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杨晓鸽,2016年依靠助学贷款走进大学校门,2020年顺利毕业,如今在舒庄乡小学任教。政府替我全额偿还2.8万元的助学贷款。今天,我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扶贫的接力人,更愿成为点亮学子梦想的‘点灯人’。”在一次政策宣讲会上,年轻教师杨晓鸽的发言赢得热烈掌声
自2013年起
商水县始终坚持
“不让学生因贫失学”理念
十余载惠及110余万人次
发放资助资金8.5亿元
为近20万大学生
办理贷款超19.3亿元
连续11年实现贷款回收率100%
用政策畅通、精准保障、诚信护航
答好教育助学暖心卷
为万千学子铺就一条
满含关怀与希望的成长路
一同去看
商水:精准资助暖民心,温情畅通求学路
“我叫杨晓鸽,2016年依靠助学贷款走进大学校门,2020年顺利毕业,如今在舒庄乡小学任教。政府替我全额偿还2.8万元的助学贷款。今天,我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扶贫的接力人,更愿成为点亮学子梦想的‘点灯人’。”在一次政策宣讲会上,年轻教师杨晓鸽的发言赢得热烈掌声。这不仅是一名学子的心声,更是商水教育资助十余年实践的生动写照。
商水县教体局学生资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商水县资助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理念,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先后累计资助高中、中职、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0余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8.5亿元;为近20万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金额超过19.3亿元;在全省还款人数最多、催收任务最重的情况下,连续11年实现贷款本息回收率100%。
这些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千万学子的人生转折,更是一座县域守护梦想的温情实践。
用心用情:宣传覆盖“最后一公里”
“当年就是因为那张宣传单,我才知道国家还有助学贷款政策。”回忆起自己申请贷款的过程,来自商水县张庄镇的吕静娜仍记忆犹新。2019年,她因家境困难一度打算放弃读大学,而镇里发放的一封“致高中毕业生的信”,让她重新点燃希望,并最终如愿走进大学校园。
在商水,类似的故事时有发生。商水县资助中心主任胡启亮深知,资助政策能否落实,宣传是第一道关口。于是,他们把“精准宣传”作为工作突破口:每年印制条幅4000余幅,悬挂到全县所有学校、村室和自然村;印制海报4万余张,张贴在公示栏、教室和村卫生室;制作“资助政策明白卡”48万份,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创编资助政策手册3万余本,让教师成为政策的“二次传播者”;更有针对性地印制“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致初中毕业生的一封信”等,直接送到关键节点的学生和家长手中。
与此同时,该资助中心还不断创新方式。在抖音、微信公众号、校讯通上推送政策短视频;在高考考点外,志愿者给等候的家长讲解贷款申请流程;甚至在贷款办理大厅里,免费提供印有政策内容的抽纸盒、手提袋、扇子和纸杯,让温情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让困难学生知道政策、懂得流程、学会申请,这是第一步。只有全覆盖,才能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胡启亮说。
精准识别,织就一个不漏的“保障网”
商水是人口大县,困难学生基数庞大。如何做到应助尽助、不漏一人?答案是“精准识别”。
该县资助中心每学期都会与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等部门对接,依托数据比对系统,精准筛选出原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等家庭学生。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突发困难排查机制。
2021年,商水县一名高一学生因父亲突遭车祸失去劳动能力,家庭陷入困境。学校第一时间上报,商水县资助中心立即启动临时救助通道,不到两周便将助学金发放到位,确保孩子安心上学。“如果没有这份资助,我肯定辍学了。”那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
十余年来,商水累计发放各学段资助资金8.5亿余元,惠及学生110余万人次。春季、秋季学期的补助款项,都会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学生社保卡;免学费直接拨至学校账户。“政策执行不能打折扣,一分都不能拖。”胡启亮说。
在商水,助学贷款不仅是一笔资金的援助,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守望。它帮助了无数寒门学子走进大学,也让他们在学成后回馈家乡、反哺社会,形成一条温暖的循环。
“别看俺是贫困户,可供养俩大学生哩,都快参加工作了。这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商水县资助中心,村民陆银丙的朴实话语,折射出十多年来无数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服务无忧,让学生和家长“少跑腿”
近年来,商水县资助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以需为要”的工作理念,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中不断创新方式、优化服务,用制度的规范与细节的关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铺设了一条安心、便捷的求学之路。
