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不顶用了!民法典新规:未成年闯祸,家长全额买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6:58 2

摘要:3秒视频,3万元账单,13岁少年一夜长大2024年3月的一个普通课间,湖北某中学初一(3)班的小明像往常一样,转身准备坐下。就在臀部接触到凳面的0.1秒,凳子被身后的同学小叶猛地抽走,“咣当”一声,小明整个人结结实实摔在水泥地上,骶椎当场骨折。老师冲过来时,小

课间十分钟的“玩笑”,让两个初一家庭背上了三年阴影
——从“抽凳子”到“三万赔偿”,我们到底该教会孩子什么?

(一)3秒视频,3万元账单,13岁少年一夜长大
2024年3月的一个普通课间,湖北某中学初一(3)班的小明像往常一样,转身准备坐下。就在臀部接触到凳面的0.1秒,凳子被身后的同学小叶猛地抽走,“咣当”一声,小明整个人结结实实摔在水泥地上,骶椎当场骨折。
老师冲过来时,小明已经疼得说不出话,只能用手指着尾椎,眼泪直流。救护车呼啸进校,小明被诊断为骶椎骨裂,需卧床至少3个月。监控视频里,抽凳子的全过程只有3秒,却足够让两个家庭在接下来半年里反复跑医院、跑法院、跑心理咨询室。

(二)“孩子只是开个玩笑”——家长的第一个误区
出事当晚,小叶妈妈在微信群里连发三条“不好意思,孩子调皮”,随后便再无下文。小明家垫付的住院费、护理费、交通费越滚越多,双方家长在调解室见了四次,始终卡在“责任比例”四个字上。
小叶爸爸坚持:“学校也有责任,老师没看好孩子。”学校则拿出开学时家长签字的安全告知书、每周一次的安全主题班会记录、事发当天的楼道巡查表,证明自己已尽教育管理职责。
法院最终认定:行为是小叶个人过错,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学校无责。一纸判决,3万余元赔偿金,外加一句沉甸甸的提醒:未成年人的“无心之失”,一样要全额买单。

(三)一张凳子背后,藏着多少被忽视的“安全真空”?
很多人把此案当“熊孩子”个案,却忽略了校园里更普遍的危险游戏:
• “抽凳子”在短视频里被包装成“社死名场面”,点赞动辄百万;
• 同学之间互相绊脚、反锁教室门、把粉笔灰拍进别人衣领,被默认为“关系好”;
• 部分家长把“调皮”当“聪明”,把“没出大事”当“不必较真”。
当校园安全教育的重点还停留在“别打架”“别早恋”时,孩子们对“身体边界”“风险预判”几乎零认知。于是,一把椅子、一根跳绳、一块黑板擦,都可能成为伤人的“凶器”。

(四)法官在判决之外,给所有家长的三句“忠告”

别把“他还是孩子”当护身符。民法典第1188条写得明白: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安全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KPI。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的口头禅应从“别哭,勇敢点”升级为“任何让你不舒服的玩笑,你都有权说‘不’”。与其事后赔三万,不如事前花三十分钟。每天放学路上问孩子三个问题:今天有没有人对你做危险动作?你有没有对别人做危险动作?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五)让悲剧止步于“这一次”,我们能做的五件小事

班主任:把“抽凳子”写进班会负面清单,用10分钟播放小明摔倒的打码监控,让学生直观感受冲击力。家长:周末带孩子做一次“家庭风险排查”,把家里可能成为“恶作剧道具”的椅子、扫把、晾衣杆贴上反光条,提醒“边界感”。学校:在走廊安装AI行为识别摄像头,监测突然下蹲、猛推等异常动作,即时语音提醒。教育局:把“校园恶作剧伤害”纳入每学期安全演练,让学生轮流扮演“受伤者”“监护人”“调解员”,体验索赔流程。平台:短视频APP上线“校园危险挑战”一键举报按钮,对“抽凳子”“背后踹人”等内容限流、下架。

(六)写在最后:教育不是把椅子钉死在地板上,而是把安全意识钉进孩子心里
3万元赔偿金到账那天,小明妈妈给小叶妈妈发了条短信:“希望以后我们不用再在法院见面,最好连医院都别再碰头。”小叶妈妈回了一个“握手”表情。
两个13岁的少年,如今分坐在不同班级,偶尔在操场擦肩而过。他们或许已经忘了那张蓝色塑料凳的模样,却一辈子记得:有些“玩笑”开不起,有些责任逃不掉。
下课铃再次响起,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平安回到座位——那张不会被人突然抽走的座位,也是稳稳托住他们童年的座位。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