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开元年间,冀州枣强县有位女道士,姓边名洞玄。她自年轻时便一心向道,每日诵经修行,还遵道家之法服食丹药,这一坚持便是四十年。时光荏苒,边洞玄已八十四岁,虽年事已高,却因常年修道,身子骨还算硬朗,只是眉宇间难免带着几分岁月的沧桑。
唐开元年间,冀州枣强县有位女道士,姓边名洞玄。她自年轻时便一心向道,每日诵经修行,还遵道家之法服食丹药,这一坚持便是四十年。时光荏苒,边洞玄已八十四岁,虽年事已高,却因常年修道,身子骨还算硬朗,只是眉宇间难免带着几分岁月的沧桑。
一日午后,边洞玄正坐在观中蒲团上打坐,忽闻门外有脚步声。她睁开眼,见一位白发老人站在门口,手中端着一个青瓷碗,碗里盛着热气腾腾的汤饼。老人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眼神清亮如秋水,不似寻常老者。
“道长有礼了。”老人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奇异的穿透力,“吾乃三山仙人,听闻你潜心修道四十年,早已悟得大道真谛,今日特来相迎,引你入仙班。”
边洞玄心中一惊,虽修道多年盼着得道,可真见了仙人,仍有些恍惚。她起身行礼,目光落在老人手中的汤饼上,那饼香气清淡,却隐隐透着一股异香,不似凡间之物。
“这汤饼是用玉英之粉制成,乃是神仙至宝。近来凡是得道成仙者,大多都服食过它。”老人将青瓷碗递过来,“你只管放心吃下,无需疑虑,七日之后,必定能羽化登仙。”
边洞玄接过碗,只觉碗身微凉,汤饼的香气更浓了些。她不再犹豫,小口吃下汤饼,只觉入口即化,一股暖意从腹中散开,流转至四肢百骸,浑身都透着舒畅。
吃完后,老人又道:“吾今日先行一步,你七日之后,自会来与吾汇合。”说罢,身影轻轻一晃,便消失在了原地,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第二日一早,边洞玄醒来,只觉身子轻得不像自己,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她吹起。她伸手摸了摸头发,原本花白的头发竟变得乌黑发亮;再摸牙齿,之前松动的牙齿也变得坚固整齐,像是回到了年轻时的模样。
她召来身边的弟子,弟子们见她这般变化,都惊得目瞪口呆。边洞玄叹了口气,眼中带着几分不舍:“上清仙境已来召我,我不久后就要离开了。想到要与你们分别,心中实在难过。只是你们要记住,务必好好修习我所传之道,不要贪恋人间的享乐之事,否则最终不过是化作一抔黄土,魂魄消散罢了。”
弟子们听了,都忍不住落泪,纷纷跪地恳求她留下,可边洞玄知道,成仙之路已不可逆,只能温言安抚弟子,嘱咐他们好生守着道观,坚守道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便到了第七日。天刚蒙蒙亮,弟子们就早早来到边洞玄的住处,想看看她的情况。可刚走到院门口,就见院子上空凝聚着大片紫云,那紫云浓稠如棉,将整个庭院都笼罩其中,连阳光都透不进来。
紧接着,他们又听到空中传来几人的说话声,声音缥缈,不知来自何处,却带着仙人的清雅之气。弟子们不敢贸然进去,只好都站在门外,静静等候。
没过多久,房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众人抬头望去,只见边洞玄身着道袍,缓缓走出。她脚下似有祥云托着,身子轻轻一纵,便立在了空中,离地面足有百余尺高。
她低头看向院外的弟子和前来送行的道友,眼中满是眷恋,声音透过空气传下来:“我去了,你们各自珍重,莫要忘了初心。”
此时,冀州刺史源复听闻边洞玄要羽化登仙的消息,也带着官吏和百姓赶来,足有几万人。众人都抬头仰望空中的边洞玄,纷纷跪地行礼,目光中满是敬畏与羡慕。
又过了一会儿,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太阳缓缓升起。原本浓稠的紫云渐渐散开,化作五彩斑斓的云霞,围绕在边洞玄身边,将她映衬得如同仙人下凡。
边洞玄朝着众人挥了挥手,身影随着五彩云霞缓缓向上飘去。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融入云端,消失不见。众人仍仰着头,望着天空,许久都不愿离去,心中满是震撼,也暗自下定决心,要像边洞玄那般,坚守道心,追寻大道。
何二娘