“以前总担心贷款手续麻烦,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在商水县资助中心办理业务的一位家长由衷地说道。七月的天气炎热,但资助中心的大厅里却洋溢着温馨的氛围。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明亮的等候区,桌上摆放着饮用水、纸杯和小扇子,角落里还准备了常用药品箱,外面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也让等候的家长不必在烈日下暴晒。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对学生和家长的关心。
在人性化的服务时间安排上,商水县资助中心推行“中午不休息、节假日轮流值班”的制度,保障群众随时能够办理业务,不因工作、出行等实际困难而耽误。“我们知道,有些家长只有中午或者节假日才有空,所以不能让他们为了贷款而请假、添麻烦。”一位工作人员说。
事实上,这份贴心早在贷款办理之前就已开始。每年5月初,商水县教体局召开中心校校长和中小学校长会议,全面解读贷款政策,并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页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到乡镇、街道、村居和学校。5月中旬,工作人员深入各高中、职业学校,向毕业班学生人手发放一整套政策材料;6月高考期间,又主动前往各考点,为等候的家长发放申请指南并细致讲解;7月集中办理时,则通过短信、QQ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提醒学生和家长合理安排时间、错峰办理。政策宣传做到了早部署、全覆盖,让贷款办理更加顺畅有序。
在办理现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大厅里,志愿者穿梭在等候人群中,从填写表格到提交材料,从操作手机到复印资料,都有他们耐心讲解、全程陪伴。有人打趣道:“只要跟着志愿者走,就不会出错。”这种全流程、一对一的指导,让第一次前来办理的家长和学生少了份焦虑,多了份信心。
为提升服务质效,商水县资助中心选聘志愿者60余名,有的是返乡大学生,有的是社会热心人士。炎炎夏日里,他们的汗水常常浸透衣衫,但依旧保持微笑,不厌其烦地解答每一个问题。“只要能帮到学生,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一位志愿者笑着说。更难能可贵的是,办理结束后,他们还会留下联系方式,持续关注学生入学后的情况,及时提供帮助。
正是这一系列用心的举措,让学生和家长在办理贷款时少了奔波,多了安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和家长少跑腿、不烦心。”志愿者张蕾说。在这样一个温暖的氛围中,助学贷款不再是一件烦琐的事,而成了政府、学校、志愿者和家庭之间一条紧密的纽带,承载着社会对学子们求学之路的关爱与守护。
温情催收,连续11年保持“零逾期”
资助工作不仅在于“贷出去”,更在于“收得回”。在全省贷款人数最多、催收压力最大的商水,却实现了一个奇迹:连续11年本息回收率100%。
秘诀在于“温情催收”和“诚信教育”。
从贷款办理的那一刻起,学生和家长就会收到一本《诚信教育手册》,里面有违约案例和征信知识。各高中和中职学校定期开展诚信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和签名活动,让“守信”理念扎根心中。
到了还款季,该县资助中心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群多渠道提醒;县、乡、村三级干部联动,村干部甚至会挨家挨户上门提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023年,一位毕业生因创业失败,短期内无力偿还贷款。该县资助中心干部和村干部多次登门,既解释征信影响,也帮他对接就业信息,最终该生按时还清贷款。“他们并非单纯来催款,更像是帮我走出困境。”该生感慨道。
正是这样的“铁腕+温情”,才让商水县连续多年保持零逾期,成为全省还款率100%的县。
商水的资助实践,不仅惠及了一代代学子,也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每年,商水经验都会在省教育厅有关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多次被省教育厅、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评为“绩效考评优秀单位”。2024年,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网站等多个平台报道了商水的资助模式;同年11月,在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实施20周年宣传活动上,商水县成为唯一上台推介的县级代表。2025年,商水县再次被评为全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优秀县区”……
十余年的探索,商水县走出了一条有温度、有力度的资助之路。“资助工作不是简单的资金发放,而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一座‘连心桥’。我们要把这份关怀做实、做细、做暖,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安心求学、逐梦前行。”商水县教体局党组书记雷立勇表示。
作者: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教育时报记者 丁玺 通讯员 杨铁钢
来源:教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