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老物件,七零后最多认识五个,你能认出几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7:11 2

摘要:老式提手秤,作为一种传统的便携式计量工具,在中国生产队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结构简单,主要由木制秤杆、金属秤砣、秤盘及提绳组成,利用杠杆原理为基础,实现物品重量的估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提到那个时代的老物件,每一件都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和集体生活的回忆,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老物件更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老物件见证时代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1.提手秤

老式提手秤,作为一种传统的便携式计量工具,在中国生产队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结构简单,主要由木制秤杆、金属秤砣、秤盘及提绳组成,利用杠杆原理为基础,实现物品重量的估算。

在生产队集体劳动和分配模式下,提手称常用于日常农产品的称重,如粮食、蔬菜等物品的分配或者交换,因为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在田间地头、仓库集市等场合广泛使用,成为当时基层农村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

2.煴罈

煴罈(汤伯子)是农村传统灶台上的辅助工具,通常由陶土制成,主要用于利用灶火余热烧水或保温。其外形为椭圆陶罐,半埋于灶膛灰烬中,通过吸收柴火热量加热内部的水。

利用煮饭煮菜的火,顺便烧热了水,还有一定的保温作用,用于饭后,有热水用。也是一件很实用的物件,有没有人知道像我们现在的什么呢?

3.蓑衣

蓑衣,用棕树皮上的棕毛一片片编织而成,通常长度到膝盖,透气又防水。蓑笠类似现在的雨衣,蓑衣是人们雨中劳作的重要装备在劳作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具备挡风、遮雨、保暖及灵活操使的功能。

虽然材质粗糙,但是结实耐用,能适应高强度的劳动需求。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象,想起一首上学时期学过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有线广播喇叭

挂在屋檐下或者电线杆上的铁皮喇叭,通过线路连接公社广播站,是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里,国家声音告诉基层的最重要和最强的方式。

它统一了思想,传播了政治,也提供了文化享受,是集体主义时代的高度组织化。

5.烙铁

烙铁,是生产队时期修补工具的重要物件,也可以当做熨斗来烫衣服用,主体为铁制烙铁头,配上一个实木或胶木的手柄防烫,需要在外焰上长时间烧热后才能使用。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主要用于烫衣服、修补胶鞋、轮胎、雨靴等橡胶或塑料制品。做衣服时,用这个在火上烧热,下面垫上一块湿布,熨衣服缝会很平整,劳动工具损坏后,不是丢掉,而是由专门的人加热烙铁,把废旧胶料熔化后粘合裂缝。

6.篦子

篦子,是一种齿距很密梳子,多以竹木制成,以前的时候,因为不方便经常洗头,很多人头上就会长虱子。

这个篦子就是为了把虱子梳下来,因为它梳齿紧密,可以把虱子刮下来几乎家家必备,尤其多用于妇女与长头发的人使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人都比较爱干净,很少有人长虱子了,于是这个篦子也光荣下岗了。但是可以试试买一把,洗完头刮刮头皮,肯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惊喜的。

7.石磙

石磙是一个巨大的圆柱形石制农具,是秋收时节打谷场上的主角,它是依靠重量,碾压脱粒,是连接丰收与果实的关键一环。

石磙通常由花岗岩等坚硬石材打磨而成,中间凿有方孔,穿以木框(称为磙框),由牛、驴等牲口牵引。

它的工作原理极其简单却有效:通过巨大的压力和滚动,将铺在打谷场上的小麦、稻谷、大豆等作物的籽粒挤压脱落。

又因为是丰收的季节,所以石磙,这个冰冷的石头,也因此被赋予了温热的、关于丰收和希望的情感记忆。

8.锯钻

锯钻作为一种传统复合工具,巧妙地将钻孔与切割两种功能集于一身,是过去工匠手中一件极具巧思的“多功能工具”。它并非用于现代工业材料,而是主要服务于木工、瓦匠及日常维修领域。

其设计结构展现了机械原理。工具的主体是一根坚固的金属钻杆,顶端设有可安装钻花的夹头或锥形接口,用于夹紧各种规格的木工钻头,实现基本的钻孔功能。

精髓在于钻杆的中下部:通常巧妙地固定着一个弓形的金属框架,形似一把小巧的弓锯,这个框架上可以安装细密的锯条,其位置经过精心设计,使得当使用者来回推拉钻弓以旋转钻头时,锯弓也能随之同步进行往复运动。

