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8日至11日,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中医学院“医路同行”志愿服务队奔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咸丰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传承中医文化,服务基层群众”,通过非遗研学、本草实践、红色铸魂、义诊服务,在基层沃土中挖掘中医药文
2025年7月8日至11日,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中医学院“医路同行”志愿服务队奔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咸丰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传承中医文化,服务基层群众”,通过非遗研学、本草实践、红色铸魂、义诊服务,在基层沃土中挖掘中医药文化根脉,让千年文脉在青春实践中赓续新生。
师生在田间辨识药材。
非遗零距离:指尖匠心传古法,苗医妙术显奇珍
作为本次“文脉赓续”实践的核心环节,从药碾转动的古法韵律到火焰跃动的民族智慧,非遗研学让师生们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药炮制:刀碾间的古法智慧
在利川市的极境本草·华中药库利川资源馆内,非遗传承师傅现场展示多项“中药炮制”绝技:执刀切片时,药材在刀刃下化为薄如蝉翼的饮片;踩动碾轮时,粗糙的药材逐渐被研磨成细腻药粉;在蜜丸制作中,师傅将药粉与炼蜜按比例混合,双手快速揉搓成团,再熟练搓条、均匀切段、精准搓圆,一颗颗圆润光滑的蜜丸很快被整齐排列在盘中。制作完成后,师生现场品尝,药香混合着蜜甜在口中弥漫,更真切地体会到传统中药剂型“便捷服用、温和起效”的独特优势。
苗医“赶酒火”:火焰中的民族瑰宝
在咸丰县中医医院,苗医“赶酒火”这一非遗技艺上演了令人惊叹的一幕:医生手掌蘸取燃火的药酒,快速在志愿者患部搓拍施治,火焰在皮肤表面跃动却毫无灼痛感。“刚开始看到火苗特别紧张,体验后才发现这技法太神奇了!”亲身体验的张涂贝同学直呼震撼。
随后师生们还与苗医传承人座谈交流,深入了解苗药配伍秘诀与外治疗法原理,少数民族医药的独特魅力让大家深深着迷。这场近距离接触,不仅让师生们感受到少数民族医药的鲜活生命力,更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传承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医药文脉赓续的重要一环。
田间悟本草:泥土里的文脉根基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文脉赓续的源头活水。团队走进恩施两大中药种植基地,在田间地头探寻“从本草到良药”的传承脉络。
黄连故里探道地
利川甘溪山漫山遍野的黄连长势喜人,作为当地道地药材的代表,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讲解员细致地讲解了黄连“育苗3年、移栽5年”的生长周期,以及“遮阴栽培、精准控湿”的管护技巧。“每一株黄连都要历经8年才能采收,少一步、少一年都不行。”师生们深刻体会到,“道地”二字不仅是品质的保证,更是古人“顺应天时、尊重地利”的生态智慧传承。
黄精田间品药性
咸丰县马倌屯村的土地里成片的黄精郁郁葱葱,当地农户手把手教师生辨别黄精的生长年限、采收时机,以及“蒸晒九次”的传统加工方法。“这株黄精要长满三年,根茎饱满才能入药。”农户的话,让“道地药材来之不易”的认知深入人心。更令人难忘的是,师生们效仿李时珍“亲尝百草”,摘下石菖蒲叶片含入口中——清苦中带着微辛的口感,让课本里“辛温行散”的抽象药性变得真实可感。这种“从田野到课堂”的实践,正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医药传承理念的生动践行。
义诊传文脉:服务中践“大医精诚”
义诊不仅是健康服务,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7月9日和10日上午,团队分别在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咸丰县中医医院开设中医义诊专场,将非遗技艺的传承理念融入服务,让群众感受中医药的温度与魅力。
专家团队坐诊时,不仅针对睡眠障碍、脾胃病等基层常见病提供“辨证施治+个性化方案”,还结合中药炮制知识,向群众科普不同饮片如何煎服、蜜丸与汤剂的适用场景等;跟诊学生们协助老师记录症状时,主动科普穴位养生、中药配伍等中医知识,让治未病、整体调理的理念走进群众生活。此次义诊累计服务近200人次,不仅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远、问医难”的问题,更以“服务+科普”的形式,让中医药文脉在基层落地生根。
红色铸初心:精神里的传承力量
文脉赓续,既要传技艺,更要传精神。团队以红色教育为纽带,将革命精神与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紧密相连。
团队走进咸丰县曲江镇湾田村的咸丰县清廉家风馆参观,学习优良家风,筑牢清廉防线。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进清廉家风馆,依次参观了“家范传世”“风范长存”“身边的最美家风”三个模块,深入学习了中华传统经典家风家训文化,领略了从古至今的优良家风故事,学习了近年来全县“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最美清廉家庭”的先进事迹,了解先进模范对于培育良好家风的经验做法。大家深刻认识到“大医精诚”的医德与“优良家风”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为传承中医药文脉筑牢思想根基。
团队还在咸丰县忠堡大捷纪念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在革命历史长廊,聆听红军以少胜多的战斗故事;在纪念碑前,全体师生默哀致敬,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今天的健康中国之路,是无数先烈用热血铺就的,我们更要把中医药事业传承好。”学生党员李璇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共同心声——红色精神为中医药传承注入了使命力量,让“文脉赓续”有了更坚定的方向。
实践悟成长:青春力量续文脉
“课本上的中医理论,在基层实践中体现和印证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是队员们共同的感悟。此次实践,团队以“非遗传承”为核心,将中药炮制的古法、苗医的智慧、道地药材的生态理念、红色精神的使命担当融为一体,不仅让师生们感受到中医药文脉的深厚底蕴,更让大家明确了新时代中医药人的责任——既要做非遗技艺的“继承者”,更要做文脉传播的“实践者”。
未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将继续以“文脉赓续”为导向,带着专业优势深耕基层,让中医药非遗在服务群众中焕发新生,让青春力量在传承中书写“小我融入大我”的时代篇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