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上海买下172平房子,遗忘20年后,才记起回家查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6:52 1

摘要:陈晓云手里紧握着一本红色的房产证,整个人愣在原地。客厅里温暖的灯光洒在她48岁的脸上,却掩不住眼中的震惊。

"妈,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陈晓云手里紧握着一本红色的房产证,整个人愣在原地。客厅里温暖的灯光洒在她48岁的脸上,却掩不住眼中的震惊。

"思语,你知道妈妈在上海还有套房子吗?"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22岁的女儿陈思语放下手机,疑惑地看着母亲:"什么房子?咱们不是一直住在这里吗?"

陈晓云低头看着房产证上的地址——上海市静安区XX路XX号,建筑面积172平方米。购房时间:2004年3月。

"我怎么会忘记这么重要的事?"她喃喃自语,努力回想着20年前的那段时光。那时她才28岁,刚刚升职,意气风发,怀着2岁的思语,和前夫王磊感情正浓。

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她会彻底忘记这套价值不菲的房产?

01

2004年的春天,28岁的陈晓云站在上海静安区的这栋高档住宅楼前,眼中满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刚刚在外企获得晋升,月薪突破了两万,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磊子,你觉得这里怎么样?"她挽着丈夫王磊的胳膊,看着眼前这栋崭新的住宅楼。

王磊点点头:"地段不错,学区也好,等思语大了就能就近上学。而且这是期房,价格比现房便宜不少。"

那时的陈晓云充满干劲,每天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努力奋斗。她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站稳脚跟。172平的大三居,足够一家三口舒适地生活。

"我们就买这套吧,"她坚定地说,"我要给思语最好的成长环境。"

办理购房手续的过程很顺利。陈晓云用工作几年攒下的积蓄付了首付,剩余的贷款分20年还清。那天签合同时,她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兴奋。

房子预计2006年交付,陈晓云每个月都会到工地看进展。她规划着装修方案,想象着一家人在新房里的美好生活。思语的房间要朝南,采光最好;主卧要有独立卫生间;客厅要足够宽敞,能放下她心爱的钢琴。

"等房子装修好,我们就搬过去,"她对王磊说,"到时候请你妈妈也过来住几天,让她看看儿媳妇的本事。"

王磊笑着摸摸她的头:"我老婆最厉害了,这么年轻就能在上海买房,比那些男人都强。"

那段时间是陈晓云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阶段。她在公司里表现出色,连续几个月拿到销售冠军;在家里是贤妻良母,把小思语照顾得白白胖胖;而这套期房,更是她心中最大的骄傲和希望。

她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翻看购房合同和户型图,在心里一遍遍规划着未来的生活。那时的她绝对想不到,这套倾注了全部心血购买的房子,竟然会在她的记忆中消失整整20年。

02

2006年,房子终于交付了。陈晓云请了年假,专门从广州飞到上海验收新房。推开门的那一刻,看着毛坯房宽敞的空间和明亮的采光,她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思语,快来看,这就是咱们的新房子!"她抱起4岁的女儿,在空荡荡的客厅里转圈。

房子的面积比想象中还要大,南北通透,三个卧室都有很好的采光。陈晓云站在主卧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绿化良好的小区花园,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装修是个大工程。陈晓云跑遍了上海的家具城和建材市场,每一样东西都要精挑细选。她要求所有材料都必须是环保的,因为考虑到思语还小。主卧选了欧式风格的家具,思语的房间装修成了公主房,粉色的墙纸配上白色的家具,温馨可爱。

"这套房子装修下来得花不少钱吧?"王磊有些心疼地说。

"值得,"陈晓云很坚定,"这是咱们的家,要住很多年的,当然要装修得舒服一点。"

装修期间,陈晓云几乎每周都要来上海监工。她请了最好的装修队,使用了最环保的材料,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把关。客厅铺的是进口的大理石地砖,卧室用的是实木地板,厨房配备了全套的进口电器。

2007年春天,房子终于装修完工。陈晓云一家三口正式搬进了这套期盼已久的新房。那天晚上,她躺在新床上,听着上海夜晚的车水马龙声,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磊子,你说我们能在这里住一辈子吗?"她问丈夫。

"当然能,"王磊搂着她说,"这房子这么好,咱们为什么要搬走?"

那段在上海的日子确实很美好。思语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陈晓云继续她的事业,王磊也在上海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邻里关系也很和睦。

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陈晓云所在的外企业务大幅收缩,她面临着降薪和调岗的困境。与此同时,王磊的生意也出现了问题,资金链断裂,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原本和谐的家庭开始出现裂痕。经济压力让两个人变得焦虑易怒,争吵变得频繁。陈晓云开始质疑当初买房的决定是否过于冲动,而王磊则埋怨她没有和自己商量就做了这么大的决定。

03

2009年,陈晓云和王磊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离婚协议书上写得很清楚:女儿思语由陈晓云抚养,男方支付抚养费。财产分割方面,由于王磊欠债太多,上海的房子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被法院查封,用于偿还债务。

