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地机器人到智能助手,藏在生活里的“智能进化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8:07 1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家里的智能音箱早就不是“问一句答一句”的工具了,以前喊“播放音乐”它只会随机放歌,现在会记住你爱听的民谣风格,甚至雨天自动推荐舒缓曲目;开车时用的导航 App,早期只能按固定路线指路,现在会盯着实时路况“绕开红路灯长龙”,还能根据你常去的咖啡馆推

你有没有发现?家里的智能音箱早就不是“问一句答一句”的工具了,以前喊“播放音乐”它只会随机放歌,现在会记住你爱听的民谣风格,甚至雨天自动推荐舒缓曲目;开车时用的导航 App,早期只能按固定路线指路,现在会盯着实时路况“绕开红路灯长龙”,还能根据你常去的咖啡馆推荐顺路停车点;就连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也从“碰到墙才拐弯”的“愣头青”,变成了能记住房间布局、避开拖鞋数据线的“细心管家”。

这些每天在用的智能设备,其实都是“智能体”技术的落地场景。本课会带你从生活细节切入,看懂智能体如何一步步“长大”。

通过学习,你会明白:为什么早期智能音箱总“答非所问”?因为它缺了“记忆学习” 能力;为什么现在导航能“未卜先知”?因为它有了“环境感知 + 自主决策”的技术支撑。每一次技术升级,其实都在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小麻烦,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从“机械执行”到“懂你所需”。

在你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后,可以达成以下目标:

理解让生活更便捷的智能体验背后的进化逻辑探索未来智能体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与应用潜力建立对“智能”的鲜活认知与透彻理解,覆盖日常科技场景与工业变革趋势

Agent目前业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定义,采用知名人工智嗵公司OpenAI定义方式是:

Agent 是能独立代表你完成任务的技术系统。

这个表述有些模糊,那再来看Anthropic(美国人工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对Agent的定义是:

"Agent"有多种定义方式。有些客户将其视为能长期自主运行、使用多种工具完成复杂任务的完全自治系统;另一些则指遵循预定义流程的规范性实现。在Anthropic,我们将这些变体统称为Agent 系统,但在架构上区分工作流和Agent:工作流是通过预定义代码路径编排大模型和工具的系统。Agent则是大模型动态自主控制流程和工具使用的系统,自主决定任务完成方式。简单来说“工作流”就是靠预先写好的代码路线,来安排大模型和各种工具怎么配合做事,步骤都是定死的;而“Agent”呢,是大模型自己灵活把控流程,比如用什么工具、先做哪步后做哪步,全是它自己决定,自己想办法完成任务。

通过上面的表述一般认为Anthropic的定义更好,一个是他们的定义更精准而且是技术导向,一个是提出了"Agent系统"的概念,并将工作流和Agent都纳入其中。

虽然业界至今没有统一答案,但从生活场景切入,我们能轻松看懂其中的核心区别。

先看两个日常场景:当你在自动点餐机上点汉堡时,必须严格按屏幕提示选尺寸、加配料、付款,流程固定不变,这就是工作流(Workflow),像地铁列车沿着固定轨道行驶,每一步都由预设程序控制。而当你对餐厅服务员说 “我想点一份不辣的儿童套餐,再加杯热牛奶,麻烦快点上菜我赶时间”,服务员会立刻调整:优先帮你催单、确认汉堡不加辣椒、提醒牛奶别太烫,这就是Agent,像滴滴司机接到订单后,会根据实时路况、乘客需求灵活规划路线,全程自主决策。

Anthropic对Agent的定义之所以更精准,正是因为它清晰划分了这两种形态:工作流是“按剧本演戏” 的标准化系统,而Agent是“即兴发挥”的动态系统。这就像早期的自动点餐机(工作流)和现在的智能点餐助手(Agent)的区别,前者只能机械执行固定选项,后者却能听懂“少冰、多酱、分开打包”的复杂需求,还会主动提醒“今天薯条买一送一”。

简单说,大语言模型是“能说会道的顾问”,工作流是“按部就班的流水线”,而Agent是“能独当一面的执行者”—— 它既有大语言模型的理解能力,又有超越工作流的自主决策力,这正是Anthropic定义中“动态自主控制流程和工具使用”的核心优势。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看懂为什么智能体技术能从实验室走向生活,成为真正能“帮你做事”的技术系统。

上面聊了智能体的定义,那么智能体的关键特性主要包括自主性、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

