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17年山西摄影组织的建立和代表作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2 18:21 1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的摄影事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挫折,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五十年代,我省的摄影工作者主要集中于省城各新闻单位,其他单位也有一些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他们在《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发表摄影作品,各报纸也开辟了摄影画刊。

——郭宗敏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的摄影事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挫折,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五十年代,我省的摄影工作者主要集中于省城各新闻单位,其他单位也有一些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他们在《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发表摄影作品,各报纸也开辟了摄影画刊。

在此期间,我省的摄影作品发在全省报刊上有15000张以上,全国性报刊上发表的有2000余张,在世界各国报刊上发表的有200余张,有些还被选为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作品。这些摄影作品,大都是紧密地配合和围绕着党的每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及时、生动地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了我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

六十年代初,全省形成一支由近百名专职和兼职摄影工作者的骨干摄影队伍。在此基础上,1960年4月17日成立了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筹委会,9名成员是:杜展潮、陈铿、王冰、王瑾、赵贵保、周树铭、刘峻亭、唐纪宇、顾棣。杜展潮为主任,陈铿、王冰为副主任,陈铿兼任秘书长。正是这些摄影的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他们聚集在一起,开始了山西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组织的创立。

筹备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9名成员的情况:

杜展潮时任新华社山西分社社长,抗日战争开始从南洋回国参加革命,任《新华日报》记者,参加了1946年在邯郸创办《人民日报》的工作。1963年调离山西,任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参赞,文革初期去世。

陈铿时任《山西日报》副总编辑,他1930——1938年在郑州、西安等地照相馆学习摄影、任摄影师。1939年赴延安抗大二分校学习。1940——1946年,先后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太行区,晋绥吕梁区党委等的演出团体、政治部历任演员、队长、代社长兼摄影工作。1947年调任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解放战争任晋中分社、《晋中报》记者。解放太原后从事新闻接管工作。后历任《山西日报》记者、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有大量新闻照片刊登于当地报纸,所拍《慰问最可爱的人》,作为学习资料发表于《摄影纲》上。1958年拍摄的《刘少奇同志在太原》,分别为《中国摄影》,《新闻摄影》选作封面,后又选入刘少奇生平影展,诞辰90周年纪念时,邮票公司选印制发《首日封》。1963年——1980年为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主席。1954年筹组山西图片社,成为全国最早图片社之一。1960年创建了《山西画报》,1972年重建山西省新闻图片社、筹建山西影展办公室。主持任职期间山西省历届影展,首倡筹组华北摄影联展,主编《山西摄影通讯》《山西摄影情况》等,被称作山西摄影“铺路人”。1964、1980年先后出任山西省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山西对外友协副会长。后任山西老年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山西分会名誉主席。

王冰时任山西电影制片厂编导室副主任。1939年参加革命,曾任《山东画报》社特约记者。1946年担任四野《后勤报》社长。1953年任《解放军画报》总编、中国摄影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58年调任山西电影制片厂编导室副主任。1963年调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副总编。1978年任中央教育电影制片厂负责人。1982年任北京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他的作品主要是在战争年代配合自己写的文字报道而拍摄的新闻图片,多数发表在当时的《自卫报》、《东北画报》、《东北日报》,许多照片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解放后在《解放军画报》上发表过一些摄影专题,从1958年到1984年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参加过八百多部电影、电视片的选题、审查和定稿工作,对电影和电视摄影的艺术创作,做过很多贡献。

王瑾时任山西日报记者,60年代调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赵贵保时任山西日报美术摄影部副主任。1938年参加八路军,在总政太行山剧团工作。1941年起先后在一二九师政治部木刻队、摄影工作室、战场画报社任摄影员、干事、组长。1948年在前线采访中负伤,为二等残废。1949年调《山西日报》社工作,先后任记者、美术摄影部组长、副主任。1958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1970年下放农村,1973年调临汾地区展览馆任副主任。他的主要作品有:《看光荣榜》,1944年收入《太行山群英会纪念册》;《押俘出城》、《轻轻地挖,让敌人不知不觉上西天》,曾在《人民画报》发表;《公社酱菜园》,参加全国影展;《向老农学习》(与李维溥合作),参加第四届全国影展,1961年参加匈牙利第四届国际影展,1963年收入《全国摄影艺术作品选》;《三槽出钢》、《田华演出之前》、《歌声响彻工地》、《炼钢工人》、《巨型变压器》、《水库工地指挥所》、《小诗人吕金枝》等入选1961年山西省影展。

