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卓今年28岁,厦门人,在一家外卖平台做骑手。每天从早到晚穿梭在大街小巷,风吹日晒几乎不间断。为了抢单,他习惯一边骑车一边低头接电话、看导航,脖子长时间前倾僵着,很少有机会舒展。送餐间隙,他常常就地买份快餐,偏爱炸鸡、烧烤和加了辣酱的米粉,吃得又急又咸,常常还
林卓今年28岁,厦门人,在一家外卖平台做骑手。每天从早到晚穿梭在大街小巷,风吹日晒几乎不间断。为了抢单,他习惯一边骑车一边低头接电话、看导航,脖子长时间前倾僵着,很少有机会舒展。送餐间隙,他常常就地买份快餐,偏爱炸鸡、烧烤和加了辣酱的米粉,吃得又急又咸,常常还配着一瓶含糖饮料提神。工作节奏紧张,他为了多接几单,经常从清晨干到深夜,不仅睡眠不足,还几乎没有规律休息。再加上厦门天气潮湿闷热,他总是满头大汗,工作服一穿就是一天,极少更换清洗。长期下来,看似年轻力壮,却在不知不觉间为日后的病变埋下了隐患。
2021年5月8日上午10点,林卓刚送完一单外卖,赶紧停在路边乘着抢单的间隙匆忙扒拉着刚买的米粉,大口大口往下咽。刚吞下去几口,他突然觉得喉咙里像卡着个小疙瘩,咽下去不痛,却有种顶着的感觉,一直挂在咽喉深处。他下意识咳了两声,想把这股异样清掉,可那种顶着的感觉依旧没散开。以为是吃得太急,他赶紧喝了几口冰水,又用力咽了几下,甚至仰起头试着缓解。
刚开始似乎轻了一点,但在他吞咽米粉的时候,那股不适又冒出来,而且比刚才更明显,像有东西在喉咙口慢慢撑大。他用手揉了揉脖子,还是坚持把剩下的米粉吃完。正准备开始送单,那种小疙瘩的感觉不仅没消失,还往两侧蔓延,吞咽口水时带着轻微的紧绷感,就连呼吸时也觉得不太顺畅。但因为没有真正的疼痛,他没当回事,重新戴上头盔,骑车去商铺取餐。
第二天差不多同一时间段,他赶到商场的餐饮区取外卖,商家还没出餐,他匆忙在角落里喝了几口随身带的豆浆充饥。刚咽下第一口,突然觉得喉咙里像被什么顶住,液体滑到一半就被卡住,必须用力吞咽才勉强咽下去。他又喝了一口豆浆尝试吞咽,阻力越来越明显,喉咙里顶着一团硬块般的异物感,连口水下咽都困难,紧绷感逐渐扩散到颈侧。他向商家要了杯水,仰头灌了几大口水,还揉了揉脖子。
出餐人员报到他的号码,他强撑着走到取餐口,张嘴想说话,断断续续,低沉沙哑得几乎听不清,像被一层厚膜死死压着。嗓子越用力越发紧绷,说话时伴随灼热与刺痛感,夹杂着嘶哑和粗重的气息。他连忙清嗓子,猛咳几下,试着让气道舒展,可每说一句话都带着嘶哑和粗涩。他拿起水杯抿了几口,以为能冲淡这种感觉,却毫无效果。嘶哑扩散开来,说话几乎只剩下气声,连餐厅店员都听不清他的声音,胸口的压迫感一点点逼上来。
他想把手机上的单子给出餐人员看,刚掏出手机还没解锁,喉咙突然猛然收紧,呼吸变得急促而断续。空气像被堵在半路,胸口剧烈起伏。他拼命张口大口喘息,用手指着喉咙,然后双手拍打胸口,想把气道撑开,却只能发出尖锐短促的哮鸣声,胸膛剧烈起伏却吸不进足够空气,呼吸几近断绝。他脸色迅速发青,嘴巴发紫,皮肤变得湿冷而干燥,步伐踉跄,重重摔向墙壁,撞墙后靠着墙滑倒在地。周围顾客被吓了一跳,立刻有人冲上前扶住他,急急拨打120求助。
入院后,林卓颈部肌肉紧张,医生立即安排了颈部彩超。结果显示甲状腺右叶内可见一个 2.3×1.8 cm 的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晰,内部可见微小钙化点。血液检查提示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 85 ng/mL(正常<55 ng/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为 120 IU/mL(正常<34 IU/mL)。甲状腺功能检测:TSH 2.8 μIU/mL(正常0.4–4.0 μIU/mL),FT3 4.9 pmol/L(正常3.1–6.8 pmol/L),FT4 14.8 pmol/L(正常12–22 pmol/L),功能指标基本正常,但肿物特征提示异常。
