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以年代作为中国历史这颗参天大树的主干,以历朝历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大树的分枝和树叶,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写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代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
前言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以年代作为中国历史这颗参天大树的主干,以历朝历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大树的分枝和树叶,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写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代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资治通鉴》记载的1362年漫长的历史中,历朝历代各种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古代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水灾:黄河泛滥是历朝历代最常见的水灾,尤其在汉代和唐代,黄河多次决口,导致大面积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
旱灾:旱灾也经常发生,尤其在北方地区,旱灾常常导致粮食减产,引发饥荒。
地震:地震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尤其在一些地震活跃带,如关中地区,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蝗灾:蝗灾是农业社会的重大威胁,蝗虫过境,往往导致粮食绝收,引发饥荒。
瘟疫:瘟疫在历史上多次爆发,尤其在战乱和饥荒之后,瘟疫往往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火灾:是否属于自然灾害,需要根据其具体成因来判断。自然火灾属于自然灾害,而人为火灾(比如项羽火烧咸阳城的秦王宫,董卓焚烧洛阳城)则不属于。火灾事件(尤其是人为火灾)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们与自然灾害一样,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变量。
本文是系列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记载的我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事件》的第六篇:隋唐篇。本人对隋朝时期(公元581年-618年)和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合计长达327年里,曾经发生过的并且还被明确记载入书的所有自然灾害事件,全部都进行了摘录、统计和分析。
本篇之所以要将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合并在一起撰写,主要的原因是隋朝的时间太短,而且《资治通鉴》记载的隋朝时期的自然灾害事件,只有区区4件。
事件摘要
隋朝时期(公元581年-618年)
一、 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的记载:
1、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七月,山东、河南发大水,淹没三十余郡。【水灾】
2、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十月,黄河的砥柱崩塌,堵塞河道,使河水逆流几十里。【水灾】
3、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这一年,国内大旱,疫病流行,崤山以东尤其严重。【瘟疫】
二、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的记载:
4、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九月,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隋炀帝下诏开黎阳仓赈济饥民,但官吏们不按时赈济,每天有几万人死去。【水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推算,这次水灾导致的饥荒造成当时大约180-200万人死亡。)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
三、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的记载:
5、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时,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旱灾】 【霜灾】 【蝗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造成这次饥荒的自然原因是旱灾,霜冻和蝗灾,以及朝廷的救灾运输体系崩溃,造成关中地区百姓死亡大约8-12万人。)
6、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全国出现蝗灾。【蝗灾】
7、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发大水。唐太宗勤勉听政,并加以安抚,百姓虽然东乞西讨,也未曾抱怨。【水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这次水灾发生在今山西和河南北部地区,当时造成百姓死亡大约5-8万人。)
四、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的记载:
8、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九月,山东、河南四十多个州发大水,唐太宗派使臣前往赈济。【水灾】
9、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七月,山东、河南、淮河、近海一带发大水。【水灾】
五、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的记载:
10、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七月,天降大雨,谷、洛二河水涨满,溢出流入洛阳宫中,毁坏官家寺庙与百姓住房,溺死六千多人。【水灾】(淹死百姓六千多人)
六、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的记载:
11、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八月癸酉(初一)夜里,发生地震,晋州震情尤其严重,死五千多人。【地震】(地震造成百姓死亡五千多人)
12、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五月丁丑(初三)夜里,天下大雨,山洪爆发,大水冲击玄武门;宿卫士兵纷纷逃散。右领军郎将薛仁贵说:“怎么能出现天子有急难而宿卫士兵怕死的情况?”于是登门框大声呼喊警告皇宫里的人。唐高宗急忙走出宫内登上高处,一会儿大水漫入寝殿,溺淹卫士及住在麟游县的人,死三千多人。【水灾】(山洪爆发淹死三千多人)
13、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六月丙午(初二),恒州发大水,呼沱河水涨满,淹没五千三百家。【水灾】
七、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唐纪十六】的记载:
14、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九月,括州刮起暴风,海水溢出,淹没四千多家。【水灾】(海水外溢)
八、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的记载:
15、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京师长安及崤山以东、江、淮流域发生旱灾,出现饥荒。【旱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推算,此次旱灾导致的饥荒造成百姓死亡人数约240万人!)
