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课本里的那些历史人物,小时候看他们一个个光辉形象,觉得都是正面典型,能激励人向上。可长大后多翻翻史书和资料,才发现不少人被包装得太完美,实际骨子里藏着不少问题。像匡衡、李绅、司马光这仨,课本里吹得天花乱坠,一个是苦学代表,一个是爱民诗人,一个是机智小孩。可
说起课本里的那些历史人物,小时候看他们一个个光辉形象,觉得都是正面典型,能激励人向上。可长大后多翻翻史书和资料,才发现不少人被包装得太完美,实际骨子里藏着不少问题。像匡衡、李绅、司马光这仨,课本里吹得天花乱坠,一个是苦学代表,一个是爱民诗人,一个是机智小孩。可真实历史一扒拉,他们的负面事迹一大堆,骗过了多少代学生。不是说他们一无是处,但这些阴暗面得说清楚,别总误导人觉得历史人物非黑即白。
先说匡衡,西汉人,生在前二世纪中叶,东海郡承县那块,现在山东枣庄附近。家穷,靠自学成才,通过科举当官,一路升到丞相。课本重点讲他凿壁偷光,穷小子借邻居灯读书,典型寒门励志故事。这事出自《西京杂记》,确实有记载,匡衡小时候家徒四壁,没灯油,就在墙上挖洞借光,苦读儒家书,公元前48年考上官,当了文学卒史。
之后他精通经学,汉元帝时升博士,参与讲经,公元前36年当丞相,管朝政。表面看,他推广儒学,推动教育,算有贡献。但翻开《汉书》,他的贪腐问题暴露无遗。升官后,他开始侵占土地,利用职权把国家公田划到自己名下,占了数百顷良田。本来这些地是分给百姓的,他一占,农民就没饭吃。
公元前36年到前30年间,他这么干,属下帮着伪造文书,百姓投诉也没用。这不光是贪,还害人。更有甚者,他管黄河治理时,发现堤坝有隐患,没上报,公元前33年黄河决口,淹了大片地方,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他为了保官位,隐瞒事实,导致灾祸扩大。御史大夫一弹劾,公元前30年皇帝免他职,贬回老家。
他晚年穷困,病死,没确切年份记录。网上搜搜,历史论坛和百科都提这事,说他从偷光到偷地,逻辑一脉相承。骗人地方在于,课本只讲正面,忽略他贪婪本性,误导学生以为勤奋就等于好人。其实历史告诉我们,权力没监督,很多人就变质。
再聊李绅,唐朝人,公元772年生,安徽亳州籍,后来迁江苏无锡。早年穷,亲见农民苦,公元805年写《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诗家喻户晓,课本里教人珍惜粮食,称他悯农诗人。确实,他公元806年中进士,当秘书省校书郎,公元810年升翰林学士,公元820年当淮南节度使,管军政。诗流传广,让他名声大噪。但史书《新唐书》和《旧唐书》里,他的真面目可不一样。
发达后,他生活奢侈得离谱,一顿饭花几十万钱,仆人伺候,吃山珍海味。传闻他爱吃鸭舌,一次宰几百只鸭子,只取舌头,其余扔掉。这在唐代笔记《因话录》里有记,显示他挥霍无度。网上历史文章多提这点,说他一边写诗悯农,一边灭农。更气人,他当官时对百姓剥削狠,征税催得紧,农民交不起就鞭打,很多人逃亡。
公元820年到830年间,他管淮南,税重得百姓背井离乡。他还卷入党争,是牛李党争的李党骨干,排挤对手,权斗激烈。晚年继续高官,公元835年升中书侍郎,公元846年7月29日死,74岁。葬老家。骗人就在这儿,课本拿诗当典型,忽略他实际行为,误导人以为诗人就高尚。其实这反映人性复杂,早年同情不等于后来不变味,权力腐蚀人常见。
最后说司马光,北宋人,公元1019年生,陕西夏县。七岁砸缸救人,课本里讲他机智,玩伴掉缸里,别人慌,他拿石头砸缸底,放水救人。这出自《宋史》,确实有这事,让他小有名气。公元1038年中进士,当奉礼郎,公元1050年升谏官,写《资治通鉴》,公元1084年完书,历史巨著。表面看,他学问深,贡献大。
但政治上,他是保守派典型,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时,死命反对。王安石想通过青苗法、免役法富国强兵,司马光觉得乱祖制,上书批,公元1070年外放永兴军,继续写奏折反对。公元1085年哲宗上台,他当宰相,第一件事废所有新法,烧文书,召回旧派官员。结果宋朝改革中断,财政乱,军队弱,边防松,错失强国机会。
网上历史讨论多说,这加速北宋衰亡,到公元1127年灭国。司马光公元1086年10月1日病死,67岁。身后党争加剧,新法派反扑,他的政策被推翻。骗人点是,课本只讲砸缸,忽略他保守顽固,误导人以为机智就等于明智。其实历史证明,保守有时害国,改革虽有风险,但不改更糟。
这仨人,共通点是课本简化历史,只挑正面讲,忽略负面,导致误导。匡衡贪腐,李绅奢侈剥削,司马光保守阻改革,都害了百姓或国家。不是说他们没优点,匡衡推儒学,李绅诗流传,司马光写史书,但不能只看一半。历史本就复杂,人性有两面,课本这么干,容易让学生对历史有偏见。网上搜搜,就能找到这些事迹,都是正史和笔记来源,别信野史。多了解全貌,才能真学到东西。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崇拜他们,长大发现真相,多尴尬。希望教育多平衡,别总骗人。
来源:赖正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