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印刷体的“永”字如方阵士兵立于黑板左端,褚遂良墨迹里的“永”字似展翅白鹤栖于右端,三年级教室里的呼吸骤然凝滞。“哪个字有生命?”书法教师梁锦波的发问,刺破了应试教育织就的迷雾。这组对比恰似当前硬笔教育的现实隐喻——在实用主义洪流与美育传承的角力中,笔尖正站在
潮新闻客户端 梁锦波
当印刷体的“永”字如方阵士兵立于黑板左端,褚遂良墨迹里的“永”字似展翅白鹤栖于右端,三年级教室里的呼吸骤然凝滞。“哪个字有生命?”书法教师梁锦波的发问,刺破了应试教育织就的迷雾。这组对比恰似当前硬笔教育的现实隐喻——在实用主义洪流与美育传承的角力中,笔尖正站在历史的三岔口。
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小学三年级家长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0%家长要求开设实用书写课,仅20%选择书法艺术课。即便提供“折中选项”,仍有半数家长坚持纯实用路径。当80%的家长执着追求“把字写快”,书法教育家们却在疾呼“写好字的关键恰恰在于慢下来”。这场关于硬笔书写的观念博弈,折射出功利教育观与传统美育的深层冲突。
衢州市巨化第一小学教师汪芳硬笔书法公开课现场
硬笔教育:艺术性,还是实用性?
硬笔“书法”是以硬笔为工具,强调艺术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会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如临摹名家作品、学习笔法、结构、章法等,强调对细节的把握和创造力的培养。评价时会注重作品的整体美感和风格表现,在提升审美情趣、传承文化等方面独树一帜。
硬笔“书写”也是以硬笔为工具,以实用为核心,追求字迹的规范、端庄和书写效率,强调功能性目标(如记录、考试等)。旨在通过正确的双姿、笔顺、布局等实用技能的重复训练达到熟练程度,确保学生能够清晰有效地进行日常书写。评价时会关注正确性、工整度、整洁度和速度。在提升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功不可没。
在教育实用主义导向下的家长和孩子“书写焦虑”非常普遍。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考试卷面分占比持续上升、阅卷系统普及使字迹辨识度成为硬性指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以“提高作业速度”为首要诉求,追求效率优先成为主流。热衷于“速成”硬笔课程的家长不在少数,反映出工业化思维对教育过程的渗透,结果肯定差强人意。
硬笔教学困局:师资教材双缺失
当下硬笔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系统性的缺乏和针对性的缺失。
因专业、专职书法教师严重不足,大部分兼职教师又缺乏书法素养或书写专业训练,导致教法缺乏系统性。现行教材也缺乏系统性,蜻蜓点水般呈现了书写提示,如:一年级强调笔顺为主,二年级强调结构为主,三年级提示了平稳、松紧和意在笔先,四年级强调了布局和运笔方式,五六年级强调整洁、美观并有一定速度。教材断崖式、碎片化的书写提示令大部分兼职书法教师无法有效提升学生书写质量。只着眼于配套生字抄写,没有点画、部件的专项过关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写不好字。
硬笔“书写”与硬笔“书法”有着不同教学定位,教学目标针对性的缺失会事倍功半。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书写水平的学生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训练目标。在硬笔“书写”教学中,要求规范、匀称、整洁,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就像天平称一样既平均又平衡。在硬笔“书法”教学中,不仅强调有序,还要追求变化,就像杆秤一样,不平均但平衡。如果老师能因材施教,找准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一定会锦上添花,效率倍增。
师资缺位背景下硬笔教学如何开展
在专业、专职书法教师严重短缺的当下,借助外力是不错的选项,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燃眉之急。如建立“银龄书法家”人才库,退休书协成员每周进校授课;实行双师制,远端专家通过直播演示笔法细节,本地教师负责实操指导;借力书写评估系统,可自动检测常见书写错误。
在地师资孵化才是长久之计。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小学实施兼职教师“书法技能+书法教学”双规孵化近五年,收到良好成效。一是定期、定时、定质对兼职书法教师(语文教师)进行自身硬笔书法技能过关培训。二是书法专职教师走班教学,对兼职书法教师(语文教师)进行书法教学示范,并实施“点对点”听课评课提升兼职授课水平。
当然,如在区域内实施“书法种子教师计划”、“书法名师工作室”、将师范生书写实训纳入教育见习必修环节、在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体系中增设书写教学能力模块等一系列制度将会更好地缓解师资问题。
书写质量在中高考中的隐性优势
在中高考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书写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卷面分,更通过多种隐性机制作用于考试成绩。这种优势的隐蔽性在于其渗透在阅卷流程、认知心理和技术环节中,形成系统性加分效应。
阅卷教师平均0.8秒/题的视觉驻留时间内,工整字迹的信息提取效率比潦草字迹高37%(华东师大眼动实验数据);乱序涂改的答卷会使阅卷者认知负荷增加2.1倍(北师大心理学系测量数据);字迹工整的作文在内容同等水平下,发展等级分平均高出2-3分(某市高考阅卷组统计);某新高考省份大数据分析显示,在控制知识水平变量后,书写质量处于前20%的考生,总分平均比后20%考生高出9.8分,其中显性卷面分差异仅占32%,其余68%为各科隐形成分加成。这种隐性优势既反映了非认知能力评估的复杂性,也暴露出当前评价体系的技术局限性。
诚然,当家长挤爆“速成书写班”时,书法教室里的孩子正凝神感受笔毫在纸面的阻力变化。两种教育观的对峙,实为短期功利与长期素养的较量。正如天平与杆秤的隐喻,或许教育的真谛不在绝对平均,而在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支点。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