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迪动身去了日本,两天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参观工厂、见商界人士、谈防务合作、签合作文件;之后还要飞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公开讲话里,他在东京放了句重话:和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至关重要”,还说金砖国家能在多极世界里发挥关键作用。印度NDTV的报道透了个底:莫迪把对
莫迪动身去了日本,两天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参观工厂、见商界人士、谈防务合作、签合作文件;之后还要飞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公开讲话里,他在东京放了句重话:和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至关重要”,还说金砖国家能在多极世界里发挥关键作用。印度NDTV的报道透了个底:莫迪把对日关系定位成“深化特别战略伙伴关系”,而对华则放进了“在上合框架内发挥建设性作用”的范畴里。这说法不只是措辞讲究,更是一份明明白白的行动路线图。
石破茂想把印度拉进一个更明确的对华“安全网络”,联合声明里写了“对东海、南海现状表示严重关切”,这套话术拿捏得很熟练;但莫迪这边强调的是稳定、可预期、友好合作,眼里盯着的是市场、供应链和经贸往来。一个想收紧阵线,一个想多方下注。俩人拿着同一份声明,读出来的味道却完全不一样。这不是谁骗谁,而是两国在安全和经济结构上的差异,逼得他们只能选不同的策略。
再看看日本给的“大礼包”。媒体报出来的数字很亮眼:10年内动员10万亿日元民间投资,半导体、关键矿产、显示器和视听产业链的一揽子合作都安排上了;防务上也不只是嘴上说说——联合研发装备、AI等尖端技术都写进了文件里,连印度舰艇在本土进行维护的事都摆上了桌面。还有个看得见的抓手:E系列/E10新干线的技术转让和采购被推到了台前。日本安排迎接礼仪时,还特意把印度元素放进镜头里,政治信号已经够直白了。东京需要一场拿得出手的对外合作成果,来稳住国内的政治叙事;日本企业也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故事,来对冲本土市场的“低欲望”困境。
这时候有人会问:既然日本这么热情,莫迪这趟来中国,是不是顺路走个过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我不这么认为。先看关税情况:美国的关税大棒已经砸到印度头上了,印度没拿到立刻的妥协。“多元化”这个词在莫迪的讲话里反复出现,说明新德里在找回旋的空间。上合天津峰会正好提供了一个多边平台,既能和中俄以及中亚国家聊聊经贸和互联互通的事,又能在镜头前释放稳定信号。印度要的不是抱上某个阵营的大腿,而是一张能在不同领域都能兑换好处的“积分卡”。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讲究多边合作,那为啥刻意避开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阅兵?这不是礼数问题,是立场管理。印度要和日本谈高铁、半导体、舰艇维护,还得给西方媒体的叙事留有余地,避开敏感时间点,能让之后的对日谈判、对西方沟通少些情绪上的麻烦。这就是莫迪的“象征性谨慎”:多边场合不缺席,双边会面挑场合。
把镜头转到产业层面,半导体是这次对日谈判的高频词。莫迪说,印度已经有6座芯片厂在建,还有4座要开工,年底要让大家“看到印度制造的芯片”。这话听着提气,但我得提醒两点:芯片不是“建了厂就能量产”,良率、制程、人才、配套材料、超纯水、电力稳定性,任何一项出问题都会拖慢进度。短期内更可能看到的是成熟制程和封测环节的推进,汽车和工业用的芯片订单,还得看生态建设和验证节奏。日本在设备、材料、检测这些环节优势明显,找它补产业链短板,路子是对的,但时间表上别太“乐观”。
高铁是另一个标志性项目。印度选了日本的方案,没选在高铁全生命周期经验更丰富的中国,这里面既有技术路线的偏好,也有政治信号的考量。日系E系列/E10不是说更快更便宜,反而会带来国产化率、征地、融资成本和维护体系重构的一堆挑战。高铁在印度能不能成,不取决于列车型号,而是看“非技术因素”:资金、土地、治理能力和产业配套。这几点,半年到一年内就能看到进展。
