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书法的浩瀚星空中,文徵明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小楷离骚九歌卷》创作于1556年,时年他已87岁高龄,却依然笔力精湛,毫无暮气。这幅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的目光。
在书法的浩瀚星空中,文徵明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小楷离骚九歌卷》创作于1556年,时年他已87岁高龄,却依然笔力精湛,毫无暮气。这幅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的目光。
文徵明一生多次书写《离骚》,不同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风格。早期他深受赵孟頫影响,字体稍扁,起笔尖细,显露出清新秀丽的气质 。到了82岁时,他笔下的《离骚经》融合了欧体的险峻与魏晋的飘逸,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反映了他在书法技艺上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而87岁创作的《小楷离骚九歌卷》,虽字径仅0.5厘米左右,却笔法细腻入微,尽显其晚年书法的炉火纯青。
从笔法上看,此卷起笔多露锋,行笔流畅自然,如潺潺溪流,毫无阻滞。收笔和转折处则多用圆笔,婉融遒润,减少了凌厉之感,使字态更加圆融温和。比如“而”“易”字的转折,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将笔画的弹性与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长撇藏锋起笔,行笔如行云流水,收笔含蓄内敛,似有未尽之意;短撇则突出啄势,短促有力,顿笔明显,富有节奏感,仿佛跳动的音符。捺笔撇敛捺放,近似章草,长捺起轻收重,弧度变化丰富,或直或曲,平捺“一波三折”,反捺活泼灵动,尽显笔墨韵味。钩的处理含而不露,似有千钧之力蓄势待发;挑画轻出斜行或顺势峻发,简洁明快。
在结构上,《小楷离骚九歌卷》打破了小楷平正板滞的常规。它以横放的梯形为主,左高右低,满篇欹侧,营造出强烈的动态美感 。但这种欹侧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在不平衡中巧妙地寻求平衡,以偏得中,以欹复正,险中求稳,斜正相生,展现出文徵明对空间布局与结构平衡的高超驾驭能力。如“期”“胡”等字,在欹侧中保持着重心的稳定,仿佛舞者在舞台上的精彩旋转,既充满动感又不失优雅。
再看章法,整幅作品端雅整齐,行气自然流贯。虽未画界格,却字字分明,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宛如一首和谐的乐章。文徵明通过字形的大小、欹正变化,以及笔画的粗细、长短对比,使作品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充满了韵律感。他仿佛一位指挥家,巧妙地安排着每个音符的位置与节奏,让整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小楷离骚九歌卷》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徵明心境与精神的体现。87岁的他,历经岁月的沉淀,心境愈发平和、淡然。这种心境融入到笔墨之中,使作品散发出一种宁静、高雅的气息。同时,屈原的《离骚》《九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文徵明以小楷书写,将自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感悟通过笔墨表达出来,实现了文学与书法的完美融合。
文徵明的《小楷离骚九歌卷》以其精湛的笔法、独特的结构、和谐的章法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书法大师在晚年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卓越成就,也为后世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每当我们细细品味这幅作品,都能感受到文徵明跨越时空传递而来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力量。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