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经》有六十四个卦象,这些看似复杂的卦象,由两个基本的符号所组成,一个是中间断开的横线(⚋),另一个是一条连续的横线(⚊)。这两个符号表示的就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概念,阴与阳。
其一、《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有六十四个卦象,这些看似复杂的卦象,由两个基本的符号所组成,一个是中间断开的横线(⚋),另一个是一条连续的横线(⚊)。这两个符号表示的就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概念,阴与阳。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庄子·天下篇》)
庄子认为,《易经》说的就是阴阳变化的奥秘。《易经》通过阴阳符号(⚋为阴,⚊为阳)的组合与变化,揭示宇宙、自然和人类的一切现象与规律。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
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易经》的中心思想,即阴阳交替、此消彼长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道)。
朱伯崑教授说:“以阴阳变易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它具有中国的特色,是其它民族和国家,如欧洲、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所没有的。”(《易学哲学史》,朱伯崑)
曾仕强教授说:“0和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互联网络……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模一样的,只是用词不一一样而已。”(《易经的奥秘》,曾仕强)
公认最能表达《易经》阴阳哲学的图形,就是太极图。
最典型的太极图,就是我们常说的“阴阳鱼”图。这个图形由类似黑白两鱼组成,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两鱼相互环抱,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生生不息。
其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易·系辞上》)
(古人)抬头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低头考察地上的山川河流,因此能够知晓幽暗与光明变化的原因。
阴阳的概念最初源自中国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观察。其本义是指物体对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体现了明暗、冷暖等自然对立面。
如北半球的山之南或水之北为阳,否则为阴。许多地域的命名都遵循这一规律,“江阴”因位于长江南岸而得其名;“洛阳”因位于洛水北岸而得其名;“蒙阴”因位于蒙山北麓而得其名;“衡阳”因位于衡山南麓而得其名。
而后,阴阳从日光向背的具体现象,逐步抽象为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无论是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自然现象,还是男女、刚柔、动静、干湿等事物属性,都被纳入阴阳的范畴。
诚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统摄万物的法则,是变化发展的根源,是生灭转化的根本,也是神灵智慧的所在。
古人通过观察昼夜交替、月相盈亏、四季更迭、植物荣枯、潮起潮落等自然现象,领悟到阴阳两种因素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的运动规律,从而将此规律推演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认为阴阳消长、相互转化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生成、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与普遍规律。
这正是《易经》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原理。
所以,《易经》才会这么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系辞上》)
《易经》以天地运行的规律为准则,所以才能够细致入微地阐述天地间的道理。
其三、阴阳的特点与启示
我们的传统文化起源于《易经》,而《易经》的中心思想又是阴阳,因此,不懂阴阳,也就无法理解传统文化。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万物皆可归为阴阳两大类,万物也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其典型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循序渐进、动态平衡。
相互依存:相伴相生,对立统一;
相互转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循序渐进:平滑过渡、渐变发展;
动态平衡:不停转化、总量均等。
我们能够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①阴阳相互依存
即阴阳相伴相生,对立统一。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淮南子·人间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这些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有对立统一的两面性,不可能全阳,也不可能全阴,阴阳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相伴相生,如影随形。
这提醒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利与害、得与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懂得这个道理,就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心态建设。对生活保持一种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既不以福喜,也不以祸忧,保持冷静和理性,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向前迈进。
②阴阳相互转化
即阴阳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万事万物的阴阳两方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此消彼长、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如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潮起潮落、花开花谢。
这一点,在《易经》中更有明确的表述。《易·丰卦·彖传》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概的意思是说:太阳过了正午就会西斜,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天地万物都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盈虚消长,何况是人世间的事情呢?更何况鬼神之事?
