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芯国际:完成7nm制程风险量产(基于DUV多重曝光技术),N+1/N+2工艺逐步应用于矿机芯片等领域,14nm良率突破95%追平国际水平。
在美持续对华实施技术封锁和打压的背景下,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多个关键领域的弯道超车。
中芯国际:完成7nm制程风险量产(基于DUV多重曝光技术),N+1/N+2工艺逐步应用于矿机芯片等领域,14nm良率突破95%追平国际水平。
华为海思:2023年开始推出麒麟9000S芯片(中芯国际代工),采用国产EDA工具链设计,实现5G功能回归。
设备国产化: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进入验证阶段,北方华创蚀刻机打入台积电供应链。
长江存储128层3D NAND闪存实现量产。
华为、中兴主导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SEP),截至2023年底,中国建成5G基站超328万个(占全球60%),用户数突破12亿,华为5G专利占比14%(全球第一)。
应用场景拓展:全球首个5G煤矿专网(山西)、5G远程手术(协和医院)等示范项目落地。
6G前瞻布局中国提交6G专利申请占比40.3%(日本调研公司Statista数据),太赫兹通信、卫星互联网(星网计划)加速推进。
中国牵头成立全球6G技术大会,完成太赫兹频段关键技术突破,预计2030年实现商用。
单单宁德时代——
装车量市占率:37.9%(全球第一),装车量达339.3GWh,同比增长31.7%,连续8年位居榜首。
出货量市占率:42.4%(全球第一),出货量491GWh,同比增长58.4%。
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占全球80%以上,2023年出口额超500亿美元,钙钛矿电池实验室效率达26.09%。
隆基绿能等企业掌握HJT电池等先进技术,光伏度电成本较2010年下降90%。
在储能领域,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量产,配合特高压电网技术,构建起全球最大规模新能源消纳体系。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4年电动汽车产销量占全球60%以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主导全球电池市场。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35%,出口量超400万辆(超越德国+日本总和),比亚迪在东南亚市占率超40%。
天问六号
天宫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第四批航天员选拔涵盖港澳载荷专家,巡天望远镜计划2024年发射成功。
C919累计订单超1200架,2023年完成首次商业飞行;长江CJ-1000A发动机进入试飞阶段。 2024年C919大飞机完成首次国际航线飞行,CR929宽体客机研发提速。
嫦娥六号计划2024年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三号火星采样任务进入工程阶段。
长征系列火箭年发射次数超50次,天问火星车实现全球首次火星大气成分原位分析。
在无人机领域,大疆占据全球70%消费级市场,翼龙、彩虹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出口30余国。
中国研发的DeepSeek模型以更低成本实现与美国顶尖模型匹敌的效果,其开源模式打破了传统闭源垄断,激发全球开发者参与。
科大讯飞星火、百度文心一言、华为盘古字节跳动豆包等参数突破千亿级。
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智能客服、内容生成等产业升级。
华为昇腾910B算力达对标英伟达A100,寒武纪思元590点亮国产AI服务器。
工业质检(京东方)、自动驾驶(小鹏城市NGP)、AI制药(英矽智能)等应用领跑全球。
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中国是美国的6倍,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位列全球十大专利申请者。
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实现高斯玻色取样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10^24倍,合肥本源量子已推出国内首个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
1. 半导体设备: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国产化率70%,但14nm以下关键设备(如薄膜沉积、量测)仍依赖进口。
2. 基础研究:2022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 2.55%,但基础研究占比仅6%(美国约15%)。
3. 全球化困境:美欧加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如芯片四方联盟、电池原材料俱乐部)。
来源:光头老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