周树铭时任新华社山西分社任摄影记者。1941年在北京市崇文门荣华照像馆当学徒。1949年进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分配到冀鲁豫边区党委宣传部任摄影干事。1953年调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从事摄影工作。1954年调新华通讯社任摄影记者,后调新华社山西分社任摄影记者,摄影组长。1959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1980年被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在苏联专家的教导下》,参加1957年第一届全国影展:《大寨人革命志气高》,参加1965年第八届全国影展,获优秀作品奖;《多台风钻掘进》,曾参加1965年全国影展;《为了社员的健康》,曾参加1973年全国影展。论文《记者要深入到实际斗争中去》,收入1960年新华社摄影部编的《新闻摄影工作经验汇编》。

刘峻亭时任《太原日报》社任摄影组副组长。1950年在全国铁路总工会任摄影员。1956年在《人民铁道报》任摄影记者。1958年在《太原日报》社任摄影组副组长。1963年至1982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太原市摄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80年为山西省新闻图片社办公室负责人。他的作品《看银燕表演》,曾在1963年荷兰世界新闻影展中获国际荣誉奖状。

唐纪宇时任山西日报记者,1949年2月参加工作,任应县人民政府教员、干事、山西雁北专署办公室干事。1956年至1966年山西日报记者、记者站站长。1966年7月北京日报毛著组组长、农村部主任。1977年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1987年山西日报社总编辑兼社长。1990年至1993年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顾棣时任《山西文化》、《山西戏剧》杂志摄影记者、编辑。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调《晋察冀画报》社,先后任暗室操作员、摄影干事、资料组组长。1950年任《解放军画报》社资料组长和编辑组长。1958年转业到山西,先后任《山西文化》、《山西戏剧》的摄影记者、编辑。1962年调省文化局任摄影组长。1970年下放农村劳动。1974年调山西人民出版社任摄影记者。1980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后任山西画报总编辑。他长期从事摄影工作,在《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及省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照与艺术作品5600余幅,160幅作品入选山西省、华北地区、全国(5幅)影展,12幅作品出国展览。其代表作品有:《刘三姐》(剧照),1961年参加全国影展;《文化到田间》,参加1965年全国影展;《雪映双塔》,1964年到香港、缅甸展出;《治理黄河》,参加1977年全国影展;《睡莲》,参加1978年全国影展;《北魏石雕》、《悬空寺》、《应县木塔》,1983年赴尼日利亚、多哥等非洲七国展出。出版《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红色摄影史录》等多步摄影书籍。2012年在第9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筹委会在省委、中国摄影学会和省文联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组织创作和观摩活动,举办作品展览,开展人员培训工作,进行理论研究,为繁荣我省的摄影艺术事业,正式成立摄影分会打下了基础。1960年10月,《山西画报》创刊,为双月刊,是以摄影作品和美术作品为主的大型彩色画刊。

1961年1月,筹委会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山西省第一届摄影艺术展览,山西省副省长郑林,山西省文联主席李束为、副主席马烽和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展览从222位参展作者的1500多幅作品中评选出150位作者的309幅作品,作品反映了山西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中取得伟大成就,不少作品反映了我省人民艰苦奋斗的豪迈气概,也有许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当天下午就有1000多名观众参观。

1962年,筹委会举办了第二届山西省摄影艺术展览。同时,筹委会接待了全国的摄影艺术展览来我省展出,组织了省内外的摄影工作经验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国际摄影展或中央报刊使用。筹委会建立3年多来,我省入选第四、五、六届全国影展的作品每届7幅。入选第四届全国影展的《向老农学习》(赵贵保、李维溥摄)被中国摄影学会推选参加了国际摄影艺术展览;70多幅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许多媒体转载。

1963年11月17日,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在山西省第三次文代会期间正式成立,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共有51人。大会通过了章程和决议,选出了26名理事。选举毛松友、刘峻亭、吴坚、吴宗校、陈铿、周树铭、赵仰山、赵贵保、高庭棠、钟信、董荣贵、葛新德、顾棣为常务理事,陈铿为主席,毛松友、赵贵保为副主席,赵贵保兼秘书长,吴坚、刘峻亭、周树铭为副秘书长。文代会期间,代表们听取了山西省省长卫恒、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王大任、山西省副省长王中青、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李琦、山西省文联主席李束为作的报告。摄影代表王文西、钟伯达等19人在大会上发言。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同志接见了出席大会的代表。期间,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还举办了全省摄影艺术展览。


