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试过熬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硬撑着上班?那时候的大脑,就像被强行调到了“省电模式”。就算灌再多咖啡,还是一整天昏昏沉沉。更可怕的是,有时觉得自己像在一夜之间老了十岁。
熬夜伤身,似乎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你有没有试过熬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硬撑着上班?那时候的大脑,就像被强行调到了“省电模式”。就算灌再多咖啡,还是一整天昏昏沉沉。更可怕的是,有时觉得自己像在一夜之间老了十岁。
那么这些熬夜带来的诸多身体感知,究竟从何而来呢?
01 熬夜加速衰老,竟与线粒体密切相关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在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具有颠覆意义的研究成果:睡眠压力的积累,很可能与线粒体直接相关。说起线粒体,你是否还记得初中生物课本上那个“细胞能量发动机”的响亮名号?它通过持续生产能量,为人体各项活动提供动力。
研究中,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型展开实验,发现当其被剥夺睡眠后,大脑内调控睡眠的神经元中,ATP含量异常升高,竟出现了明显的“能量堆积”。
但这和熬夜后怎么都赶不走的疲倦感,有什么必然关系呢?
原来这类神经元在夜间本来活动水平低,能量消耗少。但熬夜时,能量持续产生却无法有效利用,排不出去的电子形成自由基,反而会损伤细胞,脂质甚至DNA。线粒体也会被迫分裂、变碎。
虽然在熬夜后,身体会试图启动修复机制、缓解线粒体的压力。然而,若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线粒体便会持续处在“应激状态”之下。久而久之,其功能逐渐衰退,结构也变得不稳定。结果就是,这不仅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更会从细胞层面加速机体的衰老。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科学家们纷纷投入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以期对抗熬夜所带来的种种隐形伤害。既然熬夜让线粒体“超载”又“受伤”,科学家们提出设问,能否直接为它补充能量以减轻负担?
02 为线粒体“充电”,补充能量可行吗?
于是,研究者尝试了一些能量辅助方式,发现硫辛酸、褪黑素和NMN(益/好/生类年轻科技核心物质)表现良好。它们像是为疲惫的“能量工厂送去了应急电源”。
事实上,硫辛酸和褪黑素作为常见的抗氧化剂,表现良好并不出人意料。然而NMN却凭借其卓越的效果脱颖而出,成为该领域的一匹“黑马”,让人们倍感惊喜。
它早先就因一项哈佛研究引起广泛关注,2013年,哈佛大学大卫·辛克莱尔团队就在《Cell》上发表论文指出,通过补充NMN能够提高体内NAD+水平,使年长哺乳动物的线粒体功能恢复到年轻时的状态,整体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相当于人类多活30年。
这项突破性发现也引起了美国NASA的重视。2017年,NASA与哈佛大学展开合作,研究利用NMN修复太空辐射对宇航员造成的DNA损伤。辛克莱教授也因其在NMN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尽管NMN科研价值显著,早期却因西方技术壁垒,原料成本极高,我国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这一困境直至2021年才得以突破,香港生科企成功攻克“生物酶法”合成技术,不仅将NMN纯度提升至99.9%,更落地“益/好/生”年轻化科技制品。
据了解,虽然该制品的纯度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超过千人规模的临床数据还显示,80%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生物节律及免疫功能的改善。当然,这类补充方式终究属于“事后补救”。长期来看,保证充足睡眠仍更加重要。
03 持续技术突破,为补救再度赋能
早在数年前,杰弗里·霍尔教授就率领团队对生物钟机制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他们发现生物钟并非抽象的概念,反而能够精准调节多项生理功能。
2017年,杰弗里·霍尔教授的这项重大发现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也标志着人体生物节律研究迈入全新阶段。基于这一重大发现,有报道称我国香港生科企业成功邀请到杰弗里·霍尔教授的加入,依托其诺贝尔奖级研究成果及超过10万华人健康数据,对第四代“益/好/生”技术进行升级。伍配了PQQ、萝卜硫素等更适合亚洲人群体质的成分,让吸收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人在适度饥饿状态下,细胞会启动“自我清理”机制,从而为细胞修复与新陈代谢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因此适当延长夜间空腹时间,如提前晚餐或延迟早餐,也有助于线粒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缓解因熬夜导致的部分损伤。
但长远来看,保证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才是健康好身体的关键。
来源:心血管内科张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