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国 | 《绿色的火焰》:一边是积满水的农田,映出早晨灰色的天光,一边是寂然无声的古老大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7:10 1

摘要: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抗日英雄浴血战场的事迹,值得人们永久缅怀。但还有一个战场,同样惊心动魄;为数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战场守护了祖国文化,也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民族自信,有时候会系于非常具体的一个事实,比如古代建筑的存世与否。痴心于

张庆国

导读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抗日英雄浴血战场的事迹,值得人们永久缅怀。但还有一个战场,同样惊心动魄;为数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战场守护了祖国文化,也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民族自信,有时候会系于非常具体的一个事实,比如古代建筑的存世与否。痴心于古代建筑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怎能接受中国已经没有唐朝建筑?夫妇俩跑遍河北、山西等地,追踪探查,目睹荒废或华丽的古建筑,震惊也自豪——这仅仅是开始,随着往大后方转移,他们一路奔波也一路寻访;生活艰苦,内心却特别充盈;而最终的硕果,就是《中国建筑史》的出版。

他们只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为了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伟大,钱穆住在一个连粗茶淡饭都难以提供的寺庙,花一年多时间写出《国史大纲》;众多文学家、艺术家齐聚西南,也带来话剧的活跃,而大批文物的西迁,更是波谲云诡,历尽艰险。

为拯救民族危亡、赓续中华文脉,在苦难中奔波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燃烧的生命汇成一片绿色的火焰,让人们看到奔向未来的希望。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穆旦《春》

一、活下去,为了写一部书

非军事人员在战争中流亡迁徙,是为了躲避危险,躲避的目的是活命,大多数人为了活命必须工作,工作又是为了活命。文人与艺术家不同,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战争年代既要保存生命,也要工作,但他们的工作超越了生死。有的文人活着是为了完成一部书稿,开创某种事业,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两位。

七七事变是中国和世界的不幸,事变爆发不久,梁思成从山西赶回北平,战乱让他害怕,他从美国留学回国这几年,中国一直不太平,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军事冲突太多,规模很大,打一阵停下来,不断谈判,这次不同,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十天,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梁思成此趟出行带回一大堆资料,笔记图画和照片,他沉浸在发现一幢唐代古建筑的兴奋中,慌乱地整理资料,不知所措,心乱如麻。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有神秘人物给他送来日本的“请柬”,不用看就知道是要邀他做汉奸,必须出逃。1937年8月7日南京国防会议正式确立全面抗战,敌我性质已定,梁思成9月4日晚连夜赶往天津,此后全家逃亡,先去长沙,后去到陌生的昆明。

2024年10月17日,我从四川乐山坐高铁去宜宾,寻访梁思成的背影。当年,他带着中国营造学社在昆明工作,因为日军飞机接连轰炸,工作不堪其扰,他又带着全家迁往了四川宜宾的李庄。从一个省搬迁到另一个省,带着妻儿、岳母、全家的行李、大堆图书资料和工作器材。交通极其落后,吃不好睡不足,体力消耗,焦虑烦躁,水土不服,潮湿阴冷,坚持到最后,林徽因肺病发作,卧病在床,睡在可以灵活移动的行军床上,把行军床搬到书架边,帮梁思成查资料。梁思成颈骨无力,用花瓶支着下巴,日以继夜地绘图,在打字机上写作。

梁思成

那天天气太热,阳光刺眼,宜宾朋友来车站接我,开车载我参观老城区。宜宾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巨大出口,江水汇聚,浩荡前行,水路可入中原,到达东部沿海,中国西南部与整个中国的物质和思想在这里长期交流,古迹很多。当晚我入住三十公里外的李庄,酒店是中式旧楼设计风格,木房子、石阶梯和石板路,平房,白墙高大,房梁暴露,头顶落下古人的低语。夜深人静,窗外的一丝晃动灯火中传来歌声,我想入非非,隐约看到梁思成从房间的木窗外走过。

人类在地上画一根线,表明从一个山洞出发,可以到达另一个山洞,这就是地图,它是行走的方向标记,包含了情感和思想。后来地图上的线条越来越长,越来越密集,还画出了国界,写上各种文字,表明人类的行动复杂化,思想和情感更复杂,地图的线条和文字之间混杂了怀疑、决断、等待、欢乐和绝望等等。梁思成和林徽因面对地图也曾一度绝望,标注在地图上的昆明,被日军飞机反复轰炸,他们想找到一个地图上没标注出来的小地方,可以安静地研究和写作,于是李庄出现,他们搬迁了过去。

