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朱村:80年来过年第一碗饺子敬英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3:30 2

摘要:7月24日11点,在山东省临沂市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旁,《法治日报》记者手指触摸“枪声就是命令”六个遒劲大字的瞬间,内心像打开了一场时空对话……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 通讯员 王传祝 王贵生 文/图

阳光烈,蝉鸣响,松柏肃穆。

7月24日11点,在山东省临沂市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旁,《法治日报》记者手指触摸“枪声就是命令”六个遒劲大字的瞬间,内心像打开了一场时空对话……

依稀听见日伪军偷袭村庄的第一声枪响。1944年除夕,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后被命名为“钢八连”)听到枪声后,立即轻装驰援保卫朱村。

依稀看见6个小时的激烈厮杀。在这片柏树林里,24位战士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

一场战斗永记于民心。80多年来,朱村家家户户自发把过年的第一碗饺子端到柏树林敬烈士。“‘钢八连’救朱村”这几个字,在朱村人心里依然重逾千斤。

历史奔涌向前,朱村变了模样。如今的朱村,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并行,“红色基因”融入社会治理,“好日子”更加平安、红火。唯一不变的,是村民对英烈的感恩和对英烈精神的传承。

枪声就是命令

“那时,朱村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被视为沭河防线上的重要堡垒村。1944年除夕黎明时分,突然枪声响起,500余名日伪军偷袭村庄,企图进行报复性扫荡……”7月24日12点,记者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见到了75岁的讲解员王经臣。作为最早把朱村故事传递出去的讲解员,王经臣从1998年着手搜集、整理村史和朱村抗日战斗相关资料,为朱村红色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

“枪声就是命令!驻扎在沭河东岸顶子村的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获知情况后,立即在连长鄢思甲、指导员谭沛然的率领下赶到朱村直扑敌人。”王经臣介绍说,“‘钢八连’为了及时救朱村群众,以枪响为命令,与日寇以命相搏。”

正面交火后,连连后退的日伪军退到了柏树林,凭着一挺九六式机枪、一门手炮和一色的三八式步枪,利用柏树林地形负隅顽抗。

冲杀中,鄢思甲和一排长秦家龙身负重伤,仍继续坚持指挥。一班长焦锡模的一只胳膊被打断,拒绝救护,不下火线,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战士郝红娃的腿部负重伤,简单包扎后,拖着一条腿又冲了上去……

经过6个小时艰苦战斗,“钢八连”取得了胜利,朱村安然无恙,但24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永远长眠在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

感恩与怀念跨越时空

对战斗场景的复原中,一个战士们过桥的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

朱村地处沭河西岸,听见枪声,惊慌失措的村民开始逃向东岸。同时,“钢八连”战士为了解救村民向西岸冲。当时,河上仅有一座狭窄的独木桥。为了让村民快速到达安全地带,鄢思甲下令战士破冰涉水过河。正值冬天,河水不太深但已结冰,战士们顶着刺骨的寒风涉水来到河西岸,好多战士小腿都被冰碴刺破了,却全然不顾地冲锋在前。

“6个小时后朱村保住了,但这些年轻的娃儿,为了咱,把命放这了,这份恩情世世代代不能忘!”90多岁高龄的“老支前”王克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克昌是朱村村民,早年随解放军南下支援前线,参与过淮海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1944年起,王克昌和村民一起,坚持每年正月初一祭扫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将过年第一碗饺子祭英烈。

“永远感恩英烈,我们的好日子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所以朱村一直保持着过年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的年俗,80多年了。”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

1944年春,经批准,在朱村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1998年,在“钢八连”战斗过的柏树林修建了朱村抗日烈士陵园。2014年春,高9.44米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在烈士陵园矗立。朱村战斗深深镌刻在朱村历史中,供后人怀念和追忆。

“有根有源”奔向“好日子”

7月24日下午1点10分,记者走出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时,遇到了几位到“好日子”超市兑换生活物资的村民。

“我今天想要一包洗衣粉和一袋大米,不需要现金购买,可以用日常积累的积分兑换。”听着村民的介绍,记者跟随他们来到“好日子”超市。货架上,食用油、大米、洗衣液、卫生纸等生活用品琳琅满目。与普通超市不同的是,在这里,每一件商品都不需要现金购买,而是依靠积分进行兑换。

为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管理,朱村结合“好日子善治”项目,让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获取量化积分,凭积分到“好日子”超市兑换生活物资,实现了对村民以户为单位的量化评价和激励引导,让每个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

“生活平安、日子越来越富足,现在我们越过越好。我们讲好红色故事,不忘英烈恩情,就是要让好日子有根有源。”王经臣告诉记者。

近年来,朱村相继建成了红色朱村文化旅游景区、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每年吸引各地游客数十万人次。

同时,发展生态农业,规划建设了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了葡萄科技示范园、沿河采摘园等。“我们还打造了‘朱村味道’电商品牌,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把朱村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王济钦介绍说。

“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在朱村,几乎人人会柳编,柳编成了富民产业。村里成立了柳编合作社,每天下午都有柳编公司的业务人员集中收货,让柳编制品不愁销。

一幢幢农家小院整洁别致,一条条阡陌村道整洁通畅,村民房前屋后花木茂盛……一幅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正在“红色”朱村逐渐变成现实图景。

“红色基因”融入基层治理

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东侧有几棵榆树,一棵榆树上挂着“榆树下议事”的牌子,乘凉的村民们正在树下围着石桌下象棋、打扑克。

“‘榆树下议事’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村里遇到难办的事、解不开的矛盾纠纷,就召集各家各户在榆树下商量解决办法。平时没事的时候,村民在这里娱乐休闲。”王济钦告诉记者。

把“红色基因”融入基层治理。朱村建立“好日子”解纷队,充分吸纳办事公平、为人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化解。今年以来,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起,化解率100%。

革命战争年代,朱村就有“一户当兵,多户帮助”的光荣传统,村民帮助参军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形成互帮互助的生产模式。如今,朱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融入“一村带九村”片区化新格局,以朱村为龙头,联合周边9个村,打造“红色朱村好日子示范片区”。

朱村还依托“微网格”,开展“十户联防”工作,将10户到30户划分为一个联防单元,全村共划分29个联防单元,两委干部、党员等任联户长,做到“隐患共查、风险共防”。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火”的日子越来越好。今日朱村的宁静祥和,是对烈士英魂最深切的告慰。

来源:法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