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都高新区国际人才城的外企德科四川总部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中西部人才需求热力图与瑞士总部数据实时联动。这家世界500强人力资源企业自2024年3月落地成都以来,已为20余家中资出海企业定制跨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为四川及西部的各类企业引进海外人才近百人。8月2
在成都高新区国际人才城的外企德科四川总部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中西部人才需求热力图与瑞士总部数据实时联动。这家世界500强人力资源企业自2024年3月落地成都以来,已为20余家中资出海企业定制跨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为四川及西部的各类企业引进海外人才近百人。8月29日,外企德科四川总经理周科表示:“选择成都,是因为这里既有辐射西部的枢纽力,更有能链接全球的人才生态。”
截至2024年底,成都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跨境服务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服务贸易年出口额突破7200万美元,进口额近百万美元。作为全国首批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成都不仅是人才流动的“中转站”,更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走出去”与全球人才“引进来”的战略枢纽。
政策赋能
“一园三区”携手,三级协同筑高地
成都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的诞生,源于一场“双向奔赴”的战略布局。202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商务部联合认定首批12家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成都凭借西部枢纽优势和产业基础脱颖而出。不走“单点发展”老路,创新构建“一园三区”协同体系。
高新园区,以国际人才城、国际人才港、人才公园为核心,聚集全球猎头机构13家,创新打造西部猎头谷引才平台,扩大海内外猎才网络。
人才园区,搭建“云上人力资源市场”,链接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劳务供给网络,打造“川人出海”品牌,累计服务川人出海1000余人次。
经开园区,瞄准新能源、航空经济领域,联合20家区域龙头企业和10余所高等院校,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开展汽车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政策红利更是层层叠加,省级提供400余万元外经贸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市级出台《促进新时代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基地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地的若干政策》《关于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真金白银”对服务贸易额突出企业给予奖补。
此外,政策创新的“组合拳”直击行业痛点。
扩大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鼓励外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来蓉提供国际化服务。目前成都已设立外资、港澳台资性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7家,其中6家为出口基地内企业。
实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式”办理。拓宽完成60项永居证适配性改造和便利化应用。将143类境外职业资格纳入《成都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破除境外人才执业壁垒。
针对跨境服务统计难题,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商务厅联合四川省统计局建立全国首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推动基地企业实现数据直报……
主体培育
龙头领航聚势能,30家企业织就全球网
走进基地核心区,上海外服、外企德科、人瑞人才、中智四川等企业的标识沿走廊依次排布,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出海企业矩阵”。3年间,基地以“龙头领航、骨干支撑、新锐突破”的培育战略,推动30余家企业实现国际化布局。
人瑞人才以“中国节奏”重塑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标准。2024年,其印度团队仅用45天便为某跨境电商完成300个岗位交付,为Realme、CVTE等企业提供的EOR(雇主记录)服务,帮助客户合规成本降低60%。“我们在印度建立25个离岸中心,不仅提供招聘,还涵盖办公室租赁、IT支持等全链条服务。”人瑞人才国际事业部总经理何静介绍,这种“交钥匙”模式已复制到东南亚、中东等20个国家。
四川外联经济则以“技能输出+文化输出”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累计向70多个国家输送2万余名技术人才。从埃塞俄比亚的水电站到沙特的光伏电站,从巴基斯坦的轨道交通到秘鲁的矿产开发,中国工程师的安全帽与“四川外联”的标识并肩而立。“外派人员中特种工占比超过30%,月薪达3.5万元。”公司负责人表示,成都培育的技术人才成为了国际工程市场的“硬通货”。
上海外服的全球版图持续扩张,在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设立10多个分支机构,服务网络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外服副总裁于玲称,公司已通过Global Desk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实时发布30多个国家的政策分析、风险展望及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海外政策查询与企业服务需求的智能匹配与高效对接。
3年间,基地“企业梯队培育”成效显著。人瑞人才、北森控股先后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在主板上市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培育省服务业百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1家企业斩获全国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家企业荣获全国人力资源服务贸易创新案例奖……“成都军团”在全国行业舞台崭露头角。
模式创新
“川味服务”拓路径,川人出海新通道
“我们采用‘技能培训+日语浸润+文化适配’模式,已输送200余名川籍护理人才赴日工作,雇主满意度达98%。”在成都人才园四川鹏捷公司,总经理王涛展示的东京合作医院感谢信,正是基地“川味服务”国际化的生动注脚。
基地探索多项创新举措,正重塑人力资源服务出海新路径。
全链条定制。开展精准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构建海外人力资源生态平台,提供全球范围的雇佣外包、员工聘用、薪酬发放、用工合规管理等全链条定制化解决方案。“海外招聘—薪酬发放—合规管理”全流程服务被多家新能源企业采纳。一企业通过该模式在越南建厂时,人力筹备周期缩短60%。