进一步行颈部增强CT,显示甲状腺右叶结节边界模糊,局部侵犯周围组织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颈部可见数枚淋巴结增大,最大直径 1.5 cm。细针穿刺活检(FNAB)结果显示,结节内细胞呈乳头状排列,核内可见凹陷与核沟。血常规显示白细胞 6.2×10⁹/L(正常4–10×10⁹/L),血红蛋白 142 g/L(正常120–160 g/L),血小板 215×10⁹/L(正常100–300×10⁹/L)。综合影像与病理结果,医生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已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建议尽快手术切除。
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走进病房时,神情格外严肃。他直接告诉林卓,“这并不是单纯的喉咙炎症或良性结节,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而且已经累及到颈部淋巴结。”林卓整个人愣住,眼睛睁大,喃喃自语不敢相信,自己才二十多岁,怎么可能会和这种疾病扯上关系。他的声音颤抖,追问是不是检查有误。医生耐心解释,“甲状腺癌虽然名字吓人,但在所有恶性病变中属于预后较好的类型,尤其是乳头状癌,若在早期或中期及时进行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然而如果拖延不治,肿块可能继续增大,压迫气管与食管,甚至向远处扩散。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手段,术后还需根据情况进行碘-131治疗和长期随访。”林卓脸色苍白,双手紧握,但最终还是点头同意接受治疗。
根据病理和影像学结果,医生决定实施甲状腺全切除术并清扫颈部受累淋巴结。术中切除右叶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并保留甲状旁腺组织以减少低钙风险。术后给予左甲状腺素钠口服,以维持甲状腺激素水平,预防TSH过度升高,同时减少复发风险。部分淋巴结病理提示转移灶,医生建议患者在恢复后接受碘-131放射性治疗,以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术后血钙监测稳定,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整个住院过程基本顺利。
出院时,医生叮嘱林卓:“必须终身规律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且每天同一时间服药,不要今天上午明天下午,不能随意停药或漏服。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减少过量碘盐和海产品摄入,避免刺激甲状腺残余组织。日常生活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锻炼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复查是关键,每三个月需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功能,同时做颈部B超,必要时复查全身影像。”
