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格局中,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乌孤在河湟地区开辟出属于鲜卑秃发氏的政权。他出身秃发氏贵族,早年在部族离散中凝聚势力,趁后凉衰落之机崛起,建立南凉政权,成为河湟地区的核心统治者。其一生虽仅三十余载,却以勇武与谋略整合鲜卑诸部,推动河湟地区的民族融合
在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格局中,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乌孤在河湟地区开辟出属于鲜卑秃发氏的政权。他出身秃发氏贵族,早年在部族离散中凝聚势力,趁后凉衰落之机崛起,建立南凉政权,成为河湟地区的核心统治者。其一生虽仅三十余载,却以勇武与谋略整合鲜卑诸部,推动河湟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为秃发氏在十六国时期的存续奠定根基,其创建的南凉也成为河湟地区影响深远的割据政权。
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生于东晋太元年间(376-383 年),出身鲜卑秃发氏部族。秃发氏本为鲜卑拓跋部的分支,东汉末年迁徙至河西走廊东部的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甘肃南部),与当地羌、汉等部族杂居,逐渐形成以秃发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秃发乌孤的祖父秃发推斤、父亲秃发思复鞬均为秃发部首领,在河湟一带颇具威望。史载秃发乌孤 “雄勇有大志,性沈果,多谋略”,自幼随父在部落中成长,不仅骑射娴熟、勇力过人,更在部族纷争中习得统领部众的能力。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 年),秃发思复鞬病逝,秃发乌孤正式继任秃发部首领。当时河湟地区局势复杂:北部有后凉吕光的压迫,南部有羌人部落的侵扰,东部则与西秦乞伏氏对峙。秃发乌孤继位后,奉行隐忍蓄力的策略,表面归附后凉,接受吕光授予的 “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 封号,暗中却招纳贤才,整肃部众,修缮兵器,逐渐壮大秃发部的势力。他深知河湟地区狭小,非联合诸部不能抗敌,遂派人联络周边鲜卑部落如乙弗部、折掘部等,以“鲜卑同源”为号召,推动部落联盟的形成。短短数年,秃发部的势力范围扩展至廉川堡(今青海民和境内)一带,成为河湟地区不可忽视的部族力量。
归附后凉期间,秃发乌孤凭借部族实力与个人能力,逐渐获得吕光的关注,却也始终保持部族的独立性。太元十七年(392 年),后凉吕光率军征讨河西羌人,命秃发乌孤率部随军出征。秃发乌孤率军作战勇猛,协助后凉平定羌人叛乱,因功被吕光晋封为广武郡公。此次出征,不仅让秃发乌孤积累了实战经验,更让他得以观察后凉的军事弱点——后凉军队虽人数众多,却因民族成分复杂、指挥不一,战斗力远不如秃发部的鲜卑骑兵。
太元二十年(395 年),吕光试图进一步控制秃发部,命秃发乌孤将部众迁往姑臧(后凉都城,今甘肃武威)附近,以便监视。秃发乌孤识破吕光的意图,以河湟百姓依赖秃发部生存,若迁徙必引发动荡为由,拒绝前往。此时的秃发乌孤,已不再满足于依附后凉,而是开始谋划独立——他利用后凉与西秦、北凉的矛盾,暗中囤积粮草、扩充军队,同时与河湟汉族士族建立联系,任用汉族士人杨轨、郭幸等为谋士,为建立政权做准备。
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吕光称帝建立后凉后,对周边部族的控制愈发严苛,多次向秃发部索要赋税与兵马,引发秃发部众的不满。秃发乌孤趁机召集部落首领,对大家说:“吕光暴虐,民不聊生,我们岂能长期依附?今河湟诸部归心,若举兵独立,必能成就大业!”,他的倡议得到诸部首领的一致响应。此时的秃发部,已聚集鲜卑部众十余万,拥有骑兵三万余人,具备了与后凉抗衡的实力,独立建国的时机逐渐成熟。
隆安元年(397 年),秃发乌孤在廉川堡正式脱离后凉,召集河湟鲜卑诸部首领,宣布建立政权。他以 “凉” 为国号(史称 “南凉”),自称 “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改元太初,以其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将军,秃发傉檀为车骑将军,初步构建起南凉的政权架构。为获得河湟百姓的认可,秃发乌孤效仿中原政权,设立官职、制定律法,同时保留鲜卑部族制,形成 “胡汉杂糅” 的统治模式:一方面,以鲜卑传统制度管理鲜卑部众,由秃发氏宗室担任各部首领,掌控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仿后凉官制设立尚书省、门下省等机构,任用汉族士人处理民事与税收事务。
建政初期,南凉面临的首要威胁来自后凉。吕光得知秃发乌孤独立后,派其子吕纂率军征讨,双方在街亭(今甘肃张家川)展开激战。秃发乌孤利用鲜卑骑兵的机动性,采取 “诱敌深入、伏击歼敌” 的策略,令秃发傉檀率轻骑断凉军后路,自率主力正面迎击,最终凉军大败,死者数千人,成功保卫了南凉政权。随后,秃发乌孤乘胜追击,率军攻克后凉的广武(今甘肃永登)、西平(今青海西宁)等地,将南凉的疆域扩展至河湟核心区域。
为稳定统治,秃发乌孤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在经济上,他劝课农桑,发放粮种,鼓励百姓垦荒,河湟地区因长期战乱导致的农业衰退逐渐缓解;在民族政策上,禁止鲜卑贵族欺压羌、汉百姓,规定各族犯法一律同罪,同时鼓励鲜卑与其他民族通婚,促进民族融合;在文化上,设立学校,选拔胡汉子弟入学,以汉族儒士教授经史,推动中原文化在河湟的传播。经过两年治理,南凉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商旅云集,河湟局势逐渐稳定,南凉政权也从最初的部落联盟,逐渐向封建政权转型。
隆安二年(398 年),秃发乌孤将南凉的战略重心转向对外扩张,试图扩大统治范围,增强南凉的实力。当时河湟周边政权林立:北部有后凉吕光的残余势力,东部有西秦乞伏乾归的威胁,南部有吐谷浑部族的异动。秃发乌孤审时度势,选择以“联弱抗强”为策略,优先向实力较弱的吐谷浑与后凉残余势力扩张。