16、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九月庚寅(十四日),刮大风,海水外溢,永嘉县和安固县冲没六千余家。【水灾】(海水外溢)
九、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唐纪十八】的记载:
17、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七月辛巳日,婺州发生大水灾,被淹死的有五千人。【水灾】(淹死五千人)
十、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唐纪十九】的记载:
18、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五月丙午日,东都洛阳下连绵大雨,乙卯(二十三日),洛水泛滥,淹没居民房屋一千余家。【水灾】
19、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五月关中地区先水灾,后旱灾、蝗灾,接着又流行瘟疫,一斗米涨价至四百钱,两京之间的路上死尸横七竖八,相互枕藉,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状。【水灾】(渭河决口)【旱灾】(连续47天无雨)【蝗灾】(蝗群蔽日,旬日不息)【瘟疫】(疑似鼠疫)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推算,这次综合大灾,当时造成大约170万人死亡,占当时关中地区总人口的65%;还导致唐高宗第二年就迁居到洛阳,实质弃守了关中,公元683-706年间,朝廷常驻洛阳达23年。)
20、则天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七月,温州发大水,冲走四千多家。【水灾】
21、则天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八月,栝州发大水,冲走二千余家。【水灾】
十一、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 唐纪二十】的记载:
22、则天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本年,天下大饥荒,山东、关内尤为严重。【旱灾】 【霜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天下"实指帝国核心区(华北平原+关中地区),非真正全域。这场被刻意淡化的饥荒,实为7世纪全球气候异常+权力斗争的复合型灾难。其死亡规模堪比东汉末年,却因武周政治需要而被系统掩盖了!造成这场大饥荒的原因是:全球性干旱、关中"四月霜杀麦"、朝廷仓储体系瘫痪、漕运中断和政治动荡等。DEEPSEEK估算,当时受灾区总人口约2300万人,造成大约600万人死亡!】
十二、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 唐纪二十一】的记载:
23、则天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五月丙寅(初一),朝廷禁止天下屠杀牲畜及捕捞鱼虾。江、淮间旱灾,发生饥荒,百姓不得捕鱼虾,饿死的人很多。【旱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当时武则天出于政治动机下令禁止杀牲畜令和禁止捕捞鱼虾,再加上江淮间的干旱,共造成当时大约150万人死亡!)
十三、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 唐纪二十二】的记载:
24、则天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九月),黄河水泛滥,冲走济源百姓房屋千余家。【水灾】
十四、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唐纪二十三】的记载:
25、则天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六月,宁州发大水,淹死二千多人。【水灾】
十五、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 唐纪二十四】的记载:
26、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六月戊辰(二十日),洛水泛滥,冲走二千多户人家。【水灾】
27、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七月,黄河南北十七个州发大水。【水灾】
十六、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 唐纪二十五】的记载:
28、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在这一年中,关中地区出现饥荒,每斗米价值一百钱。朝廷从山东、江·淮等地区调运谷物供应京师,运粮的牛有十分之八、九死于途中。【旱灾】【蝗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造成这次关中地区饥荒的自然原因是旱灾和蝗灾;当时关中受灾人口约200万人,死亡总人数大约70万人。)
十七、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纪二十七】的记载:
29、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五月,山东出现特大蝗虫灾害,有些灾民在受灾田地的旁边焚香膜拜设祭祈福,却不敢下手捕杀蝗虫。姚崇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捕杀埋葬蝗虫。【蝗灾】
十八、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二 唐纪二十八】的记载:
30、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六月,瀍河和穀河发大水,淹死了将近二千人。【水灾】(淹死了约二千人)
31、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五月,伊水和汝水暴涨,溢出河岸,淹没居民数千家。【水灾】