9.粮票

粮票、布票等各类票证,是一张张方寸大小的纸片,却是当时经济时代最具象征意义的物件,它们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却是购买生存必需品不可缺少的证明,牢牢掌控着每个人的生活消费。

按劳分配,但分到的主要是粮食和少量现金,持现金去供销社购买商品时,会发现几乎所有东西都需要相应的票证。

还有其他的票证比如:油票、肉票、糖票、火柴票、肥皂票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基本生活品。

10.箩

箩是筛面用的,农业生产中一种很重要的细筛工具,扮演了粮食精细化加工的关键角色,它不是简单的容器,而是一件很有实用功能的精密器具,主要用于分离面粉与麸皮。

箩架通常由质轻且坚韧的木料制成圆形或方形的框架必须严丝合缝以确保使用时不漏粉、不变形。真正的核心在于其筛底,一张高质量的筛网是箩的价值所在,决定了筛出面粉的细腻程度。

11.油印机

油印机作为重要的文书复制设备,当时的流行年代是机关单位、学校及生产队里,它以很独特的工艺和极低的成本,承担了快速印制文件、试卷和通知的任务。

他的工作核心工序分为“刻板”与“印刷”两步。一台典型的油印机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个放置空白纸张的平台、一个可掀起和放下的网框(用于固定蜡纸)、一个存放油墨的装置以及一个手推的橡皮辊。

操作完全依赖人力,每推印一次,便完成一页的印刷,在生产队时期,油印机的地位尤为重要,上级下达的通知、生产计划、工分报表、学习材料。

12.搪瓷杯

搪瓷杯是生产队时期几乎人手一个的生活必需品,它非常坚固耐用,而且不易碎,还有身上鲜明夺目的时代标语和图案,成为了那个时期最具辨识度的生活符号。

搪瓷杯是在铁胚表面覆盖一层珐琅釉质,经高温烧制而成。它不怕磕碰,比陶瓷器皿更适应田间地头、工地厂房等艰苦的劳动环境。

然而,让它超越其使用功能而成为时代象征的,是其上印刷的图案和文字。常见的有“劳动最光荣”,和革命的图案等等。

13.工分簿

工分簿,一个看着很简陋的小本子,却是生产队时期最具核心意义的物件。它是记录社员出勤情况和劳动报酬的唯一凭证,是连接集体劳动与个人分配的关键纽带,被形象地称为社员的“命根子”。

工分簿通常由生产队的会计统一管理和填写,它的外观十分朴素,可能只是一个用线装订的纸质笔记本,其内在却至关重要。

详细记录着每位社员的姓名、日期、所做农活项目以及最终评定的“工分”,如今它已成为研究那段历史最珍贵的一手史料。

14.风谷机

风谷机是一种利用人工产生风力,用来清除粮食中杂质、秕谷和糠皮的木制传统农具,全木做的,长得一个巨大的木箱,顶部有一个漏斗形的喂入斗,用来倒入还没有清选的粮食混合物。

中间核心是一个装有叶片的滚筒,通过外侧的手摇的手柄运作,摇动越快,风力越强,左侧是一个圆形风口,用于出风,它的使用需要默契的配合,摇风的大小、喂入的速度都直接影响清选效果。

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控制摇速来调节风量,完美地将好粮与坏粮、粮与糠分离开,它不仅减轻了靠人工扬场的劳累和对自然风的依赖,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非凡的机械制造智慧,是生产力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5.犁耙

犁和耙是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传统农耕工具,在生产队时期,它们从一家一户的财产转变为集体所有的生产财产。

犁,主要用于翻土松土,打破坚硬的土壤表层。生产队使用的多是步犁,由犁辕、犁梢、犁铧(铁制尖头)、犁壁(翻土板)等部件构成,通常由一头或两头牛牵引,社员在后扶犁掌控方向和深度。犁地是一项技术活,深度要均匀,犁沟要笔直。

耙,则在犁地之后使用,多为长方形木框嵌有铁齿(耙齿),作用是将犁翻起的大土块破碎、耙平,清除杂草根茎,为播种做好准备。耙地时,社员站在耙上,增加压力,由牛拉着在田里来回行走,场面颇具动感。

这些农具虽古老,但却是生产队的核心资产,是农业机械化普及前,中国农村生产力最真实的写照。

现在这些老物件有很多都已经消失了,只能在博物馆、一些怀旧主题的农家乐或者老一辈人的家里才能看到,它们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汗水和记忆,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一个独特阶段的见证。

如果您家里有这些老物件,不妨听家里的长辈讲讲它们背后的故事,那会是一段非常鲜活的历史。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