吐谷浑当时占据河湟南部的浇河(今青海贵德)一带,时常侵扰南凉边境。秃发乌孤派弟弟秃发利鹿孤率军征讨,吐谷浑首领视罴率军抵抗,却因部众涣散,战斗力远不及南凉军,很快战败。视罴被迫向秃发乌孤求和,献马牛羊三万头,称臣归附,南凉的南部疆域扩展至浇河一带。随后,秃发乌孤又率军进攻后凉的乐都(今青海乐都)、湟河(今青海化隆)等地,后凉守军纷纷投降,南凉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整个河湟地区。
在东部边境,秃发乌孤采取 “防御为主、伺机出击” 的策略。西秦乞伏乾归为拉拢南凉,派人册封秃发乌孤为 “大将军、河西牧、凉王”,试图让南凉助其对抗后秦姚兴。秃发乌孤虽接受封号,却始终保持中立,既不助乞伏乾归,也不助姚兴,而是利用二秦对峙的时机,暗中扩充军队、囤积粮草。他深知西秦与后秦实力雄厚,南凉尚难与之抗衡,唯有先稳固河湟,再图进取,这种务实的战略,让南凉在复杂的局势中得以保全,并逐渐壮大。
隆安三年(399 年),秃发乌孤率军攻克后凉的姑臧外围重镇昌松(今甘肃武威东南),擒获后凉昌松太守孟祎,将昌松纳入南凉版图。至此,南凉已控制整个河湟地区,疆域 “东至金城(今甘肃兰州),西至青海湖,南至浇河,北至武威”(《晋书・秃发乌孤载记》),成为十六国时期河湟地区最主要的政权之一。
隆安三年(399 年),秃发乌孤在乐都(南凉都城,今青海乐都)因坠马受伤,最终因伤势过重去世,年仅三十三岁(一说三十四岁),在位仅三年。关于其死因,《晋书・秃发乌孤载记》称 “乌孤因酒过醉,走马伤胁,薨于宫”,。
临终前,秃发乌孤深知南凉政权仍不稳定,而自己的儿子秃发羌奴年幼,难以掌控局势,遂决定将权力传给弟弟秃发利鹿孤,同时任命杨轨为尚书左仆射,郭幸为尚书右仆射,辅佐秃发利鹿孤稳定政权。秃发乌孤病逝后,被葬于西平陵(今青海西宁境内),后被追谥为 “武王”,庙号 “烈祖”。
彩绘木连枝灯
秃发乌孤的英年早逝,对刚建立不久的南凉而言是重大损失,但因其妥善安排后事,南凉政权并未陷入混乱。秃发利鹿孤继位后,遵循秃发乌孤的遗愿,继续稳固河湟、积蓄力量,同时进一步完善政权制度,扩大南凉的影响力。在秃发利鹿孤与后续秃发傉檀的统治下,南凉先后击败后凉、北凉的进攻,甚至一度攻占后凉的姑臧,将南凉的势力推向鼎盛。
秃发乌孤的一生虽短暂,却为南凉政权与河湟地区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历史遗产。从政权建设来看,他创建的南凉政权,是鲜卑秃发氏在河湟地区建立的首个稳定政权,打破了河湟长期以来部族林立、战乱频繁的局面,为后续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凉政权存续十八年(397-414 年),期间虽经历衰落与复兴,却始终是河湟地区的核心势力,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民族融合方面,秃发乌孤推行的 “胡汉杂糅” 政策,既保留了鲜卑族的军事优势,又吸纳了汉族的治国经验,缓和了河湟地区鲜卑、羌、汉等民族的矛盾。他鼓励各族通婚、平等对待各族百姓,推动了河湟地区的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河湟地区的民族一体化埋下伏笔。据《晋书・秃发乌孤载记》记载,南凉统治后期,河湟地区胡汉杂居,和睦相处,语言、习俗逐渐交融,这种民族融合的局面,在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极为罕见。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秃发乌孤重视农业生产与文化传播,修复河湟传统水利工程,设立学校教授经史,让历经战乱的河湟地区逐渐恢复生机。他推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吸引了大量流民归附,河湟的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后续南凉的强盛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中原文化的传播,则提升了河湟鲜卑诸部的文化水平,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马长寿在《乌桓与鲜卑》中评价:“秃发乌孤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创建南凉,更在于他为河湟地区带来了秩序与稳定,其推行的民族政策与治国举措,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以胡为核心、以汉为辅助’的治理范本,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政权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秃发乌孤作为南凉政权的开创者,其一生虽未建立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务实的策略与卓越的能力,在河湟乱世中开辟出一方天地,赢得了后世史学家的认可。房玄龄在《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中评价:“乌孤雄勇有大志,值吕光暴虐,遂乘衅而起,据有河湟,称王建号,为秃发氏立基。然享国日浅,功业未竟,惜哉!”
尽管南凉最终在 414 年被西秦乞伏炽磐所灭,但秃发乌孤创建南凉、稳定河湟的功绩,仍在十六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一生,不仅见证了后凉的衰落与北方部族政权的崛起,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了河湟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资料来源 / 引用文献清单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宋] 司马光编著、[元]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北魏] 崔鸿撰:《十六国春秋》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傅乐成:《中国通史》,新星出版社 2010 年版。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来源:硕鼠无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