32、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六月丁巳(十八日),博州境内黄河决口,唐玄宗派按察使萧嵩等人前往救灾治河。【水灾】
33、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六月,山东各州旱情严重。【旱灾】
十九、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三 唐纪二十九】的记载:
34、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七月,黄河南北地区发大水,数以千计的人被淹死。【水灾】(淹死约一千人)
35、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七月戊寅(初八),冀州黄河泛滥。【水灾】
36、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五月壬午(二十九日),洛水泛滥,淹没东都洛阳一千余户人家。【水灾】
二十、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纪三十】的记载:
37、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二月壬寅(初十),秦州接连发生地震,公私房屋大多都被毁坏,压死官吏和民众四千余人。【地震】(压死四千多人)
38、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七月乙亥(二十七日),东都洛河水大涨,淹死一千余人。【水灾】(淹死一千多人)
二十一、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的记载:
39、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八月,从去年以来,水灾与旱灾不断,关中地区闹饥荒。【水灾】【旱灾】
二十二、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唐纪三十七】的记载:
40、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五月,适逢年荒,每斗米价值达七千钱,以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霜灾】【蝗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唐肃宗上元元年的特大饥荒,其惨烈程度堪称安史之乱期间最严重的人道灾难。 造成这次特大饥荒的成因成因是"战争-气候-制度"三重绞杀,其中自然灾害的因素是霜灾(关中"四月霜杀麦")和蝗灾(淮西"夏蝗冬雷")。当时受灾区域人口约450万人,死亡大约220万人。这次特大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当时大唐总人口的5-6%,是安史之乱直接战死人数的2倍。】
二十三、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 唐纪三十八】的记载:
41、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江淮地区发生特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蝗灾】 【风灾】 【瘟疫】
【根据DEEPSEEK的分析,造成江淮地区这次特大饥荒的成因,是台风、蝗灾、瘟疫(霍乱)、战乱和制度腐败综合作用的结果,共造成大约255万人死亡!】
二十四、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 唐纪三十九】的记载:
42、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九月,关中地区遭蝗灾,又连绵大雨,米价一斗值一千多钱。【蝗灾】
二十五、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 唐纪四十】的记载:
43、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七月,京畿地区发生饥荒,一斗米价值一千钱。【旱灾】("大历五年夏,京畿不雨,井泉多竭")【蝗灾】(蝗飞蔽天,旬日不息) 【瘟疫】(伤寒)
【根据DEEPSEEK的分析,造成这次饥荒的原因是旱灾、蝗灾、瘟疫、物流体系崩溃和朝廷货币危机等,受灾人口约85万人,共造成大约27万人死亡。】
44、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三月,河北发生旱灾,一斗米价值一千钱。【旱灾】
二十六、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纪四十七】的记载:
45、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这一年,蝗虫的灾害遍及各地,草木都被吃光,只是不吃稻子。大规模的饥荒发生了,遍地躺着饿死的人。【蝗灾】【瘟疫】
(根据DEEPSEEK的分析,造成这次饥荒的原因是蝗灾和瘟疫,受灾人口约600万人,共造成大约279万人死亡。】
46、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七月,旱情严重,灞河和浐河将要干涸,长安的井中滴水全无。度支上奏说,朝廷内外的经费只能支撑七十天了。【旱灾】
二十七、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纪五十】的记载:
47、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七月,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洪水泛滥,淹死了两万余人。【水灾】(淹死了两万多人)
二十八、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纪五十二】的记载:
48、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朗州的武陵县和龙阳县境内沅江水暴涨,淹没一万多户人家。【水灾】
二十九、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纪五十三】的记载:
