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专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常敏。这位深耕儿童眼科30年的专家,针对暑期青少年近视高发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共筑青少年“光明防线”等问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暑期医院眼科“小眼镜”扎堆,家长们忧心不已。为何假期成为儿童近视的“爆发期”?面对近视低龄化,家长和学校、医院如何形成合力进行防控?
近日,记者专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常敏。这位深耕儿童眼科30年的专家,针对暑期青少年近视高发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共筑青少年“光明防线”等问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暑期近视门诊“爆棚”:低龄化与高负荷背后的隐忧
“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12小时连轴转是常态,周末加诊也早已成了惯例。”常敏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诊室门外候诊的家长和孩子仍排着长队。他告诉记者:“今年暑期,门诊量较往年增长10%,科室近10名医生全部处于‘5+ 2、白加黑’的饱和工作状态,一周接诊量达1500人次,就诊的小患者病症涵盖近视、斜视、弱视等儿童眼病。”
医生忙碌的背后,是儿童近视低龄化的严峻趋势。“幼儿园筛查中,我们发现3岁孩子近视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小的患者2岁半。”常敏介绍,导致孩子们近视的更深层原因在于环境因素的叠加——幼儿接触电子产品时间过早、每天户外活动不足两小时、长期近距离用眼等。他特别提醒:“不少家长将手机作为‘电子保姆’,一岁多的孩子长时间抱着手机玩耍,直接导致孩子眼轴发育过快,而眼轴每增长1毫米,近视度数就可能增加约250度。”
门诊中还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很多家长拒绝散瞳验光,担心伤害孩子眼睛,这其实是认知错误。”常敏解释,“散瞳是区分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的关键,瞳孔恢复后对眼睛无任何损伤,有些家长认为一年只敢做一次散瞳,反而延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科学防控: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的全链条方案
“防控近视不是简单配副眼镜,而是需要光学、行为、药物多管齐下的系统工程。”常敏直言,儿童近视管理应遵循“早发现、早干预”原则,其中户外活动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他建议:“每天保证阳光下的两小时户外活动,即使碎片化时间累计也有效,比如上下学步行、课间远眺。”
在光学干预方面,近视防控眼镜及OK镜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手段。“对于8岁以上、近视进展快的孩子,OK镜能延缓眼轴增长,但必须定期检查。”常敏提醒道,“佩戴者需每3个月复查角膜状态,更换镜片时若换品牌需停戴1个月,护理不当可能导致角膜损伤,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验配。”此外,佩戴者也可配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但需严格遵医嘱,部分孩子可能出现畏光、看近模糊等副作用。
针对家长关注的“三个20”护眼法则,常敏进一步细化: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需注视6米外物体(20英尺)20秒钟,同时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读写姿势(胸前一拳、眼距书本一尺、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他特别提醒,夜间使用电子设备时切勿关灯,黑暗环境下瞳孔散大,易引发青光眼,屏幕强光还会导致干眼。
社会协同:构建“医院—学校—家庭”防控体系
“青少年近视防控不是医院单方面的事,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常敏呼吁,要建立多层次防控网络,从源头阻断青少年近视高发态势。在医疗机构层面,省眼科医院专门开通暑期绿色通道,周一至周五专为近视患者增设门诊,周六日安排专家坐诊,同时加大科普力度,通过抖音等平台传播科学知识。
学校作为防控主阵地,需优化教学环境。“电子屏教学应避免眩光,课桌高度要随孩子身高调整,课间必须保证孩子到户外远眺。”常敏建议学校定期开展视力筛查,并将数据传输至医院,实现早干预。他特别提到,低龄儿童的筛查需从幼儿园开始,关口前移能降低50%的近视发生率。
家庭则要承担起第一责任。“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护眼榜样’,减少自身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常敏建议,“眼轴变化比视力表更能反映近视趋势,家长每半年应带孩子做一次眼轴和验光检查。对于有遗传史的家庭,也可通过基因筛查提前预判病理性近视风险。”
“近视不可治愈,但可防可控。”常敏表示,只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坚持科学防控方法,就能让更多孩子拥有清晰视野。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薇 实习生 沈久煜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