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院信息系统(HIS、LIS、PACS、EMR等)的接口管理是保障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安全流转的核心环节,需建立“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接口管理不仅要覆盖“接口名称、负责人、接口内容、调用系统、部署环境”等基础信息,还需延伸至接口设计、开发、测试、上线
接口管理的核心,是围绕 “可追溯、可管控、可审计、可应急” 四大目标,搭建结构化管理体系。
「引言」
医院信息系统(HIS、LIS、PACS、EMR等)的接口管理是保障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安全流转的核心环节,需建立“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接口管理不仅要覆盖“接口名称、负责人、接口内容、调用系统、部署环境”等基础信息,还需延伸至接口设计、开发、测试、上线、运维、下线的全流程管控,同时满足医疗数据合规性(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与临床业务连续性要求。
医院接口管理的核心,是围绕 “可追溯、可管控、可审计、可应急” 四大目标,搭建结构化管理体系。以下 8 个维度涵盖了接口管理的全部关键要素,其中 “接口名称、负责人、内容、调用系统、部署环境” 均为基础且必需的核心项:
为落地上述维度,建议医院信息部门建立《统一的接口管理台账》(可通过Excel、数据库或专业接口管理平台维护),以下为核心字段模板,可根据医院规模调整:
接口管理不是 “静态台账维护”,而是 “动态全流程管控”。每个阶段需联动信息部门、临床科室、系统厂商三方协同,缺一不可:
规划与设计阶段
核心动作:由业务科室提出需求(如“PACS需从HIS获取检查申请”),信息部门牵头,联合调用/被调用系统厂商,明确接口内容、协议、安全策略,形成《接口设计方案》;
关键产出:《接口设计说明书》《接口权限申请表》。
开发与测试阶段
核心动作:厂商按设计方案开发接口,信息部门搭建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一致),联合临床科室进行“功能测试(如正常/异常数据交互)”“性能测试(如并发调用压力)”“安全测试(如未授权访问拦截)”;
关键产出:《接口测试报告》《测试问题整改清单》。
上线与培训阶段
核心动作:接口部署至生产环境,信息部门通知关联系统负责人与临床用户,开展操作培训(如“PACS技师如何查看HIS同步的检查申请”),上线后1周内重点监控运行状态;
关键产出:《接口上线确认单》《用户培训记录》。
运维与监控阶段
核心动作:通过监控工具(如Zabbix、Prometheus)实时跟踪接口调用成功率、响应时间,每日查看异常日志,每月生成《接口运维报告》;发现故障时,按应急方案处理并通知关联方;
关键产出:《接口运维日志》《月度运维报告》。
变更与下线阶段
核心动作:当系统升级(如HIS V5.0→V6.0)或业务停用(如旧版LIS下线),信息部门提前7天发起接口变更/下线申请,组织测试后灰度更新,下线后归档接口文档与日志;
关键产出:《接口变更申请表》《接口下线归档报告》。
PART.4 「接口管理的核心注意事项」
医疗行业特殊要求
医院接口管理不同于普通企业,需兼顾 “医疗属性” 与 “合规要求”,以下 4 点尤为关键:
01 合规优先
接口数据需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敏感字段(如患者身份证号、病历号)必须加密传输与存储,接口日志留存≥6个月(等保2.0三级要求);
02 临床优先
接口设计需贴合临床流程(如急诊检查申请需“优先同步”),避免为追求技术标准而增加医护人员操作负担(如无需医生手动触发接口同步);
03 国产化适配
若医院采用信创环境(如麒麟操作系统、达梦数据库),接口需提前测试兼容性,避免因环境不兼容导致接口中断;
04 跨院区协同
多院区医院需统一接口标准(如“主院区与南院PACS接口格式一致”),避免各院区接口“各自为战”,增加运维复杂度。
医院信息系统接口管理是“技术+业务+合规”的综合工作,“接口名称、负责人、接口内容、调用系统、部署环境”是基础要素,但需结合权限安全、测试验收、运维应急、全生命周期流程,才能真正保障接口稳定运行。建议医院信息部门牵头建立“接口管理委员会”(含临床、信息、运维人员),定期(每季度)复盘接口运行情况,持续优化接口效率与安全性,为医院数字化转型筑牢“数据互通”的基石。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