1963年11月,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第一届领导机构人员(部分已在筹委会成员介绍):

首届摄影分会当选副主席毛松友,时任太原市新闻图片社主任。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的革命活动积极分子之一,1932年毛松友担任《上海晨报》记者,曾为宋庆龄、鲁迅、蔡元培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肖伯纳拍下了珍贵的照片。抗日战争期间拍摄了《被日寇炸毁的民房》、《战时的重庆》等控诉日寇残暴罪行的照片,留下真实的历史资料,其中一部分照片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展出,激起了世界反法西斯军民的愤慨。1965年调北京国家二轻工业部工作。

当选副秘书长的吴坚,1938年到延安参加抗大。1943年开始,先后到晋冀鲁豫太行区、晋绥八分区、吕梁区党委等剧团任演员。1947年任中共隰县县委宣传干事。1948年调任《晋中报》社编辑。太原解放后,任《山西日报》记者,在报刊上发表过大量新闻照片。在“镇反”中,她拍摄的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召开公审杀害刘胡兰凶手张全宝大会的专题组照,曾在国内许多报刊上发表。1963年拍摄的《时刻准备着》参加了全国首届“女摄影工作者作品展览”。《女司机》、《会见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试修》、《和戎冠秀在一起》等作品,分别参加1961年、1963年山西省影展。1963年,她被调到山西省图片社担任领导工作,在同年召开的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副秘书长,负责主持分会工作。在这一时期,她拍摄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如《羊群满山坡》、《干部带头劳动》、《周总理在山西》等入选了1965年山西省影展。1972年担任山西省新闻图片社负责人,1978年担任中国摄影学会山西省分会秘书长。

常务理事的吴宗校,时任山西日报编辑。1947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51年分配到华东人民出版社、《华东画报》社任编辑。1952年调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53年调任北京《人民画报》社任编辑。1961年,调《山西日报》社美术摄影部任编辑。1970年下放农村。1974年调山西省新闻图片社工作。1980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他的代表作品有:《人勤猪肥》,收入1974年《山西》大画册;《上团课》,1978年参加华北四省、市、自治区影展;《悬空古寺》,1978年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南斯拉夫合编的《中国》画册。此外,他还著有《浅论摄影构图》、《摄影艺术与民族化探讨》等文章。

常务理事赵仰山时任山西日报记者,1928年在哈尔滨照学暗房技术、修像技术,1935年起先后在山西太谷、清徐和四川成都从事摄影。1951年在山西省中苏友协工作从事摄影工作。1954年主持创办山西省图片社。1956年调《山西日报》社任图片编辑兼摄影记者。1960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1963年任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负责摄影、展览和资料工作,同时兼管山西省图片社的工作。1973年调太原市文化馆从事摄影工作。赵仰山解放前拍摄过许多反映祖国风光、旧中国的城市及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照片,如《哈尔滨市大水灾》、《日寇逮捕市民》、《露宿野外难民》等,都是珍贵的历史纪录,解放后,他的主要作品有:《欢送下放干部》,参加第二届全国影展,收入1958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走亲戚》,在《中国摄影》1959年第五期上发表,《改革播种耧》(与赵德苏合作),参加第四届全国影展。在山西省各种刊物上发表摄影作品400余幅。许多作品参加各届省级以上影展。他先后在《山西日报通讯》、《山西摄影》等刊物上,发表介绍摄影技术、暗室技术的文章约五万余字,1984年编著的《摄影知识手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常务理事高庭棠是太原市照相馆的经理,是照相馆行业的代表人物。

常务理事钟信,时任太原市文物管理所副主任。他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图片编辑,1952年任新华社总社新闻摄影记者训练班副主任、摄影研究室成员。1958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1961年任太原市新闻图片社主任。后任太原市文物管理所副主任、太原市摄影工作者学会主席。他的两幅关于炼钢的摄影作品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影展;1960年主编了《新闻摄影工作经验汇编》上、下两册,由新华社摄影部印行。