"晓云,对不起,是我害了你,"王磊在法院门口红着眼说,"房子的事我会想办法补偿你的。"

陈晓云摇摇头,抱紧了7岁的思语:"算了,人比房子重要。只要思语健康快乐就行。"

那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失去了丈夫,失去了房子,还要独自抚养女儿。她带着思语搬回了老家广州,住进了母亲陈桂花的老房子里。

"妈,我是不是很没用?"她抱着母亲痛哭,"好不容易买的房子就这么没了。"

陈桂花轻抚着女儿的头发:"傻孩子,房子没了可以再买,人要是垮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你还年轻,慢慢来。"

为了忘记那段痛苦的经历,陈晓云选择性地封存了关于上海那套房子的记忆。她告诉自己,那只是一场梦,醒了就好。房产证和相关资料都被她收在箱子最深处,再也不去翻看。

重新开始并不容易。陈晓云在广州找了一份普通的办公室工作,收入只有以前的一半。但她很努力,为了给思语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她经常加班到很晚。

"妈妈,我们以后还会有自己的房子吗?"思语有一次天真地问。

"会的,妈妈一定会让你住上更好的房子,"陈晓云坚定地说,虽然她心里也没有把握。

那些年,陈晓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和照顾女儿上。她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新的技能,希望能够尽快升职加薪。同时,她也格外重视思语的教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

关于上海那套房子的记忆,就这样被痛苦和忙碌冲刷得越来越淡。偶尔想起,她也会告诉自己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房子早就不属于她了,何必再去纠结。

慢慢地,那套172平的房子就像从她的记忆中消失了一样,彻底被遗忘在了时间的角落里。

04

2014年,陈晓云遇到了现在的丈夫李文华。李医生温和善良,对思语也很好,两人相处了一年后决定结婚。

"晓云,我知道你以前受过伤,但我会好好照顾你和思语的,"李文华在求婚时真诚地说。

婚后的生活很平静。李文华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虽然不如当年上海的房子大,但温馨舒适。陈晓云终于有了安全感,不用再为房子的事发愁。

"妈,李叔叔对我们真好,"思语已经16岁了,懂事地对母亲说,"你终于可以不用那么累了。"

是的,这些年陈晓云确实很累。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还要操心各种生活琐事。现在有了李文华的支持,她感觉肩上的担子轻了很多。

李文华还有一个25岁的儿子李明轩,是程序员,性格内向但很善良。刚开始思语和明轩还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这个重组家庭变得和睦融洽。

"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陈晓云经常这样对自己说。

时间就这样平静地流淌着。思语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选择了师范专业,希望将来能当老师。陈晓云的工作也很稳定,虽然收入不算太高,但够一家人过上小康生活。

这十年来,她几乎没有再想起过上海那套房子。偶尔在新闻里看到上海房价上涨的消息,她也只是随便看看,从来没有联想到自己。在她的意识里,自己已经彻底告别了上海,告别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直到今天晚上,她在整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文件袋。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本房产证,红色的封面已经有些发黄,上面赫然写着她的名字。

"上海市静安区XX路XX号,172平方米。"

这些字眼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她的大脑。她怎么会忘记这么重要的事?那套房子现在怎么样了?当年法院查封的时候,最后到底是什么结果?

一连串的疑问涌上心头,让她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05

"妈,你真的要去上海看那套房子?"思语担忧地看着正在收拾行李的母亲。

陈晓云点点头:"我必须去看看。这套房子在我心里消失了20年,我需要知道它现在是什么状况。"

李文华也过来劝说:"晓云,要不我陪你去吧?"

"不用,这是我个人的事,我想自己处理。"陈晓云的语气很坚决。

第二天一早,陈晓云就坐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三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里,她的心情五味杂陈。既紧张又期待,既兴奋又恐惧。她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什么。

下了飞机,陈晓云直接打车前往静安区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址。20年过去了,上海变化很大,但这个小区依然还在。只是比记忆中更加陈旧,绿化也更加茂盛。

"师傅,就是这里,"她对出租车司机说,声音有些颤抖。

站在小区门口,陈晓云深深吸了一口气。门卫是个年轻人,她不认识,对方自然也不认识她。她出示了房产证,说明了来意,门卫仔细看了看证件,让她进去了。

走在熟悉的小区路径上,陈晓云的回忆一点点被唤醒。这里是思语小时候经常玩耍的滑梯,那里是她每天晚饭后散步的花园小径。一切都还在,只是时间在每一处都留下了痕迹。

她住的是7号楼,15层。电梯里,她紧紧握着钥匙,心跳得厉害。这把钥匙在她的包里静静地躺了20年,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打开那扇门。

电梯门打开,她走向1502室。门牌号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颜色更深了一些。她站在门前,犹豫了很久,才慢慢把钥匙插进锁孔。

钥匙竟然还能用。她轻轻转动,听到了熟悉的开锁声。

陈晓云的手放在门把手上,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20年了,这扇门后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房子是不是已经被别人住了?还是空无一人?或者已经破败不堪?

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慢慢推开门...

