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老师一句话把滤镜打碎:聪明不是分数高,而是孩子能不能坐得住、问得出、扛得住。
“聪明”俩字,家长最敏感。
成绩单一贴,几家欢喜几家愁。
可老师一句话把滤镜打碎:聪明不是分数高,而是孩子能不能坐得住、问得出、扛得住。
坐得住——上课铃响,别人东张西望,他能盯着黑板三分钟不走神。
小动作少,笔记乱却有重点。
老师心里先打个勾:专注力在线。
问得出——作业写完了不算本事,能追着老师问“如果换个条件答案会变吗”才算。
这种“抬杠”式提问,老师不但不烦,还偷偷记下:思维在动。
扛得住——难题卡壳,有人摔笔哭,有人啃指甲,他深呼吸再试一次。
老师一看就知道:自律和抗挫力已经长在孩子身上了。
这三样凑齐,成绩一般也差不到哪去。
反过来,考第一却坐不住、问不出、一考砸就崩,老师反而更担心。
多元智能那套理论,落到教室就是:有人画图像打印,有人一开口像播音,有人搭积木比答案快。
老师不拿同一把尺子量所有人,换着花样给舞台,孩子才敢把隐藏技能亮出来。
家长最想知道的其实是:回家能做点啥?
老师给的答案简单到像废话——别急着纠正错题,先问孩子今天哪个瞬间最爽。
爽点在哪,天赋就在哪。
顺着这个苗头给书、给工具、给时间,比额外刷题管用十倍。
最后一句大实话:老师眼里,情绪稳定、能和同学好好说话的孩子,已经跑赢了一大半。
成绩是副产品,先把人长结实了,聪明才有地方落脚。
来源:海边捉蟹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