常务理事董荣贵时任新华社山西分社摄影记者。1956年在开始学习摄影,1958年调洪洞县委新闻通讯干事,1960年调新华社山西分社任摄影记者。1963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1980年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其代表作品有:《农民科学家曲耀离》,入选全国第四届影展;《干部带头参加劳动》、《支农服务队》,1974年入选全国影展;《乐人树下》,入选1975年全国影展。《昔阳粮食丰收》,1977年入选全国摄影展览;《唐代铁牛》入选1994年全国影展。画册《晋祠》(合作),198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常务理事葛新德时任山西日报摄影记者。1949年参军,1951年任西南军区政治部《西南画报》社见习摄影记者,1952年任川南军区政治部摄影干事,1953年始先后任空军政治部《空军生活》杂志、《空军报》摄影记者。1957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1961年转业任《山西日报》社摄影记者。1974年调到山西新闻图片社任摄影记者。1979年调《陕西日报》社任摄影记者。1984年任陕西省新闻图片社主编,后任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执行会长。他的第一幅作品《严惩贪污犯》,获西南军区摄影作品评选二等奖。主要作品:《特技跳伞——自由坠落》,入选首届全国影展:《人民军队的副业生产》,入选第三届全国影展;《农民学习毛泽东选集》,入选第五届全国影展;《支委会规划生产》,入选第六届全国影展;《幸福的大寨儿童》,入选第八届全国影展;《光荣的老贫农》、《太行深处一新村》、《向荒山要粮》,入选第九届全国影展;《抢救与得救》,获《中国摄影》1981年“当代人”摄影比赛三等奖。另外,《摄影美的探索》文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的成立,推动着山西摄影事业的发展。1965年4月5日,省林业厅和省摄影学会联合举办“大寨之路”摄影展览,4月30日至5月20日,影展在北京汇报展出。1965年5月16日,省商业厅和省摄影学会联合举办“山西省第一届人像摄影艺术展览”,展出作品187幅。同年,周树铭的《大寨人革命志气高》获第8届全国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分会还创办了《山西摄影通讯),作为供会员交流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内部刊物,16开,页码不固定,至1966年停刊止,共出20余期。

新中国成立17年来,山西摄影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根据地、解放军摄影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社会生活,报道和反映了山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为历史的进展留下了可贵的形象记录,也创作了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解放太原活捉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孙楚和伪第十兵团司令王靖国》(袁苓摄)、《战场抢救》(袁苓、肖弛摄),作品抓住了历史的典型瞬间;陈铿的《志愿军凯旋回国》、《祖国,我们胜利归来了》(王祥云摄)显示了志愿军归国时动人的场面;入选第一届全国摄影展览梁毅的《李顺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郭兰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展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兴奋之情;《母亲的控诉——杀害刘胡兰的凶手被镇压》(吴坚摄),是刘胡兰母亲面对凶手,义愤填膺的写照;作品《刘少奇同志在太原重型机器厂视察》(陈铿摄)、《彭真同志冒雨视察太原矿山机器厂》(陈铿摄)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入选国际摄影展的张瑞华的《留种》,赵贵保、李维溥的《向老农学习》,刘峻亭的《看祖国银燕表演》,王文西的《矿井之晨》,在国际上为我国、我省赢得了荣誉。此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感谢工人的支援》(赵仰山、葛新德摄)、葛新德的《支委会上论生产》、董荣贵的《曲耀离学科学》、李维溥的《化肥运往农村)等作品反映了建国以来我省工农业生产的可喜场面。赵仰山的《欢送下放干部》、《走亲戚》、吴坚的《时时刻刻准备着》、顾棣的《文艺工作者上山下乡》、阮均的《山西竹林》、花皑的《老饲养员》、《热情的乘警》,也都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解放初期至文革前的山西摄影,在特殊历史语境下,摄影艺术犹如一枚多棱镜,既折射出时代的政治光谱,也透射出艺术突破的微光。

当时任19兵团政治部摄影股长的袁苓和摄影干事肖弛举起相机记录太原解放的战斗场面时,这种视觉实践已被赋予了超越艺术本体的政治使命,构建起"以镜头为武器" 的革命叙事范式。《战场抢救》的画面既抓拍到战役的激烈,又记录了战士冒着硝烟烈火抢救受难群众这动人的一幕,使照片升华为军民血肉关系的视觉诗篇。政治题材的需要,使摄影师们将镜头聚焦于政权建设与社会改造,广场的庆典、工厂车间的劳动场景、农田里的互助合作成为反复出现的视觉符号。山西的这些摄影代表作中,尝试用镜头记录劳动者的真实状态,既展现出强烈的时代质感,又为山西摄影史留下了珍贵的影象。如梁毅的《互助合作》,王文西的《丰收》,葛新德的《丰收图》,王文西的《矿井之晨》等,这些作品以纪实手法记录了工农业劳动场面,虽然有艺术感染力,但仍透露出宣传美学的程式化痕迹。尤其是这种创作模式在当时具有历史必然性,却也使得摄影艺术长期被禁锢在宣传工具的框架内。