离岸人才交付。通过离岸服务外包等形式,开展酒店管理、特种设备操作、农业种植、养老护理等技能人才输出服务。成都迈思为印尼电厂项目批量输送电力工程师,实现“人才在川培训、远程服务海外”,年节省企业差旅成本超500万元。
职教出海赋能。引入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按照欧洲职业教育标准,培养汽车产业国际化技能人才;联合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岳池输变电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培养国际化电力人才,2024年向中东、非洲输出电力人才300余名。
远程外包突破。支持机构建设跨境人才服务平台,围绕教育、医疗、语言等专业人才及相关业务,探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新模式,解决跨境远程交付问题。语言桥公司搭建海外项目语言人才输送桥梁,为中国企业在全球五大洲开展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涉外人才支持,年派遣人员超2000人次。
生态营造:
资源精准链接,从“单点对接”到“生态共荣”
每周三下午,基地的“人社政策下午茶”活动准时开讲。这场由政府、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举办的沙龙,已累计为企业提供涉外合规咨询300余次。“我们不仅教企业如何规避用工风险,还帮他们对接海外资源。”成都高新区人社部门负责人介绍,配套发放的《服务贸易政策一本通》让企业精准享受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
为打破“单点对接”的局限,基地构建多维度生态支撑体系。
赛事引才聚资源。举办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国际化引才基地建设论坛”,连续三年承办“蓉漂杯”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6国1015个项目参赛,30余个高科技项目落地转化,估值超15亿元。组织机构参加国际服贸交易会、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人力资源服务国际贸易交流合作大会等,打通国际交流合作渠道。
猎头集群强引才。联合锐仕方达、猎上网等13家知名猎头企业成立“中国西部猎头谷”,打造线上引才平台,面向全球发布8批次“百万年薪”榜单,岗位800余个,吸引1200余名国际高端人才投递。
数字赋能提效率。打造“金熊猫人才通”高端人才在线服务平台,集成政策服务1.1万件,服务人才超41万人次;创新“政策找人才”“数字化人才服务专员”等服务模式,对海外人才工作和生活需求“一站式”响应、“保姆式”服务。
跨基地联动促共赢。与数字贸易、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共建“服务贸易生态圈”,实现“跨界赋能、协同出海”。2024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推介会上,成都企业签下1200万美元服务订单,将西班牙电信、普华永道纳入合作对象。
破局前行
靶向破解瓶颈,2025年剑指“250家企业集群”
尽管成绩亮眼,基地仍面临“成长的烦恼”。多数企业海外业务模式雷同,规模偏小;跨境服务受签证、支付等制约。有企业负责人坦言:“跨境支付的汇率损失和结算周期,让我们利润率下降5至8个百分点。”
针对痛点,基地已明确破局路径——
编制《人力资源服务出海指南》,覆盖东南亚、欧洲等10余个重点市场的用工合规、税务政策,建立涉外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探索“服贸通”专项外汇便利政策,力争将企业结算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靶向引进跨境猎头、背景调查、全球薪酬管理等高端业态,目标2025年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250家,打造功能更全、辐射更广的“全球人力资本配置中枢”……
站上国际人才港顶层展望台,基地规划图日渐清晰——未来,这里将建成人力资源服务贸易中心、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等七大载体。“我们要让全球企业想到‘人力资本配置’,就想到成都。”
从外企德科将西区总部落子成都,服务范围延伸至东盟和中亚,到泰国工程师通过成都企业获得德国车企聘书;从7211万美元的出口额,到30家出海企业的集群效应,成都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正以3年时间完成从“内陆腹地”到“全球人力资本出海口”的蜕变,让“一带一路”沿线上的人力资本流动,始终带着“成都印记”。(孙磊 成都市人社局供图)
【延伸阅读】
上海外服:40年国际“基因”厚积薄发
上海外服的国际化“基因”早在40年前便已深深植入,作为当时上海市政府唯一指定的外商服务机构,上海外服独树一帜、开创先河,为外商企业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被誉为“中外合作的桥梁”。自那时起,作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先行者,上海外服不仅见证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人力资源服务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企业出海浪潮兴起,上海外服及时调整了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战略方向,将服务重心转向助力中国企业 “走出去”。
2018年,上海外服开始了国际化摸索,制定了国际化战略。2020年在新加坡成立FSG-TG公司。去年,香港公司也进入实体化运营。目前,海外网络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在内的10个自营分支,服务能力覆盖50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企业提供出海人力资源的落地服务。
针对出海企业人力资源遇到的普遍痛点,上海外服已经形成了多个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招聘、专业雇主组织、人才租赁、薪酬服务外包等四大核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搭建线上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平台Global Desk,发布海外人力资源政策,平台共发布了涵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中东、非洲和大洋洲共计31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服务和人力资源政策,为企业出海提供专业前瞻的当地人力资源管理资讯。公司先后被授予“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联盟成员”“上海市企业走出去专业联盟首批机构”等走出去专业品牌。
据了解,上海外服在四川设立海外工作站后,将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发展水平,提升跨境服务协同能力助力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基地在全球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影响力。(李凌)
来源:人力资源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