回家后,林卓严格按照医生的安排调整生活。每天规律服药,饮食逐渐以清淡为主,每天准备米粥、蒸蛋、青菜和少量瘦肉,海带、紫菜等含碘较高的食材被暂时剔除。工作方面,他暂停了骑手的高强度奔波,转为在家做些轻微家务,避免体力过度消耗。睡眠时间稳定在十一点前入睡,手机不再带到床上,保证足够休息。每天晚饭后,他会到小区散步二十分钟,呼吸新鲜空气。家人每天都会检查他的用药情况,避免漏服或重复。整个家庭也调整了生活节奏,全力为他营造一个安稳、规律的康复环境。
三个月后复查,林卓的甲状腺球蛋白降至 1.2 ng/mL(正常<55 ng/mL),甲状腺功能保持稳定:TSH 1.5 μIU/mL(正常0.4–4.0 μIU/mL),FT3 5.0 pmol/L(正常3.1–6.8 pmol/L),FT4 15.6 pmol/L(正常12–22 pmol/L)。颈部彩超未见明显残余结节,淋巴结大小在正常范围内。血钙水平 2.25 mmol/L(正常2.1–2.6 mmol/L),说明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良好。指标恢复良好,手术和药物治疗起到了显著效果,他的生活质量可以接近常人。然而,就在他逐渐放下心防的时候,一场更深层次的危机却在体内悄然逼近……
2024年8月19日,林卓接到一单饮品配送,赶到餐厅时顺手拿起自己的水杯,仰头喝了几口水准备继续出发。刚咽下去,水猛地呛进气管,他立刻剧烈咳嗽起来,咳得胸口发紧,喉咙像被刮得生疼,气都喘不上来。他急忙放下水杯,弯腰支撑在桌边,大口吐气想把呛到的水排出来,还拼命咳出痰液,以为这样能缓解。休息片刻后,他直起身伸手取餐,却咳得更厉害,喉咙越发紧缩,胸口一阵阵灼热,连呼吸都带着刺痛。咳嗽持续不止,嗓子发哑,整个人被折腾得面色通红,额头冷汗直冒。
他强撑着把餐品装进外卖箱,正要拧动油门发车,突然感到锁骨上方一阵发胀,伸手一摸,能清楚地触到一块鼓起的硬结。一开始只有轻微的不适,但随着触摸力度加大,那一片区域很快胀痛起来,连脖子都带着僵硬。他立刻停下动作,改为轻揉锁骨上方,还左右活动脖子,想让血液循环缓解发胀。颈部反而更酸痛,胀感向脖颈和肩膀蔓延,衣领被撑得紧紧的,呼吸又开始发紧。他试着耸动肩膀分散注意力,却发现那团肿块像卡在喉咙下方般越撑越大,连抬头低头都变得吃力。
他把电动车停到小区门口,正要把餐品交给客户,右臂忽然涌上一股沉重的麻木感,从肩膀一路蔓延到手掌,手指几乎握不住饮品。他换了个手拿,甩了甩胳膊,还用手拍打上臂,希望血液能快些流通。肿胀和麻木更明显了,皮肤紧绷得像要裂开,青紫色一路蔓延到手背,血管突起扭曲。麻木感加深,手指僵硬,连轻微弯曲都变得困难。
他急得想呼喊,声音却发不出来,只能大口喘气,胸口剧烈起伏,眼前逐渐模糊。他靠在墙边,呼吸声断续,手臂像被抽空了力气,沉重得抬不起来,接着逐渐变得冰凉,皮肤失去温度。手指的触觉一点点消失,不论怎么用力捏、甩都没有反应。客户见状吓得大喊,周围人纷纷跑来,有人扶住他,有人飞快掏出手机拨打120。有人连忙解开他的衣领让他呼吸顺畅,还有人拍打他肩膀和脸颊呼喊名字,试图让他保持清醒。
紧急入院后,医生立即为林卓安排了颈部MRI及相关检查。影像结果显示,甲状腺右叶术后残余区出现 3.2×2.1 cm 不规则低信号肿块,边缘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物紧贴喉返神经及气管旁组织,局部压迫气道,并伴随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 2.0 cm。声带镜检查提示右侧声带活动度明显受限,提示神经受侵。血液学检查:甲状腺球蛋白 246 ng/mL(正常<55 ng/mL),TSH 0.3 μIU/mL(正常0.4–4.0 μIU/mL),FT3 4.2 pmol/L(正常3.1–6.8 pmol/L),FT4 15.0 pmol/L(正常12–22 pmol/L)。颈部彩超进一步显示局部血流信号丰富,怀疑侵犯邻近大血管。综合影像、病理与症状,最终确诊为甲状腺癌复发并侵犯喉返神经。
