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断骨之痛,安史之乱对唐王朝乃至中华民族的打击有多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15:00 1

摘要:公元754年,安禄山在范阳节度使任内一口气提拔了五百多名将军,两千多名中郎将。事情传开,大唐上至宰相,下至老百姓,都认为安禄山肯定会造反。只有唐玄宗,对此却毫不在乎。他认为都是流言蜚语,不足为信。隔年二月,安禄山又派副使何千年回朝述职,在朝堂上,何千年拿出一份

公元754年,安禄山在范阳节度使任内一口气提拔了五百多名将军,两千多名中郎将。事情传开,大唐上至宰相,下至老百姓,都认为安禄山肯定会造反。只有唐玄宗,对此却毫不在乎。他认为都是流言蜚语,不足为信。隔年二月,安禄山又派副使何千年回朝述职,在朝堂上,何千年拿出一份人事名单,要求将三十名番将提拔到范阳军内的要职。

杨国忠慌了,笃定安禄山反心昭然若揭。然而,唐玄宗却单方面驳斥群臣,骂群臣肯定是嫉妒安禄山。三省六部官员面对皇权的偏袒,集体失声。杨国忠下朝后,密令京兆尹率神策军强行搜查了安禄山在长安的私宅。就跟FBI强行搜索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一样。但是安禄山没有摄像头,没办法远程监控了解此次情况。他搞不清楚这是杨国忠的私自行动,还是唐玄宗授意杨国忠干的。于是,他决定提前起兵。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15万,其中同罗、奚、契丹等族胡兵占七成,开启造反之路。当时唐王朝中原重 心就两座城市:洛阳、长安。如果要先取长安,就要西进太行,攻克重兵把守的太原,然后顺势直下关中。安禄山没把握,当时唐朝49万边兵,主力精锐俱在,光靠范阳三镇的兵力,还没办法立刻颠覆一个大帝国。而且如何突破井陉关天险,唐兵会不会有埋伏,安禄山也吃不准。因此,安禄山决定趋稳,直下河北,打通河南,取洛阳东都。然后在洛阳获取物资后集结,逆流黄河而上,入潼关取长安。

这一招被他走对了。因为唐王朝长期对外战争胜利,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在边镇。河北、河南两地自从李世民消灭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后,再也没有爆发过大的战事。武则天时期的徐敬业叛乱也只是局限于江南扬州等地。可以说,中原大地安静如斯,黄河南北两岸,连个拿刀的兵都没有。一方面可以证明帝国强大百余年没有对手,一方面也说明当地人已经连续四五代人没见过什么叫战乱了。所以,十几万胡骑越过保定,冲向黄河时,整个河北、河南地区的人民都傻眼了,扶老携幼往南逃窜,哭声震天。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李隆基再也不能和杨贵妃继续待在后宫无动于衷了。此时,安西大都护、负责整个唐帝国西北边疆全境最高军政长官,封常清入朝述职。他从新疆往长安走时,安禄山未起兵,帝国一片宁静。他抵达长安时,安禄山已经冲到黄河边了。李隆基无人可用,抓了他的“壮丁”,让封常清到洛阳组织抵抗。封常清倒是慷慨激昂,赶到洛阳后组织了六万新兵与叛军血战月余,不敌。于是和驻守在他后方陕州的高仙芝,也是他的前任安西大都护,商量:要不退到潼关固守,叛军粮食不足,必将撤退。然后再组织兵力反攻。

这是一个稳妥的招,如果据此执行,唐帝国不到一年即可平定叛乱。

可是李隆基在关键时刻展露了他昏君本质,指责封常清的失败,先削了他的官,再命宦官边令诚前线阵斩了高仙芝、封常清两位猛将,把两任安西大都护都干没了。安禄山此时虽然占领洛阳,但已经是强弩之末。因为兵力不足,前期占领的河北诸郡县大多反正归唐,后方的义兵风起云涌,有二十多之众。以颜真卿、颜杲卿兄弟为代表,不断骚扰叛军后方,同时驻扎山西的河东节度使也派兵进取河北。

安禄山在气急败坏之下决定在洛阳称帝来稳固军心,听闻高仙芝封常清被杀,大喜过望,派手下悍将崔乾佑进取潼关。李隆基再次使出昏君第二招,让退居二线中风的前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20万大军死守天险。哥舒翰一把年纪了,有心不肯,却被玄宗强令出战。叛将崔乾佑伏兵山谷,居高临下对唐军侧击。唐军阵型崩溃,坠入黄河者数万,20万人被全歼,只剩八千人逃回长安,哥舒翰本人也被叛军俘获。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