49、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正月,南方天气干旱,发生饥荒。【旱灾】
三十、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纪五十五】的记载:
50、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九月,饶州发生严重水灾,淹没并冲散了四千七百户人家。【水灾】
三十一、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的记载:
51、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七月,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有些地区平地水深两丈。【水灾】
三十二、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纪五十九】的记载:
52、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十一月甲辰(二十二日),宫中昭德寺着火,火势延伸到宫女居住的地方,烧死几百人。【火灾】(宫中昭德寺,烧死几百人)
三十三、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的记载:
53、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七月,淮南发生饥荒,人民大多流亡他乡。【旱灾】("大中九年春至夏,淮南不雨,江河涸")【蝗灾】(蝗自北来,食苗殆尽) 【瘟疫】(霍乱)
(根据DEEEPSEEK的分析和推算,这场饥荒的本质是气候异常×制度腐败×区域经济失衡的复合危机,其中自然灾害因素是干旱、蝗灾和瘟疫,当时受灾人口约180万人,死亡大约38万人。)
54、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河南、河北和淮南地区发生大水灾,徐州、泗州地方的洪水深达五丈(大约15米!),有数万户人家被漂没于洪水中。【水灾】(DEEPSEEK估算,这场大洪水当时造成大约18万人死亡。)
三十四、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纪六十七】的记载:
55、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这一年,江、淮地区发生旱灾、蝗灾。【旱灾】【蝗灾】
三十五、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纪六十八】的记载:
56、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八月,关东、河南地区发生大水灾。【水灾】
57、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七月,蝗虫自东飞到西边,遮天蔽日,所过之地尽为赤地,草木五谷皆被吃尽。【蝗灾】
58、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六月,雄州发生地震,地表裂开,水喷涌而出,毁坏州城,使城内公私房屋全部毁坏。【地震】(DEEPSEEK分析,这场地震大约造成1.7万人死亡。)
统计结果
在隋朝时期(公元581年-618年)和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合计长达327年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了58个自然灾害事件。
因有时一个地方同时发生多种灾害,共发生过水灾34次,旱灾12 次,风灾1次,火灾1次,霜灾3次,地震3次,蝗灾13次,瘟疫5次,合计72次。
备注:
1、根据DEEPSEEK对唐朝时期三次饥荒的分析,霜冻也是造成这三次饥荒的因素之一,故将其与以往朝代的灾害“冰雹”,合并为“冰霜”灾害。
2、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十一月甲辰(二十二日),宫中昭德寺着火,火势延伸到宫女居住的地方,烧死几百人。尽管造成这次火灾的原因不明,仍将其统计入火灾中。
分析说明
如果仅从《资治通鉴》的文字描述来推测判断,在上述58个自然灾害事件中,关于隋朝末年发生的以下这次河南和山东大水灾,本来就已经让我感到非常震惊了:
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九月,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隋炀帝下诏开黎阳仓赈济饥民,但官吏们不按时赈济,每天有几万人死去。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推算,这次水灾导致的饥荒造成当时大约180-200万人死亡!
然而,等看完唐朝时期发生的以下6个灾害事件之后,则彻底颠覆了我以往脑海中所谓“大唐盛世”的认知!
1、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五月关中地区的水灾旱灾蝗灾瘟疫事件:
当时关中地区先水灾,后旱灾、蝗灾,接着又流行瘟疫,一斗米涨价至四百钱,两京之间的路上死尸横七竖八,相互枕藉,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状。 【水灾】(渭河决口)【旱灾】(连续47天无雨)【蝗灾】(蝗群蔽日,旬日不息)【瘟疫】(疑似鼠疫)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推算,这次综合大灾,当时造成大约170万人死亡,占当时关中地区总人口的65%;还导致唐高宗第二年就迁居到洛阳,实质弃守了关中,公元683-706年间,朝廷常驻洛阳达23年。
2、 则天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的大饥荒事件:
这一年,天下大饥荒,山东、关内尤为严重。【旱灾】 【霜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天下"实指帝国核心区(华北平原+关中地区),非真正全域。这场被刻意淡化的饥荒,实为7世纪全球气候异常+权力斗争的复合型灾难。其死亡规模堪比东汉末年,却因武周政治需要而被系统掩盖了!