病情危急,医生立刻启动抢救程序。先给予高流量氧气支持,并建立双路静脉通道。为缓解呼吸道水肿,静脉注射甲泼尼龙 ,同时加用氨茶碱以放松支气管平滑肌。监护仪显示血氧逐渐回升到 92%,心率从 132次/分 降到 108次/分,病情暂时稳定。医生准备进一步安排气管切开以防呼吸道完全阻塞,但就在准备过程中,患者突然剧烈咳嗽,血氧又迅速跌落。呼吸声嘶哑,右侧胸廓起伏明显减弱,提示神经受压情况急剧加重。医生立刻下令加大氧流量,并再次注射地塞米松以缓解压迫,暂时维持呼吸。
经过短暂干预,监护仪上的血氧和心率恢复了一点,医生一度看到转机。然而几分钟后,情况再次恶化。病人右侧肢体突然无力下垂,手指无法抬起,瞳孔反射迟钝,提示神经功能损害迅速进展。医生当机立断,立即给予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以降低颅内压,同时静推尼莫地平以改善脑部血流。护士配合进行持续吸氧和循环支持。经过近半小时的全力抢救,血压和心率终于勉强维持在稳定范围,但右侧肢体仍然完全瘫痪,无法恢复功能,后续需要长期康复与进一步评估。
林卓的母亲赶到医院时,刚听到“暂时稳定”几个字,脸上还闪过一丝希望。然而当医生补充说孩子已经出现一侧瘫痪时,她整个人怔住,眼睛睁大,嘴唇颤抖却发不出声音。片刻后,她猛地捂住脸,身子不受控制地摇晃,泪水从指缝间涌出。她缓缓蹲下,整个人蜷缩在走廊的长椅旁,肩膀剧烈颤抖。眼睛里全是痛苦与不可置信,泪水沿着脸颊不停往下掉。她的双手死死抓住衣角,指关节泛白,呼吸急促,嗓音破碎。所有的表情混杂在一起——震惊、心痛、愤怒、无助。那一刻,她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瘫坐在冰冷的走廊上,只能用颤抖的哭声回应眼前的结果。
她抬起头,眼神里布满血丝,带着压抑的愤怒:“我儿子已经改掉了所有坏习惯,每天按时服药,从未有过一次遗漏!为什么每次复查指标都正常,血液和影像结果都显示在好转,还会突然恶化成这样?三个月前的数据明明提示甲状腺球蛋白下降,颈部彩超也未发现可疑残余,当时医生说恢复良好,为什么结局却如此残酷?他已经不再熬夜,饮食清淡规律,每天按时休息,所有能做的都做到了,我们也全程监督,可依旧没能阻止病情的急转直下。为什么要让一个如此努力改变的人,最终需要躺在病床上半身不遂!”
母亲的质问像一记重锤压在病房里,主治医生沉默良久,随即带领团队重新梳理病例。他先从药物依从性着手,仔细翻阅病历和病人家属记录的用药表,确认左甲状腺素钠的剂量与时间完全符合医嘱。再看随访检测的甲状腺球蛋白和功能指标,也都在理想范围内,没有遗漏或过量的迹象。护士回忆每次病人来复查时,也能准确说出自己服药情况,说明依从性极高。这个方向被一一排查后,主治医生只能摇头,药物管理并不存在明显漏洞。
接着,主治医生把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和并发症上。他询问母亲孩子回家后是否有过异常表现,母亲回答:“饮食清淡,三餐规律,几乎没有再碰海鲜或高碘食物;作息规律,晚上十一点前就入睡;每天坚持散步,工作量明显减少。”结合三个月前的体检结果,血脂、血糖和血压均处于正常区间,不像是因代谢紊乱引发的突发事件。医生逐一对照检查单,连肝肾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按理说,这样的生活管理,应该有利于康复,而不是突然瘫痪。
仍不死心,主治医生召集团队重新解读影像资料。颈部MRI和增强CT均显示肿块范围较大,但并未见到明显远处转移,颅脑影像也未提示急性卒中。实验室检查显示电解质平衡,没有低钙抽搐或高钾心律失常的迹象。血氧监测虽有过下降,但在抢救中已恢复。大家反复对照病程,试图从呼吸道压迫、局部炎症、甚至药物不良反应中找到线索,却始终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分钟内出现单侧肢体瘫痪。