至此,一个本来可以扼杀在摇篮中的小叛乱终于酿成一个几乎颠覆整个帝国的大动乱。

从此以后,李唐王朝走上了父亲逃亡马嵬坡,儿子灵武分庭抗礼,持续八年的平叛之路。763年,以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在从北京逃往契丹部落的路途上,在一片小树林里把自己吊死,史思明的部将李怀仙占据了范阳叛军老巢,宣布归顺大唐,恭敬地向唐代宗献上了史朝义的首级,安史之乱终于画上句号。

安史之乱影响华夏上千年,是封建社会的分水岭,也是帝制国家的分水岭,更是中华文明的分水岭。自从秦始皇一统中国,对外开疆扩土,每个汉人时代疆土都是在扩张,唐朝时疆土达到了最顶峰。安史之乱却使后续汉人朝代文武失衡,使华夏尚武精神变成了小绵羊,从开扩疆土变成了内守。自先秦以来形成的文可笔下定国策,武可马上平天下的士人精神被彻底消磨。社会的思潮全部转变为以文御武,以文制武。当兵耻辱的观念持续到近代。

“安史之乱”是唐朝一次空前的政治大浩劫,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经由“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和摧残,唐朝国力变成十分虚弱,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并给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安史之乱首先导致丢了西域一千多年,国土被吐蕃偷袭拦腰截断。相当于当下中国丢了沿海对外开放经贸口岸,后世汉家王朝一个个彻底退缩成保守政权,闭关锁国成了习惯性思维。即使600年后徐达收复大都,西征甘肃,兵锋最远也仅仅抵达新疆东部的哈密,在哈密周边设立了七个卫所而已。哈密离开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隔了几千公里远,跟唐兵驻守巴尔喀什湖、驻守帕米尔高原、驻守锡尔河畔的猎猎雄风,差得不晓得几远了。

五代丢了幽云十六州,导致游牧民族对汉族形成压倒性优势不说,长期的南北对抗也严重影响了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朝,洪武皇帝并没有在政治制度上有多大的进步,相反是在继承元朝的体系上,更加走向保守化,唐宋时代的自由开放包容到了明清已经基本不复存在,而同时期的欧洲经历文艺复兴,航海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三百余年逐步将闭关锁国的保守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唐朝在辽东半岛南部的据点,也是在安史之乱后彻底丧失的。四川盆地、云南东部的曲靖一带,到贵州,广西西部的一些定居点,也被南诏国持续侵扰、吞并。陕北,宁夏,汉中,川西等方向,面临吐蕃人持续入侵劫掠。越北平原,广西东部遭到中南半岛京族人种的入侵。

安史之乱并不是几个胡人造反,而是整个华北造反,把唐王朝河北问题彻底引爆。之后华北实际上就处于自治状态,而且随着战乱,大量技术工人向江南转移,也让江南的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之后的王朝随着气候变迁,塔里木河等几条主要西域河流变为地下河,罗布泊彻底干涸,陆上丝绸之路也就断了。于是首都选址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关中平原!

安史之乱不仅让唐王朝从巅峰的890万户人口直线跌到190万户,山河破碎。百姓的命不值钱,皇家的命也支离破碎了。安史之乱中,唐代宗李豫的妃子沈珍珠在战乱中与家人失散,被叛军囚于洛阳。尽管李豫登基后多次派人寻访,甚至儿子唐德宗继位后仍不放弃,但“十余年寂无所闻”(《旧唐书·后妃传下》)。德宗下诏遥尊生母为皇太后,在含元殿举行册封仪式时,“帝再拜,唏不自胜,左右皆泣下”。堂堂帝国最高领导,亲生母亲都因为战乱失踪再也未能寻回,何况普通百姓?

15万正规军造反,历史上有哪个国家在这种内爆中活下来了?在任何一个古代帝国,安禄山的大燕王朝就成事了,而不是在唐军波涛般的反攻中被消灭。即使当代美利坚,遇到这种事,结果也是一样的!

唐玄宗、唐肃宗父子二人持续给大唐帝国放血七年,最终依靠老李家积蓄150年的国力,镇压了这次叛乱,不能不说大唐还是有实力的。但是,整个民族的风尚就此转向了!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