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查出乙肝,第一反应是慌张,但再过些日子,这种紧张就开始慢慢淡了,甚至有人干脆不管了。你可能也听过有人说:乙肝不就是个病毒嘛,没症状就不用管。
很多人查出乙肝,第一反应是慌张,但再过些日子,这种紧张就开始慢慢淡了,甚至有人干脆不管了。你可能也听过有人说:乙肝不就是个病毒嘛,没症状就不用管。
可就在一次对200名乙肝患者的随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这群患者身上,居然有五个惊人相似的共性。
第一个共性,是“觉得自己没事”的人最多。
这并不奇怪,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肝功能正常,B超也没什么问题,于是就开始放松警惕,甚至几年不复查。“医生,我都没感觉,查它干嘛?”
这种说法听上去挺合理,但医学上有个词叫“沉默的器官”,肝脏正是其中之一。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并不是靠“疼痛”提醒你,而是悄无声息地在破坏肝细胞。
在这200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确诊后1年内没有做过一次肝脏弹性检查。而等到发现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在门诊碰到的真实案例。乙肝早期没有症状,就像水滴石穿,等你感觉“石头裂了”,往往已经来不及。
第二个共性,是“家庭史”被严重忽视。
有将近七成乙肝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有乙肝感染者,但大多数人从未主动做过乙肝相关检查。有的甚至连孩子出生时是否打过乙肝疫苗都模糊不清。
我们曾遇到一位40多岁的女性,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来就诊,一查才知道她母亲就是慢性乙肝患者,而她从未接种过疫苗,也不清楚自己如何被感染。
家庭是乙肝传播的高危场所,尤其在母婴传播占比高的国家,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防护意识至关重要。
第三个共性,是“酗酒、熬夜、暴饮暴食”扎堆出现。
这点的比例令人震惊,约有六成患者存在至少两种以上的生活方式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长期饮酒。“我也就周末喝点”,“一顿饭不喝就没胃口”。
但乙肝患者饮酒和普通人饮酒的风险完全不同。酒精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就像原本有裂纹的墙体,再往上加砖头,迟早塌。
熬夜同样危险,肝脏在夜间11点到凌晨3点是“修复窗口期”,如果这段时间还在高度兴奋状态,肝细胞的恢复能力会明显下降。一个人肝不好,脸色黄、眼白发绿、容易疲劳,就像车子里滤芯脏了油也跑不快。
第四个共性,是“对抗病毒治疗认识不清”。
很多人听说抗病毒药要吃一辈子,就选择拖着不治,“反正药不治本,还得花钱”。但事实是,目前的抗病毒治疗虽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但可以显著降低病毒载量,延缓甚至阻止肝硬化和肝癌的进展。
在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未曾接受过系统抗病毒治疗,其中不少人病毒量持续偏高,肝功能反复波动,等到决定治疗时,肝脏已经出现明显纤维化。就像本来只要修一堵墙,结果变成了重建整个屋子,代价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副作用小,耐药率低,长期服用能显著降低肝癌发生率。这已经被多个国家的大型临床研究所证实。[1]
第五个共性,是“情绪压力大,心理负担重”。
这点往往被忽视。将近四成患者表示自己在确诊乙肝后长时间处于焦虑、失眠、情绪不稳状态。尤其是年轻患者,担心婚姻、就业、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能和别人正常生活了?”
乙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它“吓住”之后放弃了主动管理的权利。心理压力会影响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疾病控制。
我们建议患者在确诊后,不仅要重视肝功能,更要关注心理状态。适当的心理疏导和疾病教育,能大幅提升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我们常说一句话:乙肝不是绝症,但它怕的是忽视和放任。
这次对200名患者的调查,其实是一个重要提醒:乙肝患者之间的“共性”,恰恰反映了大众对这类慢性病管理的误区。有些人怕吃药,有些人怕花钱,有些人怕知道真相。
但疾病从不怕你怕,它怕的是你认真对待它,科学管理它。就像一位病人曾说的:“我早知道早点治,这些年也不至于这么折腾。”
如果你或家人是乙肝患者,真心建议你从以下几件事开始做起:定期检查病毒量和肝功能、主动了解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避免饮酒、保持作息规律、关注心理状态。
这些看似细节的小事,就像一根根绳子,能把肝病这头野马拴住,不让它肆意乱跑。
人这一辈子,最怕拿健康做赌注。赌赢了也只是维持现状,赌输了,就是一地鸡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881-896.
[2]李志新,王晓燕,刘建民.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06):35-39.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技术指南(2021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来源:健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