他们并不是孤独迁来李庄,1940年冬梁思成带着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四川宜宾的李庄,从昆明一同迁来李庄的机构还有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史语所。先有同济大学的寻找和联络,后才有文人队伍大批进入李庄的历史事件。

李庄是宜宾下辖的一个小镇,古代的四川人从故乡出发,向中国大地前进,最重要的水路出口就是宜宾,从这里进入长江,是较为常见且便捷的水路出川路线。宜宾汇聚了云南流出的金沙江并连通乐山的岷江,水路运输四通八达,人口流动大,物资交流多,商业的发达势所必然。

李庄也在江边,坐船可去到宜宾,李庄镇上店铺林立,那是一个隐秘的富饶之地。昆明的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无路可走之际,向四川的同济校友求助询问,消息被宜宾的李庄镇获得,李庄镇立即有了真情相助的坚定响应。广为传颂的著名十六字电文就这样进入了中国抗战史,那就是李庄镇长罗南陔向国立同济大学发出的“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电文。那不是十六个汉字,是十六下向文化致敬的钟声。

李庄镇上只有三千人,全镇最高峰时收留了一万二千外来文化人,同济大学从1940年10月开始迁移,到1942年,附中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才全部迁完,住进李庄。李庄有很多富人家的大宅院,镇上有很多宗族祠堂,可再多的房屋也无法容纳超过全镇几倍的外来人口,镇上的居民把殿堂庙宇的菩萨小心抬走,用什么办法搬移?移去哪里保管?我无法想象,我只知道挪移神像是为了腾出更宽的地盘。同济大学的本部设在李庄禹王宫,工学院在东岳庙,理学院在南华宫,医学院进驻祖师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立在罗家祠堂。师生住宿租用镇上的民房。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也迁来李庄,一批中国顶尖学者入住了栗峰山庄。

我在李庄住下,次日早晨去寻访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旧址,汽车载着我离开热闹的镇街子,在公路上忽然转弯,拐进村路,一直开到路尽头的水田边停下。没有人,我面前是一个围墙,有石阶和高大的门洞,门洞的石门框两边刻了对联,字不太看得清,只能认出门头的横批——清高门第,拒人不见的感觉。

一边是积满水的农田,映出早晨灰色的天光,一边是寂然无声的古老大院。那就是栗峰山庄的老院之一,抗战时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在里面工作。栗峰山庄不是一个院子,是一片宅院群,位于李庄镇西南约五公里处一座状似犀牛望月的小山坡上,山上原有两棵数百年生长的板栗树,本地村民叫此地“板栗坳”。

栗峰山庄主人姓张,张家祖宗很富足,当年从湖广入川,为防途中遭劫,把银子藏在了棺材里,躲过兵匪骚扰,运送到了李庄。富足来自勤劳和坚定,还来自聪明,聪明就有思想,擅长思考和分析,寻找到通往财富的道路。财富多了就盖房子,这是中国古人的传统动作。张家建盖的栗峰山庄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平方米,这座山庄是一部书,由七处自成一体并彼此相通的四合院组成。

七个四合院全部建成,费时一百多年,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建造,到清代全部完成,七个大院子像一座城池,容纳了张家一百多年来繁衍壮大的全部人口。民间流传的七个大院名称是,“牌坊头”“老房子”“摇钱树”“田边上”“坡高头”“新房子”“桂花坳”,整个山庄共一百零八道门,暗合了道教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

道教研究星相学,意在获得天地灵性并打通人与宇宙的神秘联系,张氏宗族在栗峰山庄的一百零八道门,接收了中国顶级的国学大师,也就获得了中国文化的天地灵气,相当于打通了栗峰山庄与中国最高智慧的联系,这是何等自豪的事,也是张家在李庄镇百年修行才等来的开心事。史语所全称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中机构有历史组、语言组、考古组和人类学组。人员有陈寅恪和赵元任,他们也同时在西南联大任教,是清华四大国师中的两位。另有大名鼎鼎的历史学者傅斯年,中国最高水平的甲骨文专家李方桂,以及音韵学和汉语方言专家罗常培。中国营造学社的经费依靠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支持,梁思成和林徽因也跟着迁来。

二、个人与世界

大师跟普通学者的区别,不在知识的多寡,是对世界的看法有区别。普通学者把知识当作谋生的工具,大师掌握知识,是为了世界的进步。他们与众不同的思想,能照亮战争年代的黑暗世界,帮助人们看到黑暗尽头的光明。

