里的光,终于又亮起来了,是为儿子亮的。”

3

前行:跨越二十年的双向奔赴

高考结束后,省五所特意为老陈安排了与小宇的视频会见。当镜头里出现穿着高中校服的小宇时,老陈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紧接着,小宇手里紧紧攥着的一个信封映入眼帘,他把信封举到镜头前,红底烫金的“录取通知书”五个字格外醒目——正是老陈当年错失的那所省属重点大学。

“爸,我考上了!”

小宇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哽咽,

“你看,这是录取通知书,我真的替你做到了!”

老陈的眼泪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滚落,他想起自己当年因毒品迷失的懦弱,再看看眼前挺直肩膀、眼神明亮的儿子,突然狠狠捶了下自己的大腿,声音沙哑地说:

“小宇,爸对不起你,对不起这个家……你千万不能学爸,一定要走正路啊!”

“爸,我知道。”

小宇擦了擦眼泪,把录取通知书翻开,一字一句地念给老陈听,

“我今天来,不只是想告诉你这个好消息,还想跟你说,我原谅你了。你在里面好好戒毒,好好学习,等你出来,我带你去学校看看,看看咱们共同的大学。”

老陈用力点头,嘴唇颤抖着说不出话,只能通过屏幕,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儿子和那封承载着两代人希望的录取通知书。

会见结束后,老陈把小宇的信翻了出来,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能把内容倒背如流。如今,他成了教育戒治区里的“学习榜样”,每当有戒毒人员因绝望想放弃时,他就会分享自己的故事,语重心长地说:

“毒品能毁掉一个人,甚至一个家,但只要肯回头,肯为爱的人努力,就总有希望。别让自己的遗憾,变成孩子的负担。”

此刻,教育戒治区外,高校的迎新钟声已经敲响,青春的欢呼声响彻校园;教育戒治区内,老陈正坐在书桌前,给小宇写着回信,信里满是对未来的期盼。一封跨越二十年的录取通知书,连接起父子俩曾经破碎的情感,也让这个因毒品伤痕累累的家庭,在双向奔赴的温暖中,重新走向完整与希望。

文、图/孙琛、白建国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