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擎灯——记述抗战中的兰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7:01 2

摘要:“查本院现用校歌,为适应抗战时期所编。”兰州大学档案馆现存的这首鼓舞中华民族士气和斗志的校歌,已历经八十七个春秋,沿用至今。激扬悲壮的歌声唱出了师生不屈的壮志和驱逐日寇、收复山河的决心和信念,激励着师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献身报国。

抗战时期,兰州大学的前身——甘肃学院的师生积极声援、参与抗日爱国运动,展现了民族危亡时刻的勇敢担当,使这所高校迅速成为当时全省青年救亡运动的中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栉风沐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看一看抗战烽火中的兰大人担当与坚守。

校歌宣誓,智反空袭

1938年7月19日甘肃学院给当时教育部核鉴校歌的呈文(图源兰州大学档案馆)

校歌,是学校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印记,富有非常强的凝聚力。

“查本院现用校歌,为适应抗战时期所编。”兰州大学档案馆现存的这首鼓舞中华民族士气和斗志的校歌,已历经八十七个春秋,沿用至今。激扬悲壮的歌声唱出了师生不屈的壮志和驱逐日寇、收复山河的决心和信念,激励着师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献身报国。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1938年,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西北,军民奋起抵抗。伴随着抗战的烽火和敌机轰炸声,一曲《甘肃学院校歌》从至公堂破空而出,响彻西北大地。字里行间没有半分柔靡,满是悲壮的爱国激情和“破釜沉舟”的决绝与呐喊,这是战火硝烟中的铿锵誓言,更是甘肃学院师生用热血写就的战斗宣言。

《甘肃学院校歌》(图源兰州大学档案馆)

校歌通过师生广泛传唱,不仅唱出了师生在抗战救亡中的觉醒,更唱出了学子以天下为己任、保家卫国的壮志与担当。在抗战危难之际,广大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其中就有甘肃学院各系及附属高中学生董葆藩、陈仙洲、张绍祖和孟浩然等69人,几乎占当时在校生的六分之一。

如今,唱校歌成为每位入校新生的第一门“必修课”。尽管校歌词曲作者已无从考证,但那穿越时空的激昂旋律,依然是兰大精神中最滚烫的音符,成为一代代兰大学子心中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

《甘肃学院校歌》唱响时,兰州保卫战正酣,甘肃作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连接中国和苏联的战略要地,已成日军轰炸重点。

面对盘旋在头顶的敌机和随时落下的炸弹,甘肃学院师生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带领师生反空袭、引导市民防空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的兰州(图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侵入兰州准备轰炸的日机(图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1937年8月中旬,学校特请于湘卿先生于每日早晨7时至8时,在理化教室讲演,介绍防空问题。同年11月,学校还请王景槐先生在讲授战时救援时,将甘肃防空协会下发的材料进行讲述。此外,甘肃学院还组织3个学生宣传队,到兰州各处向民众宣传防空知识,展现出服务社会、为国为民的担当。

日军轰炸兰州时航拍的兰州被炸情形(图源新华社)

日军飞机轰炸兰州(图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为应对日机轰炸,学院筹建防空设备,坚守教学阵地。1937年底到次年初,甘肃学院花费3000余元,在校园内修建了防空洞。1939年冬,日机频繁地对兰州进行狂轰滥炸,学院遵照教育部训令,先将高中部迁往“费家营防空校址上课,以避危险而策安全。”

炮火洗礼之下,甘肃学院的校舍和财产、设施遭受了巨大损失。损毁了,再抢修,学院师生凝心聚力,危困中不曾退缩。

1939年2月22日《甘肃民国日报》关于兰州空战击落日机9架的报道 (图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1939年12月28日空袭中,毗邻兰州黄河铁桥的甘肃学院校园落弹数枚,尚有一弹未炸。在1941年日机轰炸中,甘肃学院共被炸毁、震倒、震坏校舍房屋204间,而根据当时的统计,甘肃学院共有校舍391间,可见仅此次日机轰炸,就使学院52%的房屋倒塌或受损。1945年7月,由院长宋恪签署的抗战期间《国立甘肃学院财产间接损失报告表》显示,学院先后支付疏散费、救济费等共计88302元。详实数字背后,是学院师生直面的生命威胁与沉重心理压力。纵然身陷险境,他们的抗战激情却愈燃愈烈,无数人奔赴前线,以身报国。

青年执炬,星火燎原

抗战初期,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号召与组织下,甘肃学院学生爱国热情高涨、踊跃开展各类抗日救亡运动。在此期间,甘肃学院学生刘日修、罗扬实等共产党员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

刘日修(图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兰州大学历史档案中,一份泛黄的《甘肃学院学生状况调查表》格外醒目。在“个人婚姻意见”一栏,教育系学生刘日修写到“现值国难当头,个人问题暂不考虑”;在对自己过去思想评价时,他写到“过去的思想一切均着重国家民族之复兴运动”。

1937年9月,刘日修受党组织委派来兰开展革命活动。为掩护身份,刘日修进入甘肃学院,以在校生身份开展学生青年工作。由于个人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阅历,他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常务干事。发动同学组织抗日宣传队、歌咏队,办壁报,开展募捐活动,组织演讲和文艺演出等……他利用在自治会的合法身份,在校内外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其中,他主编的《甘院学生》刊物很快成为了全省青年中和社会上颇有影响的进步学生刊物,撰写的《坚定抗日的信心》等短评如战鼓催征,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在更多人心中,让救亡图存的呼声愈发高涨。