困惑与无力在整个团队中弥漫,主治医生决定扩大讨论,召集多名科室主任联合会诊。会议上,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影像科医生逐一提出意见,但始终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突发血管事件,但检查并未支持;有人怀疑是手术遗留并发症,却没有直接证据。会诊持续两个多小时,结论依旧模糊。主治医生神情凝重,最后决定通过同学联系一位专家,请他亲自来分析病例。对方在听完情况后,沉默片刻,答应尽快赶来。
专家来到病房时,先没有立刻看影像,而是蹲下身仔细询问母亲。第一句话就是:“他回家后是不是按时服药?”母亲立刻点头,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从随身的布袋里拿出一本小本子。那是她每天亲手记录的,用药时间、剂量、甚至是在服药前后的心率、血压情况,都一条条工整地写在纸上,日期分毫不差。专家一页一页翻看,从最初出院到最近一次复查,没有任何空缺。上面甚至还标注了孩子服药后半小时的感受,比如是否头晕、心慌,连这些细微之处也被一一记录。专家抬头再次确认:“有没有出现过忘记或者随意加减的情况?”母亲立刻摇头,声音坚定,说医生给多少就是多少,从来不敢乱动。专家合上本子,轻轻点头,这一环节可以完全排除。
紧接着,专家把问题转向饮食。他问:“在家里吃饭,是谁负责准备?有没有偷吃过重口味的东西?”母亲立刻回答,说几乎所有的饮食都由她亲自准备。早餐固定是米粥配蒸蛋,有时会加上一点青菜叶,既清淡又好消化;午饭一定会有新鲜的蔬菜和少量瘦肉,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晚餐则多以清淡的炖汤为主,从不再买咸菜,更不会出现炸鸡、烧烤之类的食物。至于海产品,她强调一律避免,就连家里常年使用的碘盐也被换成了普通盐,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专家调出复查化验单,仔细核对血脂、血糖、尿常规等指标,发现全部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一项超标。饮食控制不仅达标,还远超大多数患者的自律水平。连在场的医生也频频点头,称这种饮食管理几乎无懈可击。
专家追问作息和生活方式,母亲答得极为详细:“他每天十一点前就睡觉,早晨七点准时起床,晚饭后散步二十分钟,天气不好就在家里稍微活动。工作强度也降了下来,偶尔帮忙送两单外卖,但绝不再通宵,也避免长时间低头。情绪上,儿子很积极,常说自己会慢慢恢复。”听到这里,专家沉默了,他已经把常规的生活、饮食、药物等线索全部排查,却仍然没有找到能解释病情急转直下的破口。
专家的目光忽然停在母亲提到的一句话上,她说儿子晚上睡前有一个保持好多奶奶的小习惯,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的缘故。专家继续追问下去,听完后感慨万千:“其实你们已经把能做的几乎都做到了,每天的用药时间分毫不差,连血压和心率都一一记录在册,复查的数据清晰稳定,连我们看了都很欣慰。饮食方面更是严格到近乎苛刻,作息规律,早睡早起,连夜间的活动都尽量减少,散步、休息、锻炼都控制得恰到好处。可以说,从大方向到细节,都没有丝毫懈怠,这样的坚持已经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病人和家庭。可往往真正击穿防线的,不是大块头的错误,而是某个被忽略的细小环节。再多的努力,再严谨的自律,只要有一个不经意的疏漏,就可能酿成今天这样沉重的后果,这才是最残酷的地方!”