然而,那些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往往能在政治框架中找到美学的突破口,吴坚拍摄的《母亲的控诉》那义愤填膺的瞬间;梁毅的《郭兰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展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兴奋之情;葛新德的《支委会上论生产》巧妙利用镁光灯,尽管摆拍痕迹严重,但具有瞬间感染的定格;赵仰山的《走亲戚》对人物神态的精准把握,真实再现农村走亲戚的欢乐场景;赵贵保、李维溥的《向老农学习》中抽烟的老农,通过人物的神态瞬间与构图的空间张力,展现出对人物刻画的艺术观。这些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图解,既展现出强烈的时代质感,又为山西摄影史留下了珍贵的人物形象资料,成为山西摄影史上的代表之作。这段历史表明,摄影在政治叙事与艺术表达的博弈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在那些褪色的胶片里,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能感受到艺术突破时代局限的永恒力量。

解放太原活捉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孙楚和伪第十兵团司令王靖国(1949.4) 袁苓 摄

袁苓1939年参加革命,1942年入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四期摄影训练队学习,先后在冀中军区,华北野战军,六十三军政治部,十九兵团政治部任摄影干事、摄影组长、摄影股长。全国解放后,在新闻摄影局、新华社摄影部历任摄影记者、中央新闻组组长、辽宁分社摄影组长、国内编辑室主任、《瞭望》杂志社摄影美术编辑室主任。这幅在山西省首届摄影艺术展览中作品,两名垂头丧气、狼狈不堪的战犯和同伙,被荷枪实弹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押出伪太原绥靖公署,宣告阎锡山在山西长达数十年统治的终结。是一幅主题鲜明突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多种新闻要素集中体现出来的佳作。


战场抢救 (1949.4) 袁苓、肖弛 摄

这是一幅感人至深,影响久远,历史上曾起过重大宣传作用,至今仍在焕发着光彩的解放区最优秀的摄影作品之一。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太原城的防线,敌守军放火焚烧市中心最繁华的柳巷一条街,企图阻止攻城部队前进。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一面与顽抗之敌激战,一面冒着硝烟烈火抢救受难群众。随突击队与敌展开巷战的19兵团政治部摄影股长的袁苓和摄影干事肖弛,拍下了一位英雄战士在柳巷熊熊烈火中抢救一个怀抱着婴儿的妇女动人的一幕,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摄影作品的《战场抢救》。作品于1949年在《华北解放军画刊》发表后,在部队引起很大反响。时过30年,这幅作品在《解放军画报》上重新刊登后,引出一个被抢救母子寻找救命恩人的动人故事,可惜这位“猛虎连”的英雄已光荣牺牲于朝鲜战场。但故事并未就此了结。1980年8月,《解放军画报》在“战争年代”专栏编了一个画页,重登这张历史照片,同时刊登了《今日柳巷一条街》、《闫妈妈依然健在》、《闫竹青母子到“猛虎连”探望亲人》等照片,还发了《战场抢救》的作者之一肖弛的文章《怀念你,英雄的战士》。母子两人和抢救他们生命的“猛虎连”官兵保持着密切联系。


汾河雄风入画来(1951)山西省新闻金奖 陈铿 摄


母亲的控诉——杀害刘胡兰的凶手被镇压(1951) 作品曾在国内外许多报刊上发表,2000年被授予“世纪佳作奖”。 吴坚 摄


最可爱的人来山西(1951) 《摄影》杂志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陈铿 摄


祖国,我们胜利归来了(1953) 王祥云 摄

王祥云,山西日报记者,曾任山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日报摄影部主任.1973年拍摄的周总理和大寨人在一起的照片,曾作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纪念邮票图案。