唐朝时,广州有位年轻女子,名叫何二娘。她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织鞋子维持生计。何二娘每日坐在窗边,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针线之间,一双双精美的鞋子在她手中诞生。尽管生活清苦,但她生性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
时光匆匆,何二娘转眼到了二十岁。一日,她突然对母亲说:“母亲,我总觉得这日子太过沉闷,想去外面游历一番。”母亲听后,满脸担忧,苦口婆心地劝道:“儿啊,外面的世界多艰险,咱们母女二人守着这小本生意,安稳度日不好吗?你一个姑娘家,出去能做什么呢?”然而,何二娘心意已决,任凭母亲如何劝说,也不为所动。
次日清晨,何二娘告别母亲,迈出家门。令人惊奇的是,她刚一出门,双脚竟渐渐离地,如同一只轻盈的鸟儿,向着天空飞去。她一路向东,风在耳边呼啸,云朵在身旁飘荡,不一会儿,便来到了罗浮山。
罗浮山风景秀丽,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何二娘落在一座寺庙前,寺庙的山门庄严古朴,门前的古松高耸入云。寺里的和尚们看到一位年轻女子从天而降,都惊讶不已,纷纷围拢过来。何二娘微笑着对他们说:“小女子愿侍奉各位师傅,在此修行。”和尚们见她态度诚恳,便收留了她。
从此,何二娘便在罗浮山寺住了下来。她起初不吃寺里的饭菜,每日清晨,便独自一人走进山林,去采摘野果。傍晚时分,她带着满满一篮野果归来,分给寺里的僧众,当作斋饭。大家都很好奇,她采摘的野果究竟来自何处,因为附近的山林里,并没有这么多野果可供采摘。
罗浮山的北边是循州,距离南海有四百里之遥。循州的山寺里,有一棵巨大的杨梅树,树干粗壮,需数十人合抱。这棵杨梅树结出的果实又大又甜,闻名遐迩。何二娘常常前往循州的山寺,采摘杨梅。她如同一只敏捷的猴子,轻松地爬上那高大的杨梅树,将一颗颗饱满的杨梅摘下,放入篮中。采摘完毕后,她便施展法术,迅速返回罗浮山寺,刚好赶上斋饭时间。
有一次,循州山寺的和尚们来到罗浮山交流佛法。他们偶然间说起:“某月某日,有一位仙女来到我们寺里,采摘杨梅。那仙女身姿轻盈,容貌秀丽,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罗浮山寺的和尚们听后,心中一动,赶忙去查看何二娘采摘杨梅的记录。一对比,发现正是何二娘去循州采摘杨梅的日子。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何二娘竟然是一位仙女。
消息传开后,远近的人们都对何二娘敬佩不已。何二娘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她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越传越神。后来,何二娘不再长期居住在罗浮山寺,而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回来探望。有时是十天半月,有时则是一两个月。她每次回来,都会为寺里的僧众带来一些新奇的礼物,或是山中的奇花异草,或是罕见的野果。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帝听闻了何二娘的神奇事迹,心中十分好奇,便下令派黄门使前往广州,寻找何二娘,希望能将她请到京城,一睹她的风采。黄门使领命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广州。经过一番打听,终于找到了何二娘。何二娘得知皇帝的旨意后,没有丝毫犹豫,便决定跟随黄门使前往京城。
一路上,何二娘与黄门使同行。黄门使见何二娘容貌秀丽,举止优雅,心中渐渐生出了爱慕之情。他虽然表面上不敢表露,但言语之间,已经透露出一些轻佻之意。何二娘心思敏锐,早已察觉到黄门使的心思。她心中暗自不悦,决定离开。
一日,当他们走到半路时,何二娘突然停下脚步,对黄门使说:“中使大人,您心中已有杂念,我不宜再与您同行。就此别过,后会无期。”说完,她轻轻一跃,身体便腾空而起,向着天空飞去。黄门使眼睁睁地看着何二娘离去,想要挽留,却已来不及。他只能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何二娘消失的方向,懊悔不已。
何二娘飞走后,从此便绝迹人间。人们再也没有见过她的身影,但她的传奇故事,却一直在世间流传。
来源:有智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