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舆论的江湖中,明星与公众人物的口碑走向常常充满戏剧性与意外性。曾经凭借《战狼》系列等作品成为 “国民硬汉” 代表的吴京,近来却陷入舆论漩涡,遭到不少网友的批评;而曾因 “年轻人不讲武德”“我大意了,没有闪” 等金句沦为网络笑柄的马保国,风评却悄然逆转,收获了
在舆论的江湖中,明星与公众人物的口碑走向常常充满戏剧性与意外性。曾经凭借《战狼》系列等作品成为 “国民硬汉” 代表的吴京,近来却陷入舆论漩涡,遭到不少网友的批评;而曾因 “年轻人不讲武德”“我大意了,没有闪” 等金句沦为网络笑柄的马保国,风评却悄然逆转,收获了诸多赞誉。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大众心理、舆论环境变迁以及人物自身形象塑造等多方面因素。
吴京的口碑转折,首先源于公众期待与现实形象的落差。在银幕之上,吴京塑造了一系列充满家国情怀、热血阳刚的英雄角色,如《战狼》中的冷锋,一句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点燃了无数观众的爱国热情,让他成为爱国精神、硬汉形象的代言人,彼时公众对他的期待值被拉满,将他视作正能量偶像的典范。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其在公开场合的一些言论被放大解读,与他所营造的专业硬汉形象产生了微妙的冲突。其中在抖音平台广泛传播的 “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 言论,成为引发争议的导火索。有更多的网友则开始质疑,认为吴京是拿着“爱国”的旗号,在进行过度的自我膨胀,明明只是个演员,却搞的和真当过兵一样,自认为成是英雄。这种专业形象的割裂感,直接冲击了他苦心经营的 “硬汉人设”,不少人认为他是在为了维持人设而刻意 “装酷”,反而暴露了对专业领域的生疏。
时代审美与观众诉求的变化,也是吴京遭受批评的重要因素。早年,国内影视市场 “硬核男性角色” 稀缺,观众渴望看到阳刚、有担当的形象来打破偶像剧的悬浮感,吴京的出现恰逢其时,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但如今,观众审美日趋多元,更加青睐有血有肉、带有真实缺点的角色,过于完美、套路化的英雄形象易被视为 “刻板”“说教”。吴京若依旧执着于过往成功的 “硬汉套路”,便难以契合当下观众的口味。
并且,当下年轻观众群体反感高高在上的说教,吴京过往采访中频繁提及的家国情怀、行业责任等内容,在新语境下被解读为 “卖人设”,他们追求与公众人物的平等对话,抗拒任何形式的 “道德绑架”,即便对方曾是备受尊崇的 “国民英雄”。
起初,马保国因比武失败,一句 “年轻人不讲武德” 和狼狈模样成为网络笑料,被广泛制作成鬼畜视频,沦为大众娱乐的素材,被贴上 “江湖骗子” 等负面标签。但随着大众对其了解的深入,诸多正面因素浮现。马保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高考生,在极低录取率下考入名牌大学,展现出学业上的努力与天赋;为支持儿子留学,他前往英国,克服语言、文化差异等困难,创建英国混元太极拳协会并使其在欧洲有一定影响力,这段奋斗历程彰显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为家庭奉献的担当,让大众看到其光环背后真实且励志的一面 。
面对网络暴力与铺天盖地的嘲笑,马保国展现出豁达包容的态度,他没有对恶搞行为怒发冲冠,反而泰然处之,甚至参与到娱乐化互动中,这种接地气的做法与大众印象中名人的高傲形象形成反差,赢得了大众的尊重,让人感受到他的真实自在。
此外,马保国在公益领域积极作为,多次向贫困地区捐赠物资、为灾区捐款,其善良本质与社会责任感被大众看到,与此前闹剧形象形成对比,促使大众重新审视他。他在火车上见义勇为,面对乘客冲突,巧用自身知识化解危机,这一事迹展现出正义与勇气,进一步扭转了大众对他的印象,使其从单纯的笑柄转变为被认可、尊重的对象。
网络舆论环境的变迁在两人风评变化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下舆论进入碎片化传播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易断章取义,吴京早年酒驾、综艺中的一个片段、一张照片都能被无限放大,成为网友批判的 “把柄”,“反权威”“反主流” 情绪在年轻群体蔓延,作为曾经的 “正能量代表”,吴京自然成为部分人解构吐槽的目标。
而马保国的走红本就源于网络娱乐化浪潮,网络的传播特性使他的负面形象迅速扩散,但也让大众后续发现他闪光点的速度加快,加之他适应网络文化,以自嘲、幽默形象重新定位自己,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调侃自己的 “接化发” 等,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从而收获大量年轻人喜爱。
吴京被批、马保国获赞,是人物自身形象塑造、时代审美与观众诉求变化、网络舆论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公众人物形象管理的复杂性,也体现出网络舆论场的多变与不可预测,更暗示着大众价值观与审美取向的动态发展。
来源:辅导员杨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