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海军未来无人装备【5-1】无人系统对中国海基核生存变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05:44 1

摘要:新技术,特别是自主和无人系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中美海军竞争中的核维度。特别是,美国努力加强无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可能会以破坏稳定的方式极大地扩展美国的反潜能力,而中国将认为这种能力威胁到其战略核潜艇的生存能力。为了避免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可能会通过建造更多的无人

新技术,特别是自主和无人系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中美海军竞争中的核维度。特别是,美国努力加强无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可能会以破坏稳定的方式极大地扩展美国的反潜能力,而中国将认为这种能力威胁到其战略核潜艇的生存能力。为了避免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可能会通过建造更多的无人系统以及采取更多破坏稳定的军事反制措施来反击。

中国关注的问题。如果无人系统被证明能够大大打破水下战争的进攻和防守平衡,它们可能会引发中国海基核威慑力量未来生存能力的不可预见的根本性变化。近年来,中国在南海海南岛附近捕获了外国无人水下航行器。国家安全机构怀疑,这些无人机正在监视中国军舰,并收集其他形式的情报,如绘制海底地图和收集水文信息。中国分析人士尤其担心,无人机和无人地表飞行器被用来监视在该地区作业的中国核潜艇调查其作业环境,

无人系统可能会对中国海基核威慑的未来生存能力产生出人意料的根本变化。甚至用进攻性武器直接威胁他们。分析更侧重于核潜艇的影响,这通常被认为是其他类型的无人海上系统包括影响的代表。美国是中国的无人系统发展和部署的最大担忧。自1994年以来,美国海军已经发布了四个海军无人水下航行器总计划。自2000年发布第二个总计划以来,美国海军越来越关注使用执行反潜任务趋势,反映在美国的其他国防规划文件中,包括后来更名为国防部的无人系统路线图。一种应用是使用无人水下航行器进行作战空间的智能准备,包括收集关于海底地形、水下水流和其他水文信息的数据。无人水下航行器进行这项任务的一个优势是,它们较小的物理尺寸使其能够在浅水区操作。虽然当前美国的水下水听器系统覆盖了西太平洋边缘岛屿链上的主要咽喉点,

但它们并不覆盖所有感兴趣的水道和海域;其他美国反潜监视系统,包括基于卫星的系统,可能需要扩展以提供持续和有效的监视。无人水下航行器和无人水面航行器可以帮助填补这一空白。它们进行长时间自动巡逻的能力是另一个优势。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反潜连续跟踪无人船项目制造了一艘名为“海猎者”的船只,据报道,该船在12节航速下航程可达10,000海里;该船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海试,并已移交美国海军。除了用于一般情报和监视目的外,美国的无人水下航行器还可能以更具性的方式使用。2004年海军无人水下航行器总体规划是最近公布的,引起了中国的担忧,因为它明确将“风险保留”列为无人水下航行器的一项重要反潜任务。(据报道,最近的一项计划于2011年完成,但仍处于保密状态。)

风险保留”任务将包括“监测所有离开港口或通过咽喉点的潜艇”,大概是为了确保能够跟踪这些潜艇,并在必要时将其摧毁。2009年由美国海军赞助的一项研究探讨了这项任务的实用性,该研究考虑使用一个或多个无人水下航行器在敌潜艇基地附近秘密巡逻,以便及时探测和跟踪离开的潜艇。作为一个假设的例子,该研究使用了中国的某潜艇基地,这是黄海上一个重要的设施,中国的战略核潜艇经常被卫星发现。该研究得出结论,可以在“港口外建立有效的屏障,例如某内地潜艇基地,

潜航器在反潜战方面可能比载人系统具有某些操作优势。使用速度为0.5节、能够在0.125海里范围内探测和分类的无人水下航行器。美国对使用无人水下航行器进行反潜作战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与美国在使用载人系统进行反潜作战方面面临的持续挑战相吻合。由于军事预算紧张和造船能力不足,美国海军无法大幅增加载人平台的数量。随着旧型号的退役,预计到2020年代末,美国潜艇的数量将继续减少。更重要的是与载人系统相比,无人水下航行器在反潜作战方面可能具有某些优势。例如,与较小的柴油电力潜艇(美国海军没有这种潜艇)相比,美国的大型核动力攻击潜艇在靠近敌方海岸的“浅水区”作战面临挑战。根据美国海军无人水下航行器总体规划,如果敌方潜艇“在母港附近潜航”,它们可以利用这一弱点,并保持在“美国部队的攻击范围之外”。

