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风口来临,城市只有抢到更多“王兴兴”、“梁文锋”这样的人才,才能在产业“卡位”上占据更多优势;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抢人”。
无条件落户、百万年薪、专属房票……一二线城市抛出的人才政策,直接把“求贤若渴”四个字写在了脸上。
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背后,是关乎城市发展的一种“危机感”:
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风口来临,城市只有抢到更多“王兴兴”、“梁文锋”这样的人才,才能在产业“卡位”上占据更多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缩小,持续的人口净流入成为支撑城市更长远发展的关键变量。
而在这条“抢人”赛道上,苏州工业园区显得有点“抢眼”。
据说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人才总量达到53.8万人,人才密度达56.4%,人才竞争力在全国开发区中一直稳居首位。
我们不免好奇,从1994年设区至今不过短短31年,一个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园区,怎么这么能把人吸引过来?
01.
一片足够广阔的舞台
首先要明白,吸引人才,苏州工业园区有足够的底气。
因为放眼全国,苏州工业园区都是一个极为强悍的存在。
去年工信部公布全国高新区排名50强,苏州工业园区在178家国家高新区当中位居全国第4位,能排在它前面的只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座地级市的高新区,能与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上海张江等一流园区同处第一方阵,这绝不仅仅是“地表最强地级市”赋予的光环。
于人才而言,园区正是一片实力足够强、站位足够高、平台足够大的广阔舞台。
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在顶层的构想中,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就是要借鉴新加坡的招商引资和治理经验,吸引优秀外资企业和人才落地,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彼时,中国已有30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苏州工业园区则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加速赶超。
2003年,园区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开发初期整个苏州市的经济总量,实现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的壮举。
2008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和两百亿大关,分别是开发之初的90倍和500倍。
从2016年起,在全国229个国家经开区的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9年取得第一。
30多年来,入驻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外企业从150家增至18.8万多家,园区GDP从11.32亿元增至2024年的4002.43亿元,并取得3个“超万亿”的成绩: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一位当年参与园区建设的新方人员曾感叹,“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梦想已超标实现。”
确实如此。
从姑苏城外的一片池塘洼地到屹立湖畔的一座东方之门,从最初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到如今覆盖278公里的”创新之城”,苏州工业园区过去30年的变化堪称日新月异,并且势头还在不断地加速:近3年来,平均每2.2小时新增1件发明专利,每天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每45天增加1家上市企业。
而这种快速发展的加速度,与高度集聚的人才密度同样密不可分。
2007年,园区推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10多年来逐步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链式效应。
至今,园区累计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近3000人,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6.7万人,为园区贡献了60%的上市企业、70%的上市创新药和90%的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
一个冷知识是,当年第一代投身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者们,平均年龄不过30岁。如今苏州工业园区93万的就业人口中,平均年龄为34.6岁,其中40岁及以下青年占比近80%。
可以说,青年人才始终是园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02.
为年轻人的梦想买单
而谈到招揽人才,苏州工业园区能给的实在太多了。
这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感慨。
最近,园区在招才政策上又出大招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应届毕业生:
只要来苏州工业园区面试,就可以拿到最高2000元的交通补贴,并且还能免费入住他们的青年驿站;
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根据你学历的层次(本科、硕士、博士),每个月能分别领800元、1000元、1500元的安家补贴,连续领3年;
你问上班的时候住在哪?园区直接拿出政策放在你面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不仅可以申请租住人才优租房,想要置业的,按照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还能申请7万元至25万元不等的房票补贴。
据我所知,苏州工业园区也是全国少数能将人才房票门槛放宽至全日制大专的园区。
假设你是应届博士生,还有12万元生活补贴支持,叠加最高25万元的房票,各种优惠政策加起来,能享受到最高40多万元补贴。
如果你想创业,园区设立的“一港十基地”(独墅湖青年创新创业港以及10个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还能为你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注册、安居落户、融资对接、市场拓展等全链条“保姆式”服务,打造出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空间。
可以说,在青年人才生活、就业、创业的方方面面,园区都给足了充分保障。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以“保姆式”的细致服务,全方位覆盖人才的成长周期。
对于园区的人才大招,还有一件事让我感到震撼。
在元禾控股等国企牵头下,园区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群。
园区的朋友告诉我,10亿元基金群里还有1亿元的“青创资金”,专门为年轻人的梦想“买单”:秉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文创”的基本原则,主要面向早期的科技类项目和文创类项目。
成功申领的创业项目可以获得30万到100万元不等的“启动资金”;并且还可以叠加概念验证、天使投资等环节,最高能拿到1000万元。
是的,你没有听错,面对“全球文科倒闭潮”、“文科大败局”等唱衰论调,苏州工业园区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文化创意类的创业项目,让富有艺术创造、创新思维的青年们也能得到创业扶持。
对游戏动漫、数字文娱、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网络视听、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重点企业引进的青年人才,还可以优先推荐申报金鸡湖文化人才和上级宣传文化人才计划,最高能有100万元的人才奖励。
面向全球青年人才,苏州工业园区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并且未来三年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到2027年,园区将新增青年人才20万名以上,新增在苏高校毕业生园区就业人数3万名以上。
可以预见,一个充满朝气活力的人才高地,将会在金鸡湖畔快速隆起。
03.
在这里,人才的未来足够确定
除了“真金白银”的政策补贴和城市的发展前景,人才其实更看重的是就业机会、生活质量等方方面面。
而经过30年的积累沉淀,苏州工业园区拥有的底牌太多了。
找工作,这里有最前沿、最创新的产业。
作为苏州产业发展的高地,园区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新能源、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可以为青年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以近两年大热的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为例,园区从2016年起便开始了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战略性布局,先后出台多轮行动计划,2021年起成为苏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如今,聚焦工业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大模型、IT+BT等重点方向,园区已集聚相关企业超1800家,其中上市企业20家,2024年产值达1100亿元。
相关领域的青年人才,不仅有机会加入微软、华为、科大讯飞等行业龙头,还可以在思必驰、同程、清睿教育等优秀企业提供的平台上“大显身手”。
要生活,这里有最时髦、最便捷的商圈业态。
1998年,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引入新加坡“邻里中心”概念,在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区内设立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居民商圈。首个建设的新城邻里中心,不仅集中解决了周边居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集合了生鲜菜场、便民餐饮、图书馆、银行、通信营业厅等基础服务功能。
经过十多年来的迭代发展,如今园区内共设有19个邻里中心,涵盖更多特色的消费场景和社区功能,真正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而对于更丰富的商业场景,园区也已经形成以苏州中心商场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商圈,以李公堤、斜塘老街、圆融时代广场为代表的特色商业街,以诚品生活苏州等为代表的商文旅体展融合商业……
就在近期,园区还宣布用三年时间对10个人才公寓项目进行公区改造、氛围营造和功能提升,提供约103万平米、1.5万套间的人才社区规模,将社区打造成为青年人才的宜居地、青年社群的孵化器、创业资源的连接器、城市文化的展示窗。
在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人才的方式足够直接和高效,就是给钱、给空间、给平台、给机会,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人才确定性的发展预期。正如园区喊出的那句口号:这里既是一片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也是一个创新创业的绝佳舞台。
来源:金融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