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560亿搞公关,为破坏中国阅兵日本都做了啥?他们在害怕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7:42 1

摘要:从这一年起,日本的外交部、驻外使馆、情报部门等所有能扯上关系的部门,都多了一个凌驾于一切职责之上的任务,那就是要阻止此类“揭日本旧账”的活动发挥影响力。

十年前的9月3日,北京长安街前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盛大阅兵,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剧烈的反响。

然而,在另一端的东京,气氛却显得异常凝重,日本政府和右翼媒体甚至为此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公关“赛跑”。

从这一年起,日本的外交部、驻外使馆、情报部门等所有能扯上关系的部门,都多了一个凌驾于一切职责之上的任务,那就是要阻止此类“揭日本旧账”的活动发挥影响力。

为此,日本政府不惜先后投入了560亿日元的资金用以运作,以至于10年后,中国为抗战胜利80周年再次阅兵之际,日本仍在上蹿下跳。

一个阅兵式,为什么会让日本如此恐慌?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随着“9·3阅兵”的临近,日本在国际上的“小动作”也是越来越多。

先是在8月15日,日本投降日的时候,石破茂内阁成员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引起多国谴责。

之后则是发动舆论攻势,开始对欧亚等国“外交喊话”,声称中国阅兵“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因此让各国领导人不要出席。

日本政府会有这一举动,自然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其长期以来扭曲历史、逃避责任的延续,毕竟,日本运作这么多年,投了这么多钱,养了这么多人,就是专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自中国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以来,日本就将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视为了一种“威胁”,之所以会砸入重金,就是为了在国际社会重塑其“正确形象”。

那么,日本外务省的560亿行动资金,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呢?

最为直接的投入,就是用于所谓的“海外战略信息传播”。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日本人用钱收买“亲日”外国人,再通过这些人,修改海外教科书中的“慰安妇”记载,同时传播“亲日”内容,向国际社会宣传日本的“无辜”立场。

讽刺的是,日本政府至今对“慰安妇”问题作出的所谓“补偿”,总共也就不过几十亿日元,相比之下,连他们“公关”投入的零头都不到。

也就是说,日本政府是真的不干人事,宁可用更多的金钱和谎言来掩盖历史的真相,也不愿意将其用于对受害者的赔偿与道歉。

长达十年的造势与铺垫,无疑给了日本挑衅中国的底气,于是他们就将抗战纪念活动公然污蔑成了“反日”。

更有甚者,他们还不断混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的概念,通过煽动对立来转移视线,进而否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代表的普世正义。

不过,这些事情反而暴露出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极度恐惧。

毕竟,中国的纪念活动,必将再次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日本的侵略历史。

这样的话,日本这些年做的“工作”就会彻底打了水漂。

其实回顾历史,同样作为战败国,世界上也不是没有正面典型,德国就可以彻底反省纳粹历史,并赢得邻国谅解,那为何日本就始终无法承认错误,甚至还“一路向黑”呢?

从日本政府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和对中国纪念活动的过度反应,就不难看出,日本这个国家对真实历史的认知,是存在着严重偏差的。

那么,这种偏差从何而来呢?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曾拥抱世界并认真学习先进制度,在西方的熏陶下,1872年的《学制》中才规定了历史教学要从小学开始。

那时的日本历史教材,既有中国史,也有西洋史,涉及面也相当广,这就让他们的国民对学习历史的热情很高。

但很快,这种开放的教育政策就发生了转变,因为,日本的政要们发现,让人民“开眼看世界”,其后果很有可能是发现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进而要求推翻政府的统治。

这对死保天皇制度的保守派来说,是绝对不可容忍的,于是,日本的历史教育骤然间从“求知于世界”转到了“尊王爱国”,日本史就逐渐变成教材中唯一的重点。

19世纪80年代,日本教科书中开始充斥着神话和天皇故事,到1903年国定教科书制度确立后,“皇国史观”更是牢牢掌控着课堂。

在政客们的刻意塑造下,天皇成为了一脉相承的“神”,而为国捐躯就成了最高荣耀,战争英雄、血腥战斗场景纷纷成为了教材中的插图,这就为军国主义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后来,日本开启了侵略战争,对教育的控制更是直接被视作了“战略”的一环。