栗峰山庄住进了一群中国的国师,是李庄的荣幸,也是大师们的幸运,更是梁思成的荣幸。他跟最高级的典型川南民居大宅院不期而遇,画下了张家栗峰山庄七个院子复杂工整的建筑结构图,拍下很多照片,记入了自己的《中国建筑史》。八十年后李庄重新被中国关注,修复栗峰山庄,梁思成的书是学术指导资料,我也才能有幸看到山庄的原貌。那山庄宽大幽深,古木大树肃立,木柱和石板地面沉思不响,院里的几棵榕树垂下在空中悬吊的密集气根,像长胡须。让我想起洛阳城中的孔子入周问礼事件,我面前几棵长满长胡须的大树相向而立,就是孔子和老子作揖会见的现场。

中国宅院无论大小,院中总要种树,自然要引入居室,离人很近,西方古堡,居室只是居室,院子在外面,树也生长在外面,自然跟人保持着距离。东西方还有一个区别是,中国从城市到乡村,都有专门的场域祭拜文人,城市有大型文庙,供奉孔子和他的弟子。乡村有文昌宫一类小楼,供奉持笔的神像。

我离开栗峰山庄,再去旋螺殿,要看的就是一个文昌宫。李庄有两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梁思成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另一个就是旋螺殿。这个殿是一个乡间小塔楼,原名文昌宫,在李庄镇南约两公里半的石牛山上,由张氏族人于1596年的明万历年间建成。张家有了钱,如果不祭拜文化,有钱的日子就长不了,也会被人看不起。

有文化的人建文昌宫,就另有讲究,旋螺殿塔楼全木穿斗结构,外形是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约二十五米,进深和面阔均约八米,每一个角上有一个走兽,代表道家八个方位。外面看是三层,里面是两层。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采用“抬梁支柱法”,用四根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一个梁架骨干,这种结构,比同类古建筑层层爬梁叠砌而上精简得多,梁思成认为,这座小塔楼,是研究中国明代建筑的好教材。他的解释与定位,使后人知道了旋螺殿的价值。

那天我们的车驶进旋螺殿前的空场子停下,场边水泥台上有一个中年男子蹲着在水管边洗衣,另有一个男人跟他低声说话,不见其他人。面前有几级台阶,左右是茂盛大树,台阶前方静静地站着赤褐色的旋螺殿,正面的殿门被一把红色自行车软锁锁紧。带我去参观的当地朋友赶紧打电话,空场子边的寂静空气中飞出刀郎的歌声,洗东西的中年男子从水泥台上跳下来,掏出手机观望,守殿人正是他。

此人姓熊,六十岁,看着像四十,头发很短,皮肤黝黑,脑袋像铁蛋,瘦而结实,眼睛明亮,家在离旋螺殿一公里处的村子。他友好地笑着上前,打开了旋螺殿门的软锁,我们跨进去,四面的窗孔透进雕刻成方形的小块阳光,殿里空空荡荡,长年供奉的文昌帝塑像不见了,只有一团空气。

文昌宫祭拜文人,里面供奉的神像各有不同,有的是魁星,左手拿斗,以示“魁”字中间的“斗”字,表明其身份,右手拿笔,意谓用笔点定科考上榜者的姓名。更大的文昌宫内供奉文昌帝君,那是学问、文章、科举上榜者的守护神。文昌帝君骑一头白驴,身旁伴有天聋地哑二童,有人认为这二童意在提醒人们科举考试不得泄密,也有人认为天聋地哑象征修行境界,世界纷乱,文人不为所动,生死置之度外,才能专心思考和著述。

我从外部的亮处走进暗淡的旋螺殿,殿内光线太弱产生了视觉错误,看到的顶上拱斗是蓝色,很多木方巧妙穿插,像绳子一样打结,密集而强壮地撑在殿顶。我暗暗吃惊,心想古人造一个殿,竟然颜色出奇,顶上的木条染成蓝色,跟印度神殿相近。回到酒店看手机照片,才发现不是蓝色,殿里外全是赤褐色。

那天上午我在旋螺殿内看了走出来,绕着殿外低矮的石围栏矮墙走了一圈,看到石墙上默默生长着厚实的青苔,伸手摸一下,有非常柔软的棉花的感觉,赶紧收回手,担心把藏在青苔下面的时间惊醒。