为了将兰州各学校和全省的青年学生更广泛地发动、组织起来,在八路军办事处、中共甘肃工委和谢觉哉同志的直接指导下,刘日修等组建了中共兰州市学生工作委员会(简称“兰州学委”),具体领导学生运动。在兰州学委的努力下,先后成立的“甘肃青年抗战团”(简称“青抗团”)、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等救亡团体,成为甘肃学生运动的核心力量。各救亡团体中的青年志士活跃在城乡各地,全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让抗日的星火迅速汇聚成燎原之势。

1937年底,刘日修主持改组了青抗团,摆脱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影响,使得青抗团在成立3个月后,在甘肃全省各地建立起72个分团,团员达3000余人,成为甘肃抗日救亡群众团体中规模最大、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组织。抗战期间,青抗团各分团在甘肃各地城乡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募集了大量捐款、寒衣和慰问品,使得爱国精神深入人心,也使青抗团成为当时甘肃青年中最具影响的群众组织。

罗扬实(图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1934年,14岁的罗扬实在西安上中学时,心中已燃起革命火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国会”等革命组织,成为西安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后因宣传抗日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被学校开除。1937年,罗扬实考入甘肃学院附中。这位曾在西安引领学生运动的少年,很快崭露头角。他在同仁合作社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以笔为刃、以言为锋,积极品评时政,呼吁抗战和民主。他的政治表现和革命活动引起了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由刘日修对其进行考察和革命思想引导。1937年11月,17岁的罗扬实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扬实作为中共甘肃工委首批发展的党员之一,很快成长为当地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领导青年学生运动。他吸引广大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并将大批革命青年输送到延安等革命根据地。人们称他为“学生运动的先锋”。他与刘日修一起参与改组青抗团,后担任总团总务部长。

他注重加强党的主张宣传,通过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为《甘肃学院》撰写文章,宣传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师者擎旗,投笔从戎

抗战时期,甘肃学院有这样一位校长,他力排众议创办医学专修科,后因支持进步学生而遭受迫害、投身军旅,他就是朱铭心。

朱铭心(图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1932年,朱铭心受甘肃学院时任校长邓春膏之聘回甘执教,任甘肃学院教授兼事务长,1937年接任甘肃学院院长。上任后,朱铭心为了提高西医教学质量,顶着经费短缺的压力,四处游说争取各界捐款支持,得以购置X光机等20多台医疗器材充实教学设备;从张学良部队请来留德西医王敬怀,充实师资力量,为甘肃省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西医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铭心鼓励学生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全力支持和保护青抗团,这些正义之举遭到国民党甘肃当局的敌视。1938年2月,甘肃省主席朱绍良下令将朱铭心调离甘肃学院,新任校长遭到甘肃学院进步师生公开阻拦,最终反动当局以高压手段平息了师生的抵制活动。朱铭心被反动当局软禁,遭遇百般迫害,险被暗杀。但他从未屈服,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最终惊险脱身,辗转流落西安、重庆等地,靠卖文牍谋生,生活极度困难,以至于曾将自己两个幼小的儿子放在重庆街头、被人抱去下落不明。

尽管身处生活困境,朱铭心始终不忘国家命运,组织成立旅渝同乡会,担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积极推动抗日民主运动。此后,这位年过半百的教育家做出了更坚决的选择——投笔从戎。经曾任甘肃省主席的贺耀祖引荐,他奔赴汉口,在第三集团军任上校参议,随后跟着部队奔赴郑州、永川等抗日前线。1950年,朱铭心被调回兰州大学,任总务长。

进步刊物,抗战“喉舌”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提出“创办刊物、改造舆论”的工作方针,创办了一批各有特色的进步刊物,如《妇女旬刊》《甘院学生》《西北青年》等。

抗战时期甘肃代表性红色刊物(图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甘院学生》为半月刊,由甘院学生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1933年3月创刊,是学院的校刊,也是“为全院同学发表思想的园地”。《甘院学生》是民国期间学校寿命最长的期刊,至少存在7个年头,与当时的《妇女旬刊》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甘院学生》由刘日修主要负责,罗扬实、王九菊等参加编辑工作,在唤醒甘院师生和兰州人民抗战爱国意识,激发爱国报国情怀,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北青年》(旬刊)是由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主办,1937年12月创办,刘日修、罗扬实先后担任主编。虽然仅存在两年,但《西北青年》集中宣传和阐述了党的抗日政策,号召青年积极关心政治,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妇女旬刊》是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甘肃分会机关刊物,1937年12月创刊,甘肃学院学生王九菊任杂志编辑兼撰稿,并承担办街头壁报的任务。《妇女旬刊》登载前方抗战消息,宣传妇女解放和全面抗战思想,倡导妇女放脚、识字,宣扬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只出版了7期,《妇女旬刊》对于唤醒、鼓舞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促进妇女解放,作出了巨大而深远的贡献。

校歌嘹亮,是勇担国运的宣誓;

学子执炬,是救亡图存的先锋;

师长擎旗,是文脉赓续的基石;

刊物启明,是唤醒人民的先声;

烽火虽已远去,但先辈们在抗战岁月中铸就的精神丰碑,却永远矗立在萃英山下、黄河之畔。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不仅是兰大校史中最厚重的篇章,更成为流淌在兰大人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如今,那份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初心,依然在新时代的兰大校园里延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传承先辈风骨,在强国征程上续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壮歌。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档案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策划:彭倩

文字:董丽缘 彭倩 周雪娇 肖坤

编辑:罗骞

责任编辑:彭倩

来源:兰州大学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