林卓睡觉时总喜欢点亮床头那盏小夜灯,说是方便半夜起身。那盏灯几乎整夜不关,就算入睡也一直亮着。母亲也觉得很方便,完全没往健康方面联想。可研究发现,夜间保持光照,即便只是微弱的光,也会直接干扰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人体在夜晚分泌的重要激素,它不仅调节睡眠节律,还在维持内分泌平衡、抗氧化和修复细胞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长期光照下,褪黑素水平下降,使得夜间修复机制受损。对于刚经历手术、需要机体自我修复的人来说,这种慢性缺口往往在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一旦持续数年,就会积累出严重问题。林卓每天按时服药,白天看起来一切规律,可到了夜间,身体却始终无法进入深度修复状态,生理节律一点点被削弱。
褪黑素的下降不仅仅影响睡眠,还会连带干扰甲状腺激素的正常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反馈环路高度依赖昼夜节律的稳定,夜间若长期缺乏足够的褪黑素支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偏高。对于林卓这样已经接受甲状腺切除并需要激素替代治疗的人来说,这种持续轻度的神经兴奋,就像不断给心脏、血管和残余组织施加压力。表面上,他的复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但实际上,这种看不见的干扰早已让内分泌系统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状态,一旦遇到其他触发因素,就可能被打破。正因如此,白天的各项指标看似理想,却无法真实反映夜间身体所承受的慢性负担。
长期光照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夜间光刺激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和心率无法在夜间自然下降,机体得不到充分休整。对于本就需要康复的人来说,这等于每天少了几个小时的“修复窗口”。林卓常常凌晨才能进入浅睡眠,但母亲并未察觉,因为他白天依旧规律散步、饮食清淡,表现得很稳定。殊不知,夜间的神经兴奋会导致局部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增加组织缺血风险。时间久了,局部细胞在修复不足和血流异常的环境中,逐渐发生异常增生,并对周边神经造成压迫。正是这种暗暗积累的变化,让他在毫无预兆中出现了吞咽受阻、声音嘶哑,甚至瘫痪的表现。
如果只看白天的数据,很难发现问题所在。复查的血液指标、影像结果都没有异常,饮食与作息安排甚至堪称规范。可这盏常年亮着的小夜灯,却在夜深人静时破坏了最关键的修复节律。褪黑素不足叠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应激状态,而这种状态往往不会立刻表现为明显的症状,却会在数年间不断侵蚀机体的平衡。对于甲状腺功能曾经受到干预的人来说,这种损伤尤为致命,因为它使原本脆弱的内分泌环境再无缓冲余地。林卓看似自律、规律、谨慎,但夜间那盏不起眼的小灯,成为了日积月累中最致命的缺口。
林卓的经历提醒人们,健康并不只依赖白天的管理和数据的稳定,夜间的修复同样决定着长期的走向。微弱的光照看似无害,却能打乱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稳定,甚至成为潜在的病变触发因素。一个小小的习惯,如果长期存在,足以抵消前期所有的努力。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却也是防线最薄弱的地方。对于需要长期康复的人而言,保障夜间环境的纯净与安稳,是与规律饮食、按时用药同样重要的一环。忽视这些细微之处,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积累出不可逆的风险,真正的警醒就在于——有时候决定结局的,恰恰是最不被在意的点点滴滴。
内容资料来源:
[1]程志萍. 甲状腺功能检查在甲状腺疾病诊断鉴别中的价值[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40(09):58-60.DOI:10.16286/j.1003-5052.2025.09.020.
[2]袁明,杨帆,邹楠,等. 鹿蓉三草汤加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医杂志,2025,66(17):1777-1782.DOI:10.13288/j.11-2166/r.2025.17.008.
[3]尤鲜,李东宇,张小艳,等. 低危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进程的主动监测结果: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5,39(09):836-841.DOI:10.13201/j.issn.2096-7993.2025.09.007.
(《28岁厦门男子甲状腺手术成功,3年后侵犯神经,3个原因易复发》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