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四维融合 以节气文化传承中华文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6:11 2

摘要: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铁道部创办,迄今已有74年办学历史的铁路类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詹天佑“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天佑文化”融入办学治理和教书育人全

一、建设背景:在文化建设中锚定文化传播新坐标​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铁道部创办,迄今已有74年办学历史的铁路类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詹天佑“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天佑文化”融入办学治理和教书育人全过程。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更是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2025年,针对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知碎片化、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学校积极推进新媒体数字化建设,力求通过新媒体数字化手段,重点打造中国24节气系列内容,推进节气文化建设,通过“传统方式+AI赋能”,让节气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核心举措:以数字创新构建传统文化传播新范式​

(一)24 节气系列:用数字语言解码传统智慧​

2025年伊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宣传统战部启动“高铁载节气,数字传文脉”项目,系统推出24节气系列视频与推文。该项目并非简单的知识科普,而是通过“节气溯源+高铁元素+校园生活+言以咏志”的四维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节气溯源”,通过视频或动画还原农耕文明中的时间智慧,如“春分”推文中解析“春分昼夜平分”的天文原理与古人“竖蛋”习俗的科学依据,“惊蛰”视频解说了根据天文学定义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标志着仲春时节开始。

“高铁元素”,以纵横交错的高铁线路为独特线索,将不同地域的节气特色巧妙串联。如“大暑”视频中,列车穿行于武广铁路的山区与丘陵之中;“清明”视频中高铁在烟雨朦胧的江南地区穿行。这些画面通过高铁的视角,让不同地域的节气记忆在轨道上交织碰撞。

“校园生活”,展示校园环境以及师生在节气当天的实践活动,让传统节气与校园生活产生情感联结。如“芒种”视频展示了学校“天佑”校园文化环境,“谷雨”展现了学校天佑湖内野鸭嬉戏的景象,端午视频展示了学校师生欢度节日包粽子、载歌载舞的情景。

“言以咏志”,标题或结尾用正能量的语言文字,鼓励高铁学子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如“小满”标题用《今日小满,以轨为脉 载梦前行》,“立夏”用《向“夏”扎根,向上生长》,“大暑”用“这熔炉般的大暑,锻铸轨道笔直的意志,更点亮高铁学子,不熄的信仰”等正能量寓意的句子,传达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

(二)AI夏至视频:技术赋能下的文化表达革新​

作为24节气系列的年度亮点,学校利用AI技术制作的《当AI遇上夏至・解锁不一样的节气意境》视频,成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探索。该视频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数字化的创新实践。​

技术应用层面,采用多模态AI生成技术:AI算法对太阳运行轨迹进行精准模拟,当视频开篇呈现“太阳行至北回归线,抵达一年中最高的顶点,夏至便带来了北半球,最漫长的白昼,最炽热的阳光”这一内容时,通过光影渲染技术,让太阳的位置和光芒效果极具真实感。对于校园场景的呈现,AI对实训基地的钢轨、图书馆、绿茵场、天佑湖等进行三维建模,结合光线追踪技术,使得校园夏至场景明暗变化自然且富有层次。同时,运用AI语音合成技术,将文案以亲切自然的语调呈现。

叙事设计层面,以校园“夏至”景象为核心线索,串联起多个场景。以“光影”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三个时空:开篇展现夏至日的日出场景(AI复原),接着切换到当代高铁列车穿越北回归线时的实时光影变化,最终依次呈现实训基地的钢轨、图书馆、绿茵场等画面,展现“在校园的脉搏里夏至感受着独特的节奏”落脚于钢轨实训基地。三个场景的转场通过AI算法实现光影流动的无缝衔接,隐喻“传统智慧照亮现代科技,现代科技反哺文化传承”。整个视频通过AI算法实现场景的无缝衔接,让校园夏至的独特节奏和氛围贯穿始终,体现出“传统节气与校园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

(三)传播矩阵:打造一个主体、两级平台、三支队伍、四套机制”的新媒体AI宣传格局

一个主体:学校党委统筹规划大宣传主体,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宣传资源,形成宣传合力。​

两级平台:搭建学校和二级机构“两级平台”。学校层面建设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二级机构如各二级学院、处室也建立了各自的新媒体账号,实现校、院紧密联动,拓宽各类信息(包括AI资源)传播渠道。​

三支队伍:注重教师信息员队伍、大学生记者团和二级学校宣传队伍“三支队伍” 建设。通过开展AI培训,以及定期布置AI工作任务,不断提升三支队伍的AI水平。​

四套机制:建立审核管理、信息安全、考核管理和奖评激励“四套机制”。严格的审核管理机制确保发布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信息安全机制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考核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定期进行考核;奖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加大AI宣传工作考核权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设成效:从文化传播到文明互鉴的价值升华​

(一)传统文化传播效能显著提升​

24节气系列推出后,形成了现象级传播效应:全年累计发布推文12条、视频11个,总阅读量突破50万次,其中“夏至”AI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3万次。更重要的是,传播效果呈现出“跨年龄、跨地域、跨文化”的特征: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受众中既有高校师生,也有铁路职工、中小学生及海外中文学习者;地域覆盖除国内多个省市区外,还包括泰国、几内亚等多个合作国家的学校的师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二)文明互鉴的桥梁作用初步显现​

借助高铁行业优势与数字传播特性,项目实现了文化“走出去”。在几内亚科纳克里大学“中几铁路学院”,我校援外教师通过节气视频,让当地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农耕文明,理解中国文化,进而自发对比非洲传统历法,形成跨文化讨论。​

(三)校园文化建设焕发新活力​

项目的推进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校园内,节气相关的文化活动成为师生们参与度极高的项目,从清明的踏青活动到端午的包粽子比赛,师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师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四)师生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同步提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支队伍”的师生们积极参与到24节气系列内容的创作与传播中,信息素养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员队伍、大学生记者团等通过AI培训和实践操作,掌握了AI技术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许多学生表示,通过参与项目,不仅学会了运用数字技术,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四、未来展望:迈向文化数字化的深水区​

学校计划将“24节气”项目升级为“数字文化生态圈”。一是持续开发“节气”文化,展现中华“24节气”优秀文化;二是用AI修复铁路老照片中的节气场景,努力构建“百年铁路与节气变迁”数字档案;三是组建“高铁文化传播官”志愿者团队,培训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记录沿线文化,让高铁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使者”。​

通过新媒体数字化建设,湖南高铁职院正探索一条职业院校参与文化建设的特色路径——以AI技术为笔,以文化为墨,让传统文化既扎根本土,又面向世界,为以文化人注入鲜活的节气文化力量。​(作者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湘江深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