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当年下海那些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9:23 1

摘要:如果要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商业史内,评选一位最神秘人物,那么这个人一定非张海莫属。出生在河南开封一个小学教师家庭的他,自幼便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无论是记忆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要超过同龄的孩子一大截。不过,他的老师却对他评价不佳,认为他:“仗着小聪明,喜欢撒谎,而

一个名叫张海的少年,正是在此时(海南建省时)杀入商海,开始了他传奇式的商业道路。

如果要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商业史内,评选一位最神秘人物,那么这个人一定非张海莫属。出生在河南开封一个小学教师家庭的他,自幼便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无论是记忆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要超过同龄的孩子一大截。不过,他的老师却对他评价不佳,认为他:“仗着小聪明,喜欢撒谎,而且撒谎从不脸红。”

透过张海后来的种种作为,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评价其实相当中肯,只是张海拥有的不仅仅是“小聪明”这么简单,他运作数亿元规模资本的能力,丝毫不下于那些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企业家,他几乎就是一个天生的资本玩家。

早在初中时代,张海就突然号称自己开了“天眼”,成为了一个拥有特异功能的人,据说有人亲眼看到,他可以把一片冬青树叶子含在嘴里,等到变小后取出来,轮廓竟然保持不变。他的另外一个表演项目,则是用意念拨动手表,让钟表的指针倒着走。这些貌似“神奇”的功能,让14岁的张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在结识了一些藏密气功信徒后,张海便开始以“夏日东活佛弟子”的身份,在全国各地广开藏密健身中心,传授所谓的“气功密法”,招揽学徒,很是赚了一些钱。四年之后,刚满18岁的张海,又结识了河南社科院的一位领导,在他的帮助下,该院设立了一个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由张海出任所长,从此,这个行走江湖开封少年拥有了官方身份,声名也日渐昌隆。

在张海成立了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之后,开始以藏密大师的身份制作录象带,再由一家音像出版社大批量生产,向所有信众销售。在这盘录象带里,张海称自己深得藏密真传,拥有无边法力。根据他的说法,“很多癌症、肝硬化、肿瘤等病人,在我们讲课发功,并且教他们练功之后彻底痊愈了。有毒瘾的人喝了藏密瑜伽发了功的信息水后,可以减轻他戒毒的副作用,藏密瑜伽对艾滋病的一些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应。”

原河南社科院哲学所的所长在回忆起张海时,讲到过这样的细节:当时找张海的电话,基本都是全国各地请他做带功报告的,而请张海做藏密功报告是要按人头收费,高级班每人100元,低级班每人40元。

据说,当时在五台山听报告的大约有三四万人,如此一算,一趟五台山之行张海就收到了三四百万。直到1997年藏密文化研究所被撤销,5年时间里,张海以“藏密大师”的身份做过多少场报告、收过多少钱,已经没法查证。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两年时间里就有三十万人接受过他的传授,按这个数字算,张海至少也从各种“报告”中收入上千万。

除了赚钱之外,在几年的时间里,张海硬是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拥有神秘背景、受过红、白、花教上师真传的神童,在他的身边开始围绕起一些在资本界拥有人脉的人物,凭借着他们的帮助,张海在日后得以由江湖骗子般的“藏密大师”,成功转型成为一名资本玩家。鼎盛之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威名赫赫的“凯地系”掌门人,随后在2002年和健力宝结下渊源,以“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名义将其闪电买下,然后用了两年的时间,一手葬送了李经纬20年的心血。当然,那已经属于另外一个故事,我们在后面还会说到它。

这种愚蠢而疯狂的群众性狂潮,在政府完全未意识到的情况下进行了几乎十年之久,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著名的“大师”、“神医”还有“中功”创始人张宏堡,佛子张小平、神医胡万林等等,和严新、张海等人一样,他们肆无忌惮,口若悬河,用近乎荒唐的言语迎合着当时社会的热点。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这种疯狂甚至延伸到一些党政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在工会、妇联的组织下观摩、学习各式各类的“功法”。1993年到1995年,许多地区陷入空前的亢奋,成千上万的群众疯魔一般地练习各式神功。黑龙江农垦系统的一所小学,所有老师们在操场上排队,练习一种能激发人体异香的“香功”;北京某局机关大院里,广播体操时间一律统一练习“望海功”;许多公园、街头、广场放眼望去,皆是一群群气功练习者。在几年时间里,各种“神功”竞相登场,传功、授功大会俯拾皆是,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政府在这个时候才恍然醒悟,开始对那些知名的大师进行打击和揭露,用学术揭发和司法取缔的手段来进行整治,严新、张宏堡等人出逃美国、张小平与胡万林锒铛入狱。张海也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气功热潮以一种相当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它却成为了中国当代商业史中最诡异的片段之一。它表明,当一个人能够迎合社会热点,迎合欠缺理性的群体时,那么他就会成为群体的领袖与英雄,甚至被奉若神明。“大师”们的出现,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事实上,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这种骗局一直没能停止,就在本案写作的同时,一个叫李一的重庆人,自称太乙昆仑宗传人,他用全新的口号来宣传自己所布设的骗局——以道家精神倡导人类新文明。在任何时候,这一类特殊的下海者都不鲜见,不过,由于民众意识的苏醒,他们始终无法长期地维持下去,注定只是沧海中的过客。

