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法治社会建设更加深入翔实的改革蓝图,凸显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工程,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 热点聚焦
□ 徐晓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法治社会建设更加深入翔实的改革蓝图,凸显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工程,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法治教育,凝聚社会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切实的法治保障。
坚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阐明了法治社会在构筑法治国家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系统提出法治社会建设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以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共识,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明确提出法治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法治社会建设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中心,需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义务,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法治社会建设,使法律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工具。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不仅要完善法治体系和制度设计,还要注重法治文化的培育与创新。应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使法律意识深入社会各层面,推动从“他律”向“自律”转变。要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体系,使法律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为实现法治中国奠定基础。
健全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法治化水平
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仅包括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还需提升体系覆盖与服务质量,使法治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增强法治获得感。
一是健全服务网络,确保法律服务覆盖城乡。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建设,确保群众能便捷高效获得法律服务。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线上法律服务平台,使优质法律资源惠及偏远地区,弥补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二是完善服务机制,推动法律服务体系化发展。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法律援助等资源,联动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机构,形成全要素、一体化的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依托司法行政干部、律师等专业力量,同时培养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和志愿者,缓解基层法律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是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法律服务质效。进一步完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基础服务,同时拓展金融、知识产权、涉外法律等增值法律服务,推动“一件事”集成办理,使法律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法治宣传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石,旨在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需齐抓共管、深入基层、覆盖全社会,引导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是完善普法责任制,将法治宣传融入执法和公共服务。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机制,加强以身说法、以案释法,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教育引导群众,推动全面守法。
二是推动法治宣传数字化,提高传播广度和精准度。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法律咨询软件、在线普法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实现灵活、高效普法,并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不同群体需求,提高法治宣传的针对性。
三是聚焦重点人群,推动精准普法。强化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农村干部和农民等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以重点对象法治素养的提升,引领全社会树立法治风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犯罪预防与治理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社会稳定与国家未来。保障未成年人权益,首先要教育引导其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同时,要多管齐下,强化措施,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是健全学校与社区协作机制,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学校层面,应加强反欺凌、禁毒等法治教育,推广“法治副校长”制度,引导未成年人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社区层面,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提供法律援助、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实现全方位法治关怀。
二是加强早期干预,降低高风险群体犯罪率。针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建立预警和帮扶机制,提供心理支持、家庭教育及社会资源扶持。通过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公益项目等方式,为其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减少违法犯罪风险,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三是强化矫治教育,助力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完善矫治教育机构,在心理干预、法律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其重塑价值观,顺利回归社会,避免重新犯罪,实现教育矫治与社会预防的有效结合。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来源:锦江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