自主性:智能体能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自己思考,自己控制自己行为。就像“不需要遥控的扫地机器人”,不用你盯着它干活 —— 当你按下启动键,它会自己规划路线、避开拖鞋和数据线,就算你中途出门买菜,它也能把整个屋子清扫完,全程不需要你手动干预。这种 “自己管自己” 的能力,就是自主性的核心。

感知能力:智能体能够通过传感器或数据输入来感知其环境的状态。好比手机里的 GPS 定位系统,能通过卫星信号 “感知” 你此刻在哪个路口;又像智能家居的温湿度传感器,能“察觉”房间温度超过 26℃,这些通过数据或传感器捕捉环境状态的能力,就是智能体的感知力。

决策能力:智能体能够处理感知到的信息,并根据一定的决策机制做出响应的行动。就像导航软件看到前方路口堵车时,会立刻计算“绕开这条路能节省 15 分钟”,然后推荐新路线;或者智能音箱听到你说“有点冷”,会自动调高空调温度 —— 这种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做判断、定行动的过程,就是决策能力在发挥作用。

要理解智能体的组成,其实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能自主做事的小机器人”,它的各个部分就像我们人类的身体器官一样,分工明确:

观察感知器:相当于智能体的“眼睛、耳朵”。比如摄像头能“看”到图像,麦克风能 “听” 到声音,或者通过软件接口获取数据(就像我们刷手机看新闻一样)。有了它,智能体才能知道周围环境是什么样的,发生了什么变化。执行行动:相当于智能体的“手脚、嘴巴”。如果是物理机器人,可能是机械臂(用来拿东西)、轮子(用来移动);如果是软件智能体,可能是发送邮件、修改数据(就像我们用键盘打字、点击鼠标操作电脑一样)。它的作用是把决策变成实际行动。决策制定推理规划:相当于智能体的“大脑”。它会接收感知器传来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可能是简单的规则,比如“如果下雨就关窗”;也可能是复杂的算法,比如下棋时计算下一步)做出判断:现在该做什么?知识库:相当于智能体的“记忆库”。里面存着它需要的各种信息:比如环境的基本情况(“这个房间有张桌子”)、做事的规则(“每天早上 8 点要打卡”),甚至是通过学习积累的经验(就像我们记在笔记本或脑子里的知识)。有些知识是明确写下来的,有些则是藏在它的 “算法模型” 里的。学习机制:相当于智能体的“学习能力”。就像我们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慢慢变聪明一样,有些智能体能通过不断实践改进自己:比如第一次做某件事没做好,下次就调整方法;或者通过大量数据训练,让自己的判断更准确(比如智能音箱听多了你的声音,就更能听懂你的指令)。

简单说,这五个部分配合起来,就让智能体既能“感知世界”,又能“思考判断”,还能“动手做事”,甚至“越做越熟练”—— 就像一个能自主完成任务的小帮手,如下图所示:

上面这张图其实是在讲AI智能体是怎么“工作”的 ,可以拆成几个关键部分理解:

给智能体“喂知识”

把行业知识(比如Word文档、Excel表格、数据库里的数据)存到向量数据库里。

智能体需要的时候,能从向量数据库里查知识,做完事情还能把经验存回去。

智能体的“大脑 + 手脚”

中间的“智能体”是核心,它有4个本事:

观察感知:接收任务、数据(比如用户提问、上传的文件)。

推理规划:思考“怎么完成任务”(比如分析要调用什么工具、先做哪步后做哪步)。

流程编排:把步骤安排好(类似“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行动:按照计划动手做,还会调用工具(比如下面的 OCR,用来识别图片里的文字)。

智能体的“工具库”

智能体不是全能的,遇到具体问题会喊“帮手”:比如OCR工具处理图片文字,还有其他工具(MCP是工具平台,负责调度这些工具)。

从初代只会机械响应的设备,到如今能主动感知习惯、灵活应对需求的智能体,技术正从 “被动执行” 走向 “主动服务”。这背后,是观察感知、决策推理、执行学习等核心架构让智能体 “看懂世界、做好事情、越用越懂你”。

单个智能体能力有限,而多智能体通过协作能拆解复杂任务,让服务更高效。理解这种进化逻辑,就不难明白为何智能设备越来越贴心。

下一篇,我们将深入技术内核,揭秘智能体如何连接世界,以及工业场景中如何评估其可靠性。跟着智能体的进化轨迹,未来的智能生活将更懂你、更高效。

来源:码韵匠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