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晚,香港湾仔海滨人潮涌动。当12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维港的夜幕中精准排列出“九·一八勿忘国耻”的字样时,整座城市仿佛屏住了呼吸。紧接着,《大公报》1945年“日本投降矣”的头版版面重现天际,卢沟桥事变、东江纵队、台儿庄战役等历史场景接续展开——这
维港的夜,从未如此意味深长。
8月30日晚,香港湾仔海滨人潮涌动。当12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维港的夜幕中精准排列出“九·一八勿忘国耻”的字样时,整座城市仿佛屏住了呼吸。紧接着,《大公报》1945年“日本投降矣”的头版版面重现天际,卢沟桥事变、东江纵队、台儿庄战役等历史场景接续展开——这不是普通的灯光秀,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不少老人抬手拭泪,年轻人举起手机记录,孩子们仰头凝视。来自北京的樊小姐在现场感慨:“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
1200架无人机在维港上空以天为幕,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抗战史诗。主办方紫荆文化集团将技术变成了叙事者,用现代科技完成了一次历史的传承。无人机编队所呈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抗战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九·一八”是痛彻心扉的起点,“日本投降矣”是悲喜交集的终点,而中间则是无数英雄用生命铺就的道路。
最令人动容的是,这场表演选择在香港举行。
曾经饱经殖民沧桑的香港,如今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艺术的表达,向历史致敬,向国家致敬。有市民黄先生特意带着儿子前来,“让他从小了解国家的历史,培养爱国情怀。”还有许多家庭静默驻足,父母低声向孩子解释每一个画面背后的故事。这是一堂没有教室的历史课,没有课本的爱国教育——维港的海风、无人机的光影、众人的合唱,就是最好的老师。
当夜空中的图案最终化作紫荆花绽放,有人用手提音箱播放《歌唱祖国》,引发千人大合唱。那一刻,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维港夜空下真切的感动。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如此浓墨重彩的抗战纪念,要在香港上演?
答案藏在历史中。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纪念典礼上说:“香港与国家血脉相连,休戚与共。”抗战时期,香港同胞没有缺席——东江纵队在香港及华南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民众踊跃支援抗战,许多爱国人士通过香港将物资和情报送往内地。
那段历史,香港没有忘记。
从特区政府在西贡抗日英烈纪念碑前举办的庄严典礼,到民间组织的无人机汇演、抗战历史论坛;从官方致敬到市民自发的合唱,香港以多元的方式证明:爱国,是这座国际都市最深厚的底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汇演特别突出了东江纵队的历史事迹。许多像内地留学生苟嘉沁一样的年轻人表示:“以前了解不多,现在很想多读相关历史。”这正是纪念活动的意义所在——连接记忆,唤醒认同。
近期,有富豪出售海外港口、转移资产的新闻引发广泛讨论。与之相比,香港这场无人机汇演,更像是一次无声却有力的回应。
爱国,不是口头表态,而是切实行动。
香港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展现出这座城市与祖国共同呼吸、共历风雨的坚定立场。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历史的还原;没有强制的灌输,只有自发的共鸣。
正如李家超所言:“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和哀痛,而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持。”纪念抗战,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认清前进的方向。
无人机表演结束后,维港的夜空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但有些东西已然改变。
在香港这座城市里,历史以新的方式被铭记,爱国以新的形式被传承。从老人到孩童,从本地市民到内地游客,每个人都在这一晚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九三大阅兵进入最后倒计时,而香港已率先用一场“炸裂”表演,宣告着这座城市的赤子之心。
爱国这件事,香港从未缺席,从未让人失望。
正如夜空中无人机组成的那句话:“勿忘国耻”,但也勿忘初心、勿忘未来。
来源:發發人间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