1937年后发行的日本国定教科书,就悍然抹去了“和平”与“国际合作”等字样,转而用“大东亚共荣圈”、“解放亚洲”这些词汇来重塑国民的认知。

孩子们从小背诵《教育敕语》,课堂也成了军事动员场,侵略战争一度被描绘成“圣战”......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投降后,日本却依旧还在高喊“一亿玉碎”的口号了。

日本战败后,美国开始清算战犯,并解散右翼团体,教育改革因此推倒重来,新的《教育基本法》开始强调民主、和平,教材里也编入了南京大屠杀、侵华战争等反思内容。

不过,这次改革更是“昙花一现”,只因为在东京审判的时候,美日之间做出利益交换,就并未追究天皇罪责。

最大的战犯都可以被公然包庇,又怎么会不留下思想的漏洞?因此,“自卫战争论”的观点很快就在保守派中开始萌芽。

随着冷战爆发,美国政策突然转向,为了遏制新中国和苏联,美国需要日本担任“前哨”,于是就对其右翼复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被关押的甲级战犯嫌疑人岸信介就是由此获释,后来甚至当上了首相,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术界与教育界自然也就加入了为军国主义翻案的行列。

右翼学者林房雄写下《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就公然叫嚣日本是在“解放亚洲”。

1982年的“教科书篡改事件”更是典型,“侵略”一词被篡改成“进出”,南京大屠杀等惨案也接连遭到删减。

冷战结束,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社会焦虑感上升,右翼势力借机高喊“摆脱战后体制”,他们否认南京大屠杀,把慰安妇说成“自愿”,还发生了政客们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的丑行。

直到进入新世纪,右翼政客们开始借助网络的便利,加速了错误史观的扩散。

以至于到了今天,日本年轻一代对“加害历史”知之甚少,却对两颗原子弹的“受害史”耳熟能详。

毫不夸张地说,日本这种自上而下的“篡改”国民思想,让整个国家都在与历史真相越走越远,而这也间接导致了,整个日本社会都逐渐越走越右……

回顾了右翼政客们的“大缺大德”,就能理解,日本在过去80年中为了美化自己所付出的,可绝不仅仅只是这560亿日元。

这一套体系的“沉没成本”,早已无法用金钱衡量,这便是为何“村山谈话”也逃不过成为沧海一粟的命运。

而现在,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和阅兵式,正是在以胜利者的身份告诉世界:日本是侵略者。

这种力量可不是几份公开声明或者政治宣传能相提并论的,简直正戳中日本右翼的痛处。

日本试图阻止各国领袖来参加活动,就是因为,每一个国际政要的到来,都意味着对二战事实的认可。

两相对比之下,日本否认侵略、强调“自卫”的说辞只会更加站不住脚,如此一来,日本扭曲的“大国梦”只会变得更加没有希望。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国民教育体系几十年来都在刻意淡化侵略历史,而中国的抗战胜利活动无疑会重塑这种认知。

再加上这还有场阅兵式作为活动的“重头戏”,只要这场压轴表演足够盛大,就会连带着正确的历史认知与真实的抗战细节一并响彻国际。

而这,恰恰是日本右翼最不愿看到的。

2015年的胜利日大阅兵,已经让日本这种历史扭曲的丑态暴露在世界面前。

而这十年来,日本不仅没有修复这种形象,反而加大投注560亿公关费用,这在世界眼中,又是怎样一副形象?

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对二战的历史早有定论,谁是侵略者,谁是受害者,更是写入了联合国的基石,不容篡改。

留给日本的,就剩下直面历史、承认并反省侵略这一个选择了,不然,日本永远也无法摆脱“永续战败”的心态,更将永远无法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安倍政治”与日本的战争责任——“村山谈话”与“安倍谈话”之差异》[J]纐纈厚

[2]《明治以来日本历史教育研究》[D]唐剑明

[3]《日本右翼势力“靖国史观”研究》[D]齐泉

[4]《日本右翼势力演变中的美国因素(1945—1978)》[D]邢安冉

[5]《占领期美国对日本国民历史认知的改造》[D]付天依

[6]《战败80周年,日本应当迷途知返》[N]环球时报

[7]《战败七十六年后,日本离真实历史越来越远》[N]郭丹

[8]《战后日本右翼史观研究》[D]刘燕

[9]《战后日本自我认识的深层结构——以“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为线索》[J]戴玉金、吴光辉

[10]《政治仪式视角下的中国阅兵功能研究》[D]吴浩

来源:趣史微视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