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趟原本充满期待的北欧之旅,因为一片野生蘑菇,变成了8名中国游客的生死考验和瑞典北极圈内小医院的极限挑战。
一趟原本充满期待的北欧之旅,因为一片野生蘑菇,变成了8名中国游客的生死考验和瑞典北极圈内小医院的极限挑战。
极光小镇
基律纳,瑞典最北部的一座北极圈内小城,以极光、冰酒店和矿山闻名,平日吸引着来自世界游客。2025年8月26日,这里的宁静被打破:8名中国游客因误食毒蘑菇集体中毒。
医院急诊科负责人Helena Fredriksson Ågren坦言:“我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当天,一个中国自驾旅行团在基律纳附近的森林里采摘了一些野生蘑菇,并现场烹饪食用。这片看似宁静的北欧森林里,生长着多种致命毒菇。
食后不久,8人陆续出现中毒症状,被紧急送往基律纳医院。这座小城医院仅有18张病床,突然涌入8名危重病人,让医疗系统瞬间承压。
医院迅速宣布启动“stabsläge”——一种危机应对模式,意味着必须立即调配内部资源,必要时请求其他城市医院协助收治患者。
蘑菇专家Rut Folke分析,游客们可能误食了“白毒鹅膏菌”或“毒丝膜菌”等剧毒品种。
白毒鹅膏菌(Vit flugsvamp)含有鹅膏毒素(Amatoxin),会直接攻击肝脏。毒丝膜菌(Gifthätting)则含有Orellanin毒素,主要伤害肾脏功能。
这些毒素无法通过高温、冷冻、油炸或风干的方式去除。更可怕的是,中毒症状可能有潜伏期,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假恢复期”,让人误以为好转,实际上毒素仍在持续破坏体内器官。
基律纳人口仅有2.29万,医院规模很小。突然接收8名急诊病人,已经接近承受极限。
医院停车场里,四辆挂着中国牌照的汽车静静停在那里,成为这场意外的沉默见证。
“我们很少遇到这么多人同时因蘑菇中毒就医,这真的太不寻常了。”Ågren说。医院很快决定将部分患者转送到该地区的其他医院,以便获得更充分的救治。
瑞典约有10种野生蘑菇会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其中不少外形与其他国家的可食用蘑菇很像,最容易“以假乱真”。
即使对当地人来说,辨别蘑菇也需格外小心。瑞典居民世代有采摘蘑菇的传统,但往往会依赖药店或专业检测点来确认是否安全。
专家反复强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瑞典人,也不完全凭肉眼来分辨蘑菇的可食性。
中国云南省有着丰富的食用野生菌文化。对云南人来说,“没有吃过野生菌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这种对野生食材的追求,可能随着中国游客的脚步延伸到了海外。夏末秋初,山野树林迎来众多户外爱好者和美食家,对海外华人来说,捡菌等野外活动尤其受欢迎。
然而不同地区的蘑菇种类差异极大,即使在国内常见的可食用品种,在海外也可能存在有毒“近亲”。
许多人依赖“颜色鲜艳的有毒”、“虫蚁啃食的无毒”等民间经验来辨别蘑菇,这些方法并不可靠。
专家提醒:不要轻信所谓的“民间经验”,不要通过颜色、形状或气味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部分剧毒蘑菇(如被称为“死亡帽”的白毒伞、俗称“白毒伞”的致命鹅膏)与可食用菌外观几乎无差别。
白毒伞通体雪白、菌盖光滑,常被误认为“白玉菇”;致命鹅膏菌盖泛绿、菌柄粗胖,乍一看像“家常炒菇”。
毒蘑菇中毒死亡率较高,且具有地域性强、发生时间集中、毒物谱集中、存在家庭聚集性等特点。毒蘑菇中毒大多没有特效解药。
医生提醒,如果怀疑误食有毒蘑菇,应立即前往医院,并尽量携带剩余的蘑菇样本,这将帮助医生更快做出判断。
早期救治和支持性治疗对于减少毒素对肝肾的损伤至关重要。
医院停车场里,四辆挂着中国牌照的汽车仍然静静地停在那里。这些车辆的主人——8名中国游客——正在瑞典北部医院的病床上与毒素作斗争。
毒蘑菇专家Rut Folke提醒公众:不认识的蘑菇,千万别吃;带白色或棕色菌褶的蘑菇不要碰。遵守这两条,基本能避开最危险的几类。
来源:全球印象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