中国分析人士认为,华盛顿近年来决定侧重于增强浅水和沿海水域的反潜作战能力,表明美国有意反制中国的潜艇。据美国分析人士称,无人系统的另一个优势是,使用它们来"执行相对常规的任务(如跟踪威胁潜艇)可以解放剩余的美国执行其他任务。此外,鉴于中国日益增强的A2/AD能力,无人系统被认为"能够更好地探测隐形潜艇",而不必让它们的母船暴露在中国反舰导弹的射程范围内。迄今为止,美国在利用无人系统执行反潜任务方面一直相对克制。从一份报告认为,迄今为止,美国利用执行反潜任务的主要目标一直是"进行武器交战以外的反潜行动"。尽管如此,该报告确实指出,"另一个目标是执行这种(武器交战)功能"。中国分析人士预计,美国将首先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部署最先进的无人反潜系统,而中国将成为主要目标。

华盛顿已在2018年部署具有反潜能力的潜航器。预计无人反潜平台将首先部署在第一岛链沿线以及美国在新加坡、日本冲绳、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基地,以监测中国潜艇在东海和南海的作业情况,因为这些潜艇需要通过这些地区数量有限的咽喉要道。

对危机稳定的影响

无人系统的部署可能使国家在危机中采取更激进的行为。无人系统的部署可能使国家在危机中采取更具性的行为。由于无需担心人员伤亡,军事指挥官可能会更加大胆地使用无人系统,而不是载人系统。例如,由于无人水下航行器对自我暴露的担忧比载人系统少,因此无人水下航行器更频繁地使用主动声纳来探测敌方船只。如果美国使用无人潜航器来威胁中国的战略核潜艇——或者即使中方认为美国的无人潜航器正在以这种方式使用——中国负责保护战略核潜艇的水面舰艇和飞机可能会误解美国无人系统进行的特定操作背后的意图。针对附近的中国战略核潜艇收集情报的无人任务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后续反潜攻击的提示。此外,中国部队可能会错误地假设,外国无人潜航器和美国无人潜航器专门以中国的战略核潜艇为目标。

根据前面提到的报告,华盛顿在理论上可能使用无人水下航行器使中国的战略核潜艇处于危险之中,这将在“现有交战规则下进行,不会无意中导致冲突升级”。然而,对于无人系统如何能够执行这一任务,从而有效地避免无意中导致冲突升级的风险,目前尚未进行深入讨论。帮助缓解意外升级风险的一种方法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帮助各方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确定对方的意图。为此,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建立了军事舰艇和飞机之间管理意外相遇的规则。2014年,21个太平洋国家在青岛举行的西太平洋海军研讨会上通过了《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同样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在2016年第十九次东盟-中国峰会上同意在南中国海适用规则。此外,2014年,美国和中国签署了一份关于空中和海上相遇安全规则的双边谅解备忘录,

随后增加了关于空中对空相遇安全规则的一份附件。两国还承诺实施1972年制定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这些行为规则强调在海上意外相遇时建立充分沟通的重要性,但它们也有局限性。当潜艇浮出水面时,它们应该遵守这些规则,但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当它们在水下时,这些规则将变得无关紧要。更麻烦的是,这些规则不能轻易扩展到无人军事系统。例如,与载人平台相比,无人系统通常设计得更小、更隐秘,并且更靠近敌军。这些分歧使双方更难就某些条款的含义和实施达成一致,包括要求船只保持“安全距离。另一个主要挑战是沟通。列举的许多现有通信程序——例如使用声音、光、FFAG信号和无线电通信——在无人系统中无法轻易实现,即使无人机被远程操控,更不用说如果它可以自主操作。如果没有可行的通信机制,

保护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中国部队将更难理解美国无人潜航器或无人潜艇的意图。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军事危机期间,中国都有充分的动机干预它发现的、它认为对它的安全防范系统构成潜在威胁的任何外国无人系统。毕竟,澄清无人系统的意图需要时间(如果有可能的话),而中国军事指挥官可能不想通过等待建立通信来将无人系统置于危险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潜艇部队认为他们的某艘核潜艇受到了威胁,他们将面临两个现实的选择:要么让外国UUV或USV独自离开——这可能会使核潜艇处于危险之中——要么使用武力来干扰外国无人系统的运行,无论是捕获它还是试图摧毁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很难表明其意图是防御性的。反过来,华盛顿可能会将中国对美国的干扰解释为挑衅或使用武力,特别是在危机期间。的确,最近表示愿意干扰无人系统。

在2016年12月的一起事件中,中国海军的一艘船在南海扣押了一艘美国的UUV,称目前没有国际法来规范无人系统的海上活动。这种推理表明,与载人船只不同,无人系统不享有航行自由权,因此,“在这个灰色地带,只要美国敢于派遣其水下无人机(到中国沿海水域),中国当然有权扣押它们。【未完待续】请继续关注下一期。

来源:国际战略对策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