造成这场大饥荒的原因是:全球性干旱、关中"四月霜杀麦"、朝廷仓储体系瘫痪、漕运中断和政治动荡等。
根据DEEPSEEK的估算,当时受灾区总人口约2300万人,造成大约600万人死亡!
3、则天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五月丙寅(初一)禁令事件:
当时朝廷禁止天下屠杀牲畜及捕捞鱼虾。江、淮间旱灾,发生饥荒,百姓不得捕鱼虾,饿死的人很多。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当时武则天出于政治动机下令禁止杀牲畜令和禁止捕捞鱼虾,再加上江淮间的干旱,共造成当时大约150万人死亡!
4、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五月的特大饥荒事件:
当时适逢年荒,每斗米价值达七千钱,以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霜灾】【蝗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唐肃宗上元元年的特大饥荒,其惨烈程度堪称安史之乱期间最严重的人道灾难。
成这次特大饥荒的成因成因是"战争-气候-制度"三重绞杀,其中自然灾害的因素是霜灾(关中"四月霜杀麦")和蝗灾(淮西"夏蝗冬雷")。
当时受灾区域人口约450万人,死亡大约220万人。这次特大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当时大唐总人口的5-6%,是安史之乱直接战死人数的2倍。
5、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江淮地区特大饥荒事件:
当时江淮地区发生特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蝗灾】 【风灾】 【瘟疫】
根据DEEPSEEK的分析,造成江淮地区这次特大饥荒的成因,是台风、蝗灾、瘟疫(霍乱)、战乱和制度腐败综合作用的结果,共造成大约255万人死亡!
6、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蝗灾事件:
这一年,蝗虫的灾害遍及各地,草木都被吃光,只是不吃稻子。大规模的饥荒发生了,遍地躺着饿死的人。【蝗灾】【瘟疫】
根据DEEPSEEK的分析,造成这次饥荒的原因是蝗灾和瘟疫,受灾人口约600万人,共造成大约279万人死亡。
在唐朝时期发生的54个自然灾害事件中,仅以上6个事件,每个事件就能造成百姓死亡百万以上,合计共造成百姓死亡高达1740万人!至于其它能导致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死亡的灾害事件,压根就排不上号!
灾害影响
1、古代每次发生自然灾害发生后,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影响:
(1)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往往导致社会动荡,尤其是在灾后,朝廷如果应对不力,容易引发民变和起义。例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连年的灾荒和政府的腐败。
(2)经济衰退:自然灾害对古代农业社会的打击尤为严重,粮食减产或绝收会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发饥荒。朝廷往往需要动用大量资源进行赈灾,进一步加剧财政压力。
(3)政治影响:在古代自然灾害往往被视为“天谴”,皇帝和官员们常常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来应对灾害,甚至有时会因此进行政治改革或撤换官员,以消除所谓的天谴。
2、对古代自然灾害事件的总体性评述:
(1)自然灾害危害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中国古代脆弱的农业社会影响很大,因农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
(2)对朝廷应对能力的考验:历朝历代朝廷的应对能力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强盛的朝代,通常能够有效组织赈灾和修复工程;而在衰落的朝代,朝廷的应对能力往往不足,很容易导致灾情进一步恶化。
(3)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自然灾害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如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是中国古代朝廷面临的社会管治的重要课题。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防灾减灾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自然灾害事件,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也揭示了我们的祖先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性和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韧性。
所谓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指的是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易受损害性,即由于当时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古代社会往往难以有效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灾害往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谓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韧性,指的是古代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即尽管灾害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古代社会仍能通过朝廷的救灾措施、社会互助和文化适应,逐步从灾害中恢复并继续向前发展。
换句话说,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是始终客观存在的,但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则是我们历朝历代的祖先在长期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智慧和能力。正是由于脆弱性的存在,才凸显了韧性的重要性。
来源:秦时明月汉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