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三月,北京经开区构建了“无人车巡线、机械犬补点、执法力量兜底”的全天候防控体系。
今年三月,北京经开区构建了“无人车巡线、机械犬补点、执法力量兜底”的全天候防控体系。
18辆L4级无人驾驶车辆、15辆有人巡逻车和2只国际最先进的工业级智能机械犬组成了新一代智能巡逻体系。
这些机器人员工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流水线上的机械臂,而是更加自主、智能,能够在外界复杂环境中独立工作的新型机器人。
2025年初,北京街头开始出现各种形态的机器人。
它们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产品,而是真正开始承担工作任务的实际劳动者。
在北京经开区,灰白相间的机械犬身上贴着“巡逻宣防”字样,与智慧巡逻车队一起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这些机械犬来头不小,拥有IP67防护等级与4小时续航能力,能适应暴雨、高温等极端环境。
与此同时,通州运河商务区也迎来了自己的AI巡查机器人。
这款被称为“数字员工”的机器人物业管理员,不像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人形模样,但却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
它能够实时精准识别城市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并通过“AI发现-平台派单-人工处置-机器人复检”的闭环处理流程解决问题,巡查效率相比传统人工方式提高了近10倍。
机器人不仅出现在街头,还成为了各种商业活动中的明星。
今年2月,湖南小伙雷勇林花费31.9万元购买了一台宇树G1机器人,并给它起名“笨笨”。
最初雷勇林只是买来自己玩,没想到将开箱测试视频发到网上后,吸引了上千万流量,租赁、咨询电话汹涌而至。
他将日租金定为8000元,仍然挡不住租赁者的热情,订单很快排到3月份,有人甚至预定了4月、5月的档期。
照这样计算,只要出租40天,他购买机器人的成本就能全部收回。
有的租赁商已经把G1的日租金提高到1.8万元。
封荣荣是一位从事激光设备租赁的商人,他在去年10月中旬购买了G1机器人后,见证了租金的快速上涨。
“那个时候的租金是8000块钱,”封荣荣记得,到2024年年底,日租金提高到9000元。
宇树机器人登上春晚后,日租金提高到1.2万元,2月中旬价格上涨至1.8万元。
这些机器人打工者正经历着比人类社会更加疯狂的加班生活。
封荣荣手中的机器人有时凌晨3点外出赶场,有时凌晨两点还在公司忙活。
在短短5个月内,他的机器人除了没出过国,已经把中国各个省份都跑遍了,包括新疆、西藏,还在婚礼上给新郎、新娘送过戒指。
雷勇林的机器人“笨笨”在2月28日跟着他跑了3场活动:
上午去湖南省博物馆身穿红马甲完成“志愿服务”首秀,
下午为一家豪车俱乐部的活动助兴,
夜间,“笨笨”手中被塞下一只高脚酒杯,“指挥”着它给老总们敬酒。
尽管机器人在市场上备受热捧,但当前的技术水平到底如何?
实际上,许多人发现,宇树机器人主要是靠遥控器操纵的,但在官方发布的视频里,观众很少能看到遥控器的存在。
雷勇林上手操作后也发现,G1跟自己的期待有一些落差。
当他把它从箱子里搬出来时,像在搀扶一位烂醉如泥的人,“它的70斤比人的70斤重多了”。
它能做的动作并不多,也无法进行语音对话,像个哑巴。
它的脚步声也很响,以至于雷勇林担心楼下的邻居会投诉。
“有点笨手笨脚的感觉,”雷勇林说。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坦言:“具身智能技术刚进入落地初期,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现在能替代0.6—0.7个人的工作量就不错了,还不能完全像人一样”。
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个现实问题:哪些工作岗位将最先被机器人替代?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的一份报告预测,截止2025年,美国将会有超过1200万个工作将实现自动化。
最可能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是搬运员,办公室职员和机关部门办事人员。
报告同时指出,认知时代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机器人监控人员,数据专家、自动化专家和内容策展人。
机器人公司Redwood Software的高管尼尔·金森表示:“任何高度重复的东西,遵循一个重复的角色,只要使用某种技术,就可以让它实现自动化。”
Telefónica's公司O2业务已经有15个核心业务流程实现了自动化,包括信用检查和订单处理自动化。
他们使用的“软件机器人”是由英国自动化公司Blue Prism开发,执行的工作量相当于将近100名全职员工的工作量。
要让机器人真正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机器人中心研究员贾宝雄认为,在跑步、跳舞等特定任务中,人形机器人在极限状态下的运动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
但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日常生活,还需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
“其在通用场景中的自主性、运动与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与人交互时的安全性,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成本也是一道大关。目前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机器人的运行轨迹数据。
熊友军指出:“高质量数据不仅稀缺,且成本高昂,成为制约具身大模型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提高了人形机器人的训练成本”。
不仅如此,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后,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以及如何与机器人共处等问题,也是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热议的焦点。
这些变化仅仅是个开始,未来如何,机器人进入职场的前景又如何,一切只能交给时间检验。#头条深一度#
来源:非遗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