互助合作(1952) 梁毅 摄

梁毅1949年任《山西日报》社编辑、摄影记者。1972年调任中共霍县县委宣传部干事。1980年调山西省新闻图片社任负责人。1960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1963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任理事。1982年加入山西新闻摄影学会任副理事长,兼《摄影报》副社长。其作品大部分发表在《山西日报》、《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报刊。其主要作品有;《王永录钳工组》,收入《新闻摄影》一书;《李顺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组照入选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郭兰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4) 入选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组照之一 梁毅 摄


丰收(1957) 入选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王文西 摄

王文西1946年在上海、杭州担任数家报纸的特约摄影记者,1948年于任上海《大公报》摄影记者。1959年调任新华社摄影部图片编辑兼摄影记者。1961年调任新华社山西分社摄影记者。1972年调任山西电视台摄影记者,主要拍摄新闻片和新闻纪录片。其代表作品有:《洗晒蚕具》,入选1955年由中国美协、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联办的“艺术摄影展览”;《丰收》,入选1957年全国影展;《矿井之晨》,入选1962年全国影展,参加1963年荷兰世界新闻影展获荣誉奖。


欢送下放干部(1959年) 入选第二届全国影展,收入《中国摄影艺术选集》 赵仰山 摄


刘少奇同志在太原重型机器厂视察(1958) 被《中国摄影》,《新闻摄影》选作封面,后又选入刘少奇生平影展,诞辰90周年纪念时,邮票公司选印制发《首日封》。 陈铿 摄


1965年,周恩来视察山西期间,摄影家夫妇吴坚(右1)、陈铿(后右)随同采访。


山西竹林(1959) 阮均 摄

阮均1945年开始自学摄影,1949年在太原市人民文化馆工作任宣传股摄影宣传干事。1952年调任《太原日报》社摄影记者。1953年调任《山西日报》社摄影记者。1961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1973年调任山西省农展馆摄影组副组长。1978年调回《山西日报》社任摄影记者。他的代表作品有:《女货郎在炼钢炉前》,参加1960年全国影展;《下地》,参加1962年全国影展;《农业科学家吴吉昌》,参加1963年山西省影展;《周明山和他的新伙伴》、《干部住到贫农家》,参加1965年全国影展。


向老农学习(1960) 赵贵保、李维溥摄(李维溥时任山西日报摄影记者,后调雁北北报社摄影记者) 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影展,1961年参加匈牙利第四届国际影展,1963年收入《全国摄影艺术作品选》。


曲耀离学科学(1962) 入选全国第四届影展 董荣贵 摄


支委会上论生产(1962) 入选第六届全国影展 葛新德 摄


矿井之晨(1962) 入选1962年全国摄影展览。1963年获荷兰世界新闻影展荣誉奖。 王文西 摄


巨龙飞舞(1959) 顾棣 摄


看祖国银燕表演(1963) 1963年荷兰世界新闻影展中获国际荣誉奖。 刘峻亭 摄


走亲戚(1959) 《中国摄影》1959年第五期发表。 赵仰山 摄


丰收图(1965) 葛新德 摄

大寨人革命志气高(1965) 1965年第八届全国影展优秀作品奖 周树铭 摄


演出之后 顾棣 摄


亲人(1965) 钟达 摄

钟达曾用名钟伯达,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任文化干事、随军摄影记者等。1957年从事专业摄影工作后,曾在《志愿军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朝鲜劳动新闻》上发表作品。1958年随部队回国到太原,1959年随军赴青藏高原,抢拍了不少平叛战斗的照片,在军内外各种报刊共发表照片三百六十八张,荣立三等功。1963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山西省分会任理事。1966年转业到山西省轻工业厅。1972年调山西影展办公室任负责人,1973年调《山西日报》摄影组任摄影记者。作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获山西省影展三等奖。《生动的一课》参加全国第八届影展。


老饲养员(1962)入选1962年全国影展 花皑 摄

热情的乘警(1963)

1963年全国影展入选作品 花皑 摄

花皑1946年在南京照相馆学摄影。1951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任摄影组组长。1956年任山西省洪洞县委报道组通讯干事。1959年任新华社山西分社摄影记者。1962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1964年后任新华社山东分社、湖北分社摄影记者。他的代表作品有:《老饲养员》,入选1962年全国影展;《小旅行者》,入选1963年象牙海岸世界影展,获荣誉证书;《热情的乘警》,入选1963年全国影展;《在火车上》,在海牙市举行的世界摄影展览中获得荣誉证书;《铁人式的钻井队》,入选1976年全国影展。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