门缓缓打开,陈晓云瞬间愣在了原地。

06

眼前的一切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房子里整洁如新,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地面一尘不染,就像刚刚有人精心打扫过一样。客厅里那台她当年买的液晶电视还在原位,茶几上甚至摆着新鲜的鲜花。

"这怎么可能?"她喃喃自语,缓步走进房间。

沙发上整齐地叠着干净的抱枕,墙上的家庭照片还挂在原来的位置,只是照片中的三口之家显得那么遥远。厨房里传来微弱的电器运转声,冰箱竟然还在工作。

陈晓云走向主卧,推开门,更加震惊了。床铺整理得平平整整,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床头柜上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7岁思语的照片。衣柜里她的衣服还挂在那里,虽然款式已经过时,但保存得很好。

"到底是谁在照看这里?"她疑惑地走向思语的房间。

小公主房依然是粉色的世界,书桌上放着思语小时候的图画书和玩具。墙上贴着她当年亲手制作的成长记录,记录着思语从2岁到7岁的点点滴滴。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陈晓云心跳加速,紧张地看向门口。

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是她的前夫王磊,只是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多了许多皱纹。他手里提着购物袋,看到陈晓云时也愣住了。

"晓云?你怎么...你怎么回来了?"王磊的声音里充满了震惊。

07

"磊子?是你一直在照看这里?"陈晓云难以置信地看着前夫。

王磊放下购物袋,点点头:"是的,这20年来我一直在维护这个房子。每周来两次,打扫卫生,检查设施,交物业费和水电费。"

陈晓云感觉腿有些发软,坐在了沙发上:"可是...可是法院不是查封了这里吗?我们离婚时..."

"那只是暂时的,"王磊坐在她对面,"后来我想方设法还清了债务,房子的查封也解除了。但那时你已经带着思语回广州了,我找不到你们。"

"为什么不告诉我?"陈晓云的眼中涌出泪水。

王磊低下头:"我知道你受了太多苦,我不想再打扰你的生活。我想等思语长大了,等你们生活稳定了,再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

他起身走到书柜前,拿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这里面是这20年来所有的维护记录,水电费单据,物业费收据,还有房子的各种证明文件。我一直在等你们回来。"

陈晓云翻开文件夹,看到了密密麻麻的记录。每一张水电费单,每一次维修记录,每一笔物业费支出,王磊都认真地保存着。

"这20年,你过得怎么样?"她轻声问。

"我重新开始了生意,虽然不如以前,但日子过得去。我一直没有再婚,"王磊看着思语小时候的照片,"我觉得我欠你们太多,如果再去开始新的感情,对别人也不公平。"

陈晓云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磊子,我们都错过了太多。"

"不,没有错过。房子还在这里,里面装着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你看,"王磊指着墙上的照片,"思语的笑容还是那么灿烂,你的样子还是那么美丽。"

08

陈晓云在房子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她重新走遍了每一个角落,仔细端详着每一件物品。这里承载着她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也见证了她最大的痛苦。

"思语现在怎么样?"王磊问。

"她很好,已经22岁了,在读大学。她很懂事,也很优秀,"陈晓云拿出手机,给他看女儿的近照。

王磊眼中闪烁着泪光:"她长得像你,很漂亮。我...我想见见她。"

"她也想见你。这些年她经常问起爸爸,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

夕阳西下,陈晓云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的花园。20年前,她也是这样站在这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虽然中间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分离,但最终,她还是回到了这里。

"晓云,这房子现在价值多少你知道吗?"王磊走到她身边。

"我没关心过,"她摇摇头。

"按现在的市价,至少值1200万。当年你花了80万买的房子,现在翻了15倍。"

陈晓云震惊地看着他:"这么多?"

"是的。这20年来,你以为失去了一切,其实你拥有的比想象中更多。这套房子不仅保值了,还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陈晓云沉默了很久,然后说:"磷子,谢谢你。如果没有你这20年的坚持,我可能永远都找不回这个家了。"

"这是我应该做的。虽然我们没能走到最后,但这里有我们共同的回忆,有思语的童年。我不能让它就这样荒废。"

当晚,陈晓云给家里打了电话,告诉了李文华和思语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第二天,思语专门请假飞到上海,时隔15年后,她终于又见到了父亲王磊。

父女重逢的场面让陈晓云泪如雨下。她意识到,有些东西并没有真正失去,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暂时迷失了方向。而真正的爱,会跨越时间和空间,最终找到回家的路。

一个月后,陈晓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她要把这套房子卖掉,用这笔钱给思语准备嫁妆,同时也要分一部分给王磊,感谢他这20年来的默默守护。

"其实,"她对李文华说,"这套房子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课:有些东西看似失去了,其实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重新出现。就像爱情,就像亲情,就像我们对生活的信心。"

站在上海的街头,陈晓云回望着那栋熟悉的楼房。20年的遗忘,换来了今天的重新相遇。她相信,生活总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人最大的惊喜。

那套172平的房子,不仅仅是一处房产,更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宝库。而现在,她终于有勇气打开它,面对过去,拥抱未来。

来源:叮当喜欢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