古代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况于人乎):凡事达到一个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将之高度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于是乎,类似“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天道轮回”等词语在中国人的话语中会非常频繁地出现。
如此,我们也就懂得了“天无绝人之路”(元杂剧《货郎担》,无名氏)这个道理,让人们在困境中始终保有希望,暗夜再漫长,也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因为在极限难处,绝对有一线生机在静静地等着我们去发现,物极必反,转折也在其中。就看我们能不能透过重重迷雾找到“柳暗花明处”。
这一哲学智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震撼人心的验证。
每当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前路迷茫之际,人们并未被绝望吞噬,仍能以坚韧不屈的信念奋起抗争,在绝境中激发出惊人的坚韧与创造力,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寻找突破口,最终实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伟大转折。
如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头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西方人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战胜邪恶与落后的过程。而中国人的历史观强调的是衰落与复兴的周期。”(《论中国》,基辛格)
同样,而在顺境中,我们也绝不可得意忘形。《增广贤文》上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中国的老百姓哪怕不识字都懂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这样的道理。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说的也是这个理。(《桃花扇》,孔尚任)
阴阳思想也可以说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最底层的思维。所以,中国的老百姓才会看淡荣辱得失,看透人生沉浮,活出《易·系辞上》所说的“乐天知命,故不忧”的人生状态。
③转化循序渐进
即阴阳平滑过渡、渐变发展。
昼夜的更替、四季的轮转、月相的变化、植物的荣枯、候鸟的迁徙以及潮汐的起落,这些自然现象并不像开关灯那样瞬间转换,而是呈现出一种连续的、渐进的、平滑的过渡。
这说明了阴阳的此消彼长,遵循着宇宙间深刻的自然规律,并非是突然发生、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不能吃出个胖子”等等。
比如,《易经》第五十三卦“渐”卦的核心主旨就是循序渐进、逐渐发展。它教导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有耐心,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
因此,我们就要深刻地明白这样的道理:量变引起质变,厚积才能薄发。
为什么反对超前教育或过早施加学习压力?难道人们都忘记了“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了吗?短期内效果显著,孩子看似“神童”,但违背成长规律、超出能力限度,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反而丧失长期的学习动力,后劲不足。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如同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根深叶茂。
因此,欲速则不达,“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试图对抗自然规律,任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行为,如“拔苗助长”一般,只会适得其反。真正的成功,通常隐藏在“慢就是快”的智慧中。
同时,我们应该深刻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临时抱佛脚”往往是行不通的。真正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成果,必然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结果。
再说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
有的人刚意识到自己的终身大事该提上日程了,便恨不得第二天就可以找个人结婚。如同鲁迅笔下的阿Q,直接给吴妈跪下了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把吴妈吓得“阿呀!”一声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且哭。
是不是有的人谈对象的时候,总是想把进度推得太快,也把别人给吓着了?
这也说明了,凡事要提前布局,不能傻傻的只等着缘分的到来。就像种庄稼,春天不播种、夏天不除草,到了秋收时急着要果实,怎么可能?
④阴阳动态平衡
即阴阳不停转化、总量均等。
阴与阳的本质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属性或两种状态(如呼与吸、升与降),而不是割裂的“两个东西”。因此,从长期来看,万事万物的阴与阳总量必然是相等的,失衡则意味着系统崩溃。
昼夜总量均等是这一规律的最直观体现。
白天与黑夜,是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太阳照射下的两种状态。除赤道外,受地球公转轨道倾角的影响,不同地点在不同的季节,其昼夜时长是不相等的。但对任何地点而言,一年中昼夜的总时长必然相等,否则,必然是地球的自转或公转规律出现异常,地球的生态系统也必然会崩溃。
这可以说是古人对“能量守恒”的朴素认知。如同单摆,如果不考虑空气的摩擦力,单摆的动能和势能虽然一直在反复的转化之中,但总量是相等的。
但阴与阳并非静止,而是处在不停的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状态之中。因此,在具体的某一时刻,阴与阳并不均等,但不必担心系统崩溃,因为阴阳双方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何谓动态平衡?即是说,阴阳的力量虽然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始终围绕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持续波动。
我们拿天平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从长期来说,阴阳的天平是平衡的,但就某一时刻来说,阴阳的天平是倾斜的,但不会一直朝一个方向持续倾斜下去,会自动回摆,维持着周期性循环往复摆动。这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
如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了保持事物的健康活力、长久发展:
首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幼学琼林》)
任何事物不能仅有阴或仅有阳,否则无法存在和发展。阴阳一定要同时存在,才会生生不息。
曾仕强形象地举例说:“一个人脾气很硬,硬到底,只会被气死。”(《易经的奥秘》,曾仕强)
当然一个人也不能太软弱,“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真正有智慧的人,行事风格是“外圆内方”。
一个人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不能被“信息茧房”所禁锢。
一个组织中,不能只有一类人,也不能只允许一种声音。
管理风格,不能只是独断专行或放任自流,而是要刚柔并济、恩威并施。
其次,阴阳平衡,过犹不及
即,阴阳的消长变化需在动态平衡的范围内进行,绝不能偏离平衡点过远。如同骑自行车,失去平衡就会摔倒。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要讲究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上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即是说: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离散则生命终结。
比如,既不要熬夜,也不要赖床,该休息休息,该起床起床。如此,方能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要讲究阴阳平衡。
比如,要平衡工作与生活。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只有工作而没有生活。
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才能持久致远。
这一点,与儒家的中庸思想非常契合。
来源:布衣公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