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延安籍摄影师镜头下的抗战老兵与时代责任 陈天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7:41 2

摘要:将胶片从时光年轮倒退,显影出2021年6月6日,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举办的一场大型影像展览——《致敬老兵》。这份用镜头守护民族记忆的执着,是吾辈对当今时代下的责任与担当。

一位延安籍摄影师镜头下的抗战老兵与时代责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将胶片从时光年轮倒退,显影出2021年6月6日,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举办的一场大型影像展览——《致敬老兵》。这份用镜头守护民族记忆的执着,是吾辈对当今时代下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记录抗战老兵的摄影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看着自己多年来拍摄的抗战老兵照片和收集的人生故事,思绪万千。

未名湖畔,苍松翠柏间,一方白色大理石墓碑静立,叶剑英题写的金字在阳光下流淌:“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斯诺用生命践行了“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的诺言。

他1936年前往陕北,在窑洞油灯下与毛主席彻夜长谈,用24卷胶卷记录下红军战士的身影,这些影像刺破了重重封锁,成为《红星照耀中国》中震撼世界的视觉证词。作为延安精神的视觉传人,我的镜头始终追随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 当斯诺的《抗战之声》定格小号手谢立全的英姿,我的《致敬老兵》则聚焦那些历史见证者脸上的沟壑与勋章。

党中央指出:“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当我加入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时参加第一个会议时,我汇报的内容就是用影像来弘扬“延安精神”。在生我育我的这片红土地,延安,让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记录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抗战老兵,我像全国各地许多摄影师一样,长期跟拍抗战老兵,用光影展现老兵英姿。

这是对先辈血捍山河的信仰之力的致敬,也是为汲取矢志奋斗的精神之光。我认为:“老兵在,历史就在;照片在,精神就在。” 作为国家文化公益基金的推广者与监管者,我深知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党中央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觉醒和团结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意义。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担当,为中国文化推广做出贡献。抗战精神与民族复兴在阅兵盛典中“同频共振”。

80多年前,在内外交困的艰苦环境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以3500万生命的沉重代价,最终战胜强敌。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必须传承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斯诺精神的当代启示灼灼生辉:真实的穿透力胜过千言万语;人性的共通性让世界看见有血有肉的人;文化的摆渡者传播友谊的价值观。跨越时空,斯诺的镜头语言仍在启迪着我们——真诚是无需翻译的万国语,真实是穿透偏见的最强光。

当延河水流向新的黎明,宝塔山将见证更多镜头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 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延安精神正以光的速度,抵达世界每一个渴望真相的心灵。镜头之下,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那些布满皱纹的面容、那些坚毅的眼神、那些标准的军礼,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和一段永不被遗忘的历史。

作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和文化传承者,我将继续用镜头守护这些珍贵的记忆,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激励更多年轻人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贡献力量。

原创 陈天一

特约记者 颜大卿

来源:社会新阶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