费正清1942年底来到四川宜宾的李庄,看望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家。他是著名的中国文化研究专家,1942年出任驻华大使馆特别助理,从华盛顿来到中国重庆。他曾于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前来到中国,在清华大学任教,结识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费正清这个中国名字,就是梁思成替他取的,两人是好友,长期书信往来,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与林徽因也是好友。

费慰梅、林徽因、费正清和梁思成(从左到右)

费正清来到李庄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卧床不起,梁思成穿着铁马甲支撑身体,用瓷瓶放在下巴上支撑脑袋,以方便自己读书和绘图。回到重庆,费正清向夫人费慰梅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情况。费慰梅后来回忆道,当时梁思成的体重只有四十七公斤,为写《中国建筑史》,他每天和林徽因工作到半夜,十分疲惫。

但梁思成青年时代身体很好,上大学时是跳高冠军,二十二岁那年,大姐梁思顺从菲律宾买了一辆摩托车送他,让他振奋。1923年5月7日,北京的大学生为“二十一条”国耻日举行游行,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去晚了,就骑着摩托车追赶游行队伍。骑车转到长安街,侧面驶来一辆汽车,摩托车被撞翻,梁思成压在摩托车下,重伤昏迷,送到医院时,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梁思成动了五次手术,才把左腿完全接合上,从此终身有后遗症。

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四处野外调查,长期高强度工作,造成脊柱变形,要在衣服里穿上特制的铁马甲支撑身体,才能工作和生活。但无论疾病或艰难的生活,对他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热情毫无阻挡。老友费正清在李庄看到梁思成和林徽因,感动地说,他们已成半残的病人,仍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顾一切地做学术工作。

抗战爆发,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博物馆,曾来信邀请梁思成去做访问学者和讲学,那次在李庄见面后,费正清和不少美国的朋友也力劝梁思成夫妇出国工作和治疗。梁思成拒绝了,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三、发现之发现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与思想家,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十四年后自日本返抵天津,返回中国,梁思成在父亲逃亡海外时出生于日本。他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八年后与林徽因一起赴美留学,先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后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修建筑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27年从宾州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梁思成转去哈佛大学美术研究生院学习,研究世界建筑史。他计划完成名为《中国宫殿史》的博士论文,为了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他选择回国,最终没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早在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本科时,他就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影印本。这是一部重要资料,由一个名叫朱启钤的人发现,朱启钤也是非凡之人,他曾担任北洋政府交通部和内务部总长等职,对传统中国的建筑学很关注,早与中国建筑工匠多有接触,了解并收集到大量中国古代建筑文献。1919年退出政坛后,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北宋的官方建筑专书《营造法式》,大为惊讶,那本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朱启钤组织版本学者校勘、整理、注释和配图,出版了校勘版的《营造法式》。

朱启钤提出了一个思想,他认为中国的“营造”是一个比“建筑”更大的概念,决定筹办中国营造学社,开展中国传统建筑及与其相关的彩绘、雕塑、染织、髹漆等工艺美术的调查,并对中国建筑背后的信仰、传说、仪文、乐歌等民俗和思想文化进行研究,他这个理念很宽阔和深刻,确定了营造学社广泛的研究范围和独特的学术视角。

梁思成1928年回国,受邀去沈阳的东北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妻子林徽因也在东北大学主讲美术与建筑设计。1929年,朱启钤筹办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去到沈阳,邀请梁思成加入,请他出任中国营造学社的法式部主任,梁思成未答应,只想教书。1930年冬天林徽因肺病复发,从东北回北平休养,1931年梁思成辞去东北的教职,回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把家安在了北平的北总布胡同3号,距离营造学社办公室很近,只有三公里。

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有几个原因:一是方便照顾家庭,因为林徽因已回北平养病。二是他在美国哈佛学建筑史,对中国古建筑有很大兴趣,在美国时就计划写作有关中国宫殿建筑史的博士论文。三是中国营造学社有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的资助,资金充足,相反,沈阳的东北大学因时局不稳,经费和发展前景都受影响。四是最重要的原因,东北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局势动荡,居无宁日。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这一个开天辟地的创造,那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古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这个机构因《营造法式》这本书的发现而成立,成立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发现挖掘工作,对中国各地的古建文物进行实地调查、勘测,并着手编纂汇刊、图册等工作,展开了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工作。梁思成是学社骨干,任法式部主任,与林徽因等学社成员一起,开启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野外调查及文献典籍整理工作。

