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江海区人大代表曾湛江:从退役军人到“葡萄书记” 把履职答卷写在田间地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7:22 1

摘要:在江海区礼乐街道的葡萄田里,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身影——他是曾湛江,既是带着乡亲们种葡萄的“新农人”,更是把“代表履职”写在田间地头的江海区人大代表。从军营到农田,从葡萄协会会长到人大代表,这位“80后”用汗水浇灌土地,用脚步丈量民情,让“甜蜜产业

一串葡萄,串起乡亲的共富梦;

一份担当,映红群众的民心田;

多重角色,扛起乡村的振兴责。

曾湛江,江海区礼乐人

2014年4月,被江门市关工委评为“乡村好青年”;

2017年9月,参加广东省“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荣获优秀个人奖;

2018年至今,担任礼乐葡萄协会党支部书记;

2021年9月,当选为江海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2021年12月,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

2022年6月,获评江门市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中级工程师;

2024年6月,当选为礼乐葡萄协会会长;

2024年11月,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聘请为侨村建设专家顾问团成员;

2025年1月,当选向民村党总支部书记。

在江海区礼乐街道的葡萄田里,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身影——他是曾湛江,既是带着乡亲们种葡萄的“新农人”,更是把“代表履职”写在田间地头的江海区人大代表。从军营到农田,从葡萄协会会长到人大代表,这位“80后”用汗水浇灌土地,用脚步丈量民情,让“甜蜜产业”结出乡村振兴的“共富果”。

破局:敢当“吃蟹人”,给老产业“穿新衣”

巨峰葡萄是礼乐的“老招牌”,可随着市场口味迭代、竞品增多,产业面临挑战。2017年,曾湛江带来了一个“大胆想法”——引进“阳光玫瑰”葡萄新品种。

“当时没人敢试,都说投入这么多,万一赔了怎么办?”曾湛江至今记得,不少果农握着他的手,语气里满是担忧。可他心里明白,要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必须要闯出一条新路。“我是党员,就得先站出来!”他立刻拉上党员骨干、技术能手搭起试验大棚,跑遍了周边的示范基地向各类农业专家请教,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种葡日记”:“每年1月份开始修剪枝条,催芽”“6月下旬果实进入转色期,减少氮肥施用......同时摘除果穗周围2-3片老叶”“增加通风透光性,让果色更均匀鲜亮”.....纸页被汗水浸的发皱,边角还沾着泥土,却记满了他让老产业“焕新”的决心。

2020年礼乐葡萄旅游节上,“阳光玫瑰”一登场就成了“明星”——翠绿的果粒裹着薄薄“糖霜”,咬一口满是淡淡玫瑰清香,售价是巨峰的两倍以上。果农们围着曾湛江笑得合不拢嘴:“曾书记,我们也想种!”如今,在他的“引新品种、推新技术、树新理念”的带动下,礼乐葡萄从“单一种类”变成“群英荟萃”:巨峰、阳光玫瑰、夏黑、醉金香、妮娜皇后、巨玫瑰......66.6公顷的葡萄种植园亩产量稳定在1000-1500公斤,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果农人均增收超万元。这串“新葡萄”,成了曾湛江作为礼乐葡萄协会党支部书记,交给乡亲们最实在的“增收答卷”。

履职:揣本“民情册”,田埂上听民意

2021年9月,当“江海区人大代表”的证件挂在胸前时,曾湛江多了个习惯——揣着笔记本就往地里跑。“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不如蹲在田边唠家常,这样聊出来的才是大家真正的难处。”他总说,一边帮农户干活,一边听他们吐槽烦心事,憨厚的笑容里满是真诚。

“曾代表的建议,全是我们农民的心里话。”村民们常说。往葡萄园的路坑坑洼洼,他协调修缮;农贸市场摊位不够,他建议扩建;乡贤想有个议事地,他推动建乡贤馆;老人盼活动中心,他盯着项目加快推进......在人代会上,他反复提出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哪怕有些建议未能立即被采纳,他也不气馁,“只要是乡亲们需要的,多跑几趟、多说几次,总有办成的那天!”

扎根:算好“民生账”,做村民的“贴心人”

今年,曾湛江又多了个身份——向民村党总支书记。更忙了,但他心里的“民生账”记得更细了:哪家的葡萄需要技术指导,哪户困难群众要走访,村里的道路还要怎么修......

为了让礼乐葡萄“卖得更远”,他白天忙着对接电商平台、邀请媒体采访、策划推广方案;为了给村民争取更多资源,他不停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争取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可再忙,他也没落下和群众“零距离”: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在田间地头为村民解决种植难题,在村头巷尾倾听民意。

“曾书记身上总有股泥土味”,村民笑着说,“但他那憨厚的笑容让我们觉得亲切、踏实。”如今,向民村的葡萄产业越做越旺,村里的路更宽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有盼头。

晒得黝黑的皮肤,是他扎根土地的勋章;憨厚的笑容,是他为民服务的真诚;停不下来的脚步,是他作为代表的履职常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曾湛江从不用“豪言壮语”装点自己,只拿最实在的行动扛起责任:他的担当,从不在“要干多少事”的承诺里,而在修好每一条田间路、教好每一项种植技术的实践里;他的初心,从不分“是书记还是代表”的岗位界限。无论身份怎么变,和群众心贴心的初心永远不变,实实在在做事的信念永远不变。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