防务方面,外界容易把“联合研发”“AI军事应用”这些词凑在一起,脑补出一个对华遏制的图景。还是那句话,别急着下结论。印度的防务合作向来强调可控、能转移技术、能在本土维护。它要的是技术含量和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不是政治上的绑定。把舰艇维护放在印度做,听着像是深化互信,实际上也符合印度长期的“本土维保”规划。这套安排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如对印度本土工业能力建设的拉动大。
再回到对华关系本身。莫迪在东京说“与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至关重要”,这不是客套话,是话术上的再平衡。之前一段时间,外界把印度的“亲日”解读成战略倾斜,现在莫迪主动补这么一句,等于给天津之行“铺了红毯”。印媒提到,自从喀山上合峰会后,印中双边关系“稳步积极进展”。这个说法不具体,我只能说目前没有更多合作清单,具体合作点还得等官方确认。但能预期的议题方向不难猜:贸易便利化、口岸通关效率、原产地证书互认、非关税措施的小幅优化、服务外包合作、医药和化工品审批提速试点。这类“小步快走”的成果往往上不了头条,但最能帮企业降低成本。
再看地缘棋盘。今年的上合峰会被印媒称为“史上最大”,二十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都参与了。对印度来说,这是展示“多边场合不缺席”的舞台。美国的关税压力、欧洲舆论的挑剔、日本的热情拉拢,把这些放在一起看,新德里要做的就是“找平衡”:对中国要市场和供应链,对日本要技术和资金,对俄罗斯要能源和安全缓冲,对中亚要通道和腹地。每条线都不求完美,只要能用就行。
有人会问:那中国怎么接招?答案很简单:别去抢日本想当“技术和资本供给者”的角色,攥好“市场和供应链稳定器”这张牌就行。在贸易便利化、海关互认、口岸数字化、边境经贸试点、跨境电商和服务外包这些领域,做几个能落地验证的小项目,让印度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能赚钱”,比讲大道理管用多了。对敏感产业、边界议题,要管控好预期,给对方留好政治台阶,别在舆论场上逼人家表态。
有人说,印度和日本都只是“地区性国家”,和中国竞争是“自找麻烦”。这话够狠,但不全面。综合国力对比是一回事,具体议题上的竞争又是另一回事。在半导体材料、精密制造设备、关键矿产的国际分工里,日本企业的优势还很明显;在全球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储备和内需市场潜力上,印度也有底气。中国要做的不是嘲笑对方的短板,而是把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需求对接起来,能合作的领域就多做加法,不能合作的就做好风险隔离。这样一来,竞争不至于变成对抗,合作也不会被绑上太多政治条件。
再回到那个争议点:来中国只是“顺路”吗?看一眼议程安排就知道不是。日本之行是“拿技术资本、巩固防务”的精耕细作,中国之行是“稳关系、搞多边”的平台建设。一头是机器和技术,一头是市场和通道,不是谁轻谁重,而是功能不同。把它说成“顺路访问”,既低估了新德里现在策略的复杂性,也误解了北京和东京的角色差异。
10万亿日元的投资额听着好听,但得看项目清单、资金能不能到位、有没有回报;年底“见芯片”,得看量产规模、良率和客户导入情况;E10高铁,得看征地、融资、国产化率的推进;上合峰会,得看中印领导人有没有简短会面,声明里有没有贸易便利化、投资保护这些能落地的条款。这些才是把“风向”变成“实际”的指标。
石破茂为啥这么卖力?很简单,日本要证明自己在“印太叙事”里还有号召力。莫迪为啥强调对华“至关重要”?也很简单,印度要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抢个好位置,离开中国市场和中间品供应,很多产业发展都会慢一步。两国都在打自己的算盘,这不是丢人的事,是常态。地缘政治这盘棋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组合。
莫迪的亚洲行是标准的“分议题外交”——对日拿技术和资本,对华保市场和供应链,对上合维持机制存在感。这条路不浪漫也不激进,但很现实。对中国读者来说,与其纠结对方的象征性动作,不如盯着那些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稳定预期的实际合作。等这些合作连成片,再谈所谓“龙象共舞”,才真有底气。
来源:老陈国际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