除了这一类打着下海旗号的骗子之外,一些自命拥有商业创意的人,在媒体“知识经济”、“软科学”等词汇的号召下,也纷纷加入了下海的大军之中,在他们的中间,何阳恐怕是最著名的一位。

1988年,大学毕业的何阳在一家化工厂搞科研,自幼家庭条件优越的他,在工作之后也有着稳定的收入。然而,在一天早上醒来之后,何阳突然觉得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单调乏味,他已经32岁了,如果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下去,那么一生都将注定乏味而平淡无奇。

就这样,何阳交上了一份辞职报告,然后拉起“知识经济”的大旗,成立了一家和洋民营新技术研究所,实际的经营范畴在当时却是独一无二的——咨询销售。

有一家塑料厂专门生产一次性塑料杯,产品长期大量积压,知道了这个消息的何阳,就跑过去给厂方出主意:把京广铁路的沿线各站站名印在茶杯上,再印上一个小地图,拿到铁路沿线的火车上去卖。塑料厂死马当活马医,试了一下竟然相当灵光。于是,何阳开始在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地狂奔下去。一家灯具市厂的台灯滞销,其时恰逢1990年的海湾战争,苏制的“飞毛腿导弹”与美制的“爱国者”拦截导弹对抗正激,让全世界印象为之深刻,于是何阳便建议工厂,设计一种爱国者导弹形台灯,结果拿到香港博览会上的一箱样品,很快便被一抢而空,事后何阳也从中收到6万块钱的酬金。

在1992年的9月份,中国第一官方报纸《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这样一则新闻《何阳卖点子,赚了四十万——好点子也是紧俏商品》,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从此开始,何阳开始了他在全国范围内的演讲与报告生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几乎是全国最出名的人物,是商业智慧的象征,“点子大王”、“策划大师”的称号纷纷被加在他的身上,他那些带有咨询性质的演讲会,往往会引起当地的轰动。每到一地,当地主要领导都会亲自接机,省级报纸头版提前预告,那种类似于“点子大王莅临我省,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的标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表了社会主流观念对于何阳的定位。

在何阳的演讲会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台下云集的企业家们,争相喊出自己厂里滞销的商品,何阳一拍脑袋便给予一条点子,为那些商品重新包装定位。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何阳的许多点子都并不算高明,比如“刻着星期的筷子”,“酒瓶内藏金币”、“避孕泡泡糖”等等。然而在那个商业创意匮乏的年代,何阳这些并不成熟却新鲜大胆的点子,无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事实上,直到何阳入狱之前,他都一直是最受企业家欢迎的人,不仅演讲会座无虚席,找上门来求教的企业也是络绎不绝,何阳本人也俨然以“商业智多星”自居。据说,那个时代的何阳,出场费至少两万块,每次演讲会的门票价格,甚至力压香港“四大天王”。

何阳的出名,实际上暴露出一个很隐蔽的问题,那就是那个时代里企业家们的特殊心态。可以说,在十年改革过后,无论是逐渐从计划经济中走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们,还是那些一直在第一线摸爬滚打的民营企业家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由于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而产生的产品积压。这在当时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正常的做法是从企业自身入手,逐步建立渠道,主动迎合市场。而这样做无疑需要更大的时间、金钱成本。于是,何阳的“拍脑袋决策”便成为了既经济又实惠的选择。不过,由于何阳并不可能对每一个行业都有足够多的了解,更不可能每一次都恰好符合市场规律,这种对“一剑封喉”的沉迷便显得十分功利和幼稚,一种既期冀效益又对现状局促不安的心态,便在此时的企业家身上集体浮现出来。

注:摘自蕃茄有声书《当年下海那些人》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