梁思成是发现之发现的最重要执行者,他最初对北京地区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图、分析和鉴定。从1931年的9月到1932年的3月,梁思成以古建筑为实物,拜老木匠为师,逐步弄懂了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两部建筑古籍中的各种术语。再把自己的学习心得整理成教科书式的《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算例》二书,这是他做的基础工程。梁思成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他说,弄清楚传统营造技术的法则,相当于识字并学会了文法,之后才能读懂中国建筑这些文学作品。

1932年的春天,梁思成对北京地区清代宫室的调查告一段落,计划走出京城,在全国范围寻找不同朝代遗留的建筑,通过测量、绘图、摄影等方法,尽快把各种典型建筑实物做出系统记录。他认为古建筑的命运处于危险中,调查和破坏,是两种力量,各向一个方向前进,正在竞赛,我们要取胜,就要尽量前往多地,采访到更多实例,做出学术研究,促进社会对这些建筑的保护。

1932年4月,梁思成开始了北平之外的第一次野外调查,来到天津蓟县的独乐寺。独乐寺始建于公元984年的隋代,梁思成考察分析后认为,这座寺有承唐启宋的意义,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宝物和重要资料。他对独乐寺做了详细调查和测绘,在林徽因协助下,写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1932年6月,此文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上,产生重大影响,梁思成在学界一举成名,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从此受到中外学者瞩目。

但是,要获得更远和偏僻之地的中国古建筑信息,梁思成面临一个不可能突破的巨大困难,中国古建筑研究缺乏系统记录和整理,史书、方志、游记等古籍文献中的中国古建筑资料零散破碎,不成系统,从中查寻到的中国各地建筑史和古建筑地理方位,以及一些金石碑刻等实物上记录的古建筑历史沿革、修建年代、修缮记录等信息,地区十分散乱,很难实地调查落实。

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众多,来自不同地区,大家会提供一些各地的古建筑信息。梁思成还与各地政府、教育和文化团体联络,搜索古建筑信息,当地人员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古建筑线索,会分享给梁思成。他也带队去获知可能有古建筑的地区,深入城镇和乡村,通过口头调查,搜寻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当地古老建筑、庙宇、塔等信息,为此也寻找到一些乡村古祠堂和古庙。野外调查途中,发现有疑似古建筑的形态或遗迹,还会做进一步考察,发现新线索。

但是,这些信息只是信息,梁思成无法去到现场亲自测量并拍摄照片。且不说当时中国的交通相当落后,即使今天,要去中国大面积的偏僻山乡寻找各种历史遗存的古建筑,同样无比困难。不能去,有几幅实物照片资料也好,可以汇编,做一些初步的分析。

于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出现了,据说梁思成为了获得大量中国各地的古建筑信息,曾给全国各县的邮政局长写信,说明自己正在考察和保护中国古建筑,请求当地的邮政局长帮忙,把本县境内的古建筑拍成照片寄给他,他在信中附上了一小笔钱,以作摄影费用。大部分中国各地的邮政局局长都积极响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很多人把钱退了回来。梁思成大获成功,收集到了很多古建筑照片,也搜寻到了众多全国古建筑分布状况的线索。

林徽因和梁思成

有人质疑这个故事不可信,认为这件事即使存在,从常理上讲也存在演义或夸大的成分。但必须承认,这个美丽的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当时的中国每个县都设有邮政局,邮政局长对当地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很熟悉,容易找到本县境内的古建筑并进行拍摄,他们是官方机构负责人,有一定公信力,也许会认真对待梁思成的请求。

既然是拍摄,梁思成为何不找当地照相师傅来做这个事?道理很简单,照相是现代技术,相馆师傅主要分布在城镇,对偏远地区的古建筑少有知晓,难以保证他们对梁思成来信的重视,也难以保证他们会认真完成任务。何况,请相馆师傅拍摄是一项工作,并非邮政局长的帮忙,报酬会更高,还要额外承担交通住宿支出,需要很多资金。请各地邮政局长帮自己拍照片,很合理并具有可行性,符合梁思成大胆并别出心裁的性格。

(未完)

作者简介

张庆国,昆明人,曾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昆明作家协会主席,《滇池》文学杂志主编。在《人民文学》《十月》《当代》《花城》《作家》《钟山》《万松浦》《作品》《天涯》《山花》等刊发表小说和非虚构等作品500余万字,作品入选过中国各选刊和年度佳作选本,出版各类文学著作近40部,获过十月文学奖、中国女评委小说最佳叙事奖、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长篇作品奖等国内多种文学奖励。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十月杂志”公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来源:十月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