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合组织发展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处处呈现的天津元素多元展示着津派文化的悠久意蕴、创新发展,借助着一个个充满巧思的互动体验区,传统非遗技艺和现代科技力量在各国媒体面前“津”彩绽放。
上合组织发展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处处呈现的天津元素多元展示着津派文化的悠久意蕴、创新发展,借助着一个个充满巧思的互动体验区,传统非遗技艺和现代科技力量在各国媒体面前“津”彩绽放。
传统文化也能“DIY”
只需一分钟,嘉宾们就能印出一个完美的“福”字,再为一幅杨柳青年画“画龙点睛”,“真美”的赞美声不绝于耳。本次天津杨柳青年画互动体验区带来了“印”与“绘”两道核心技艺体验。杨柳青画社第四代彩绘传承人王艳告诉记者,在印制环节,为了让嘉宾有更好体验感,画社采用了装裱好的轴,大家可以直接将福字卷轴带走悬挂,无需二次装饰。而选择印制福字,也是想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
而对于“绘”这一复杂环节,为让大家有成就感并了解传统文化,采用了灯芯草点绘工艺开发出互动体验,“这样操作简单,大家的成就感也很强。”王艳表示。此外,点绘的6幅传统画面也清新雅致,同时凸显天津地域文化特色。来自阿塞拜疆的记者Shamstan Mammadov经过DIY,喜获福字和传统年画,他说:“这感觉太好了,感觉我也成了一名艺术家!”
新闻中心的“媒体中心邮局”,以其丰富的展品和互动项目吸引了很多中外记者反复打卡,据天津邮政现场负责人魏鑫介绍,此次天津邮政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属性,结合天津东道主城市的地域特色,精心设计遴选了45款彰显天津文化和邮政文化的明信片和邮票。同时,设置了邮品互动体验区,现场展出了中国首套邮票—“大龙邮票”珍品,“‘大龙邮票’首发于天津,主图为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分为绿色、红色和橘黄色,分别为面值‘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
“嘉宾们还能体验大龙邮票拓印制作过程,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邮政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天津的文化底蕴。”魏鑫说。值得一提的是,天津邮政在现场设置了一个邮筒,各国记者可以现场投递明信片,将天津的风光和祝福传递到世界各地。
在非遗互动体验区,传统木工榫卯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吉尼斯世界纪录全世界最大鲁班锁纪录保持者辛全生带着他的吉尼斯作品亮相,让中外记者了解、体验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木质可腐,结构不散。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正在尝试以更多形态融合到现代生活中。”
卡玛通讯社记者Mahdi执着地探索如何拼接六条鲁班锁,“自己又尝试了好几遍,还是不能完全复原。我要把这个鲁班锁带回国,让更多人一起了解中国木工的神奇!”
在曾氏津派盘扣体验现场,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传承人邢书现场展示盘扣制作工艺,一根绳子在她的手中,经穿、绕、编、结等工序,化作灵动精巧的装饰,让人领略到传统服饰美学的独特魅力。记者在邢书的指导下尝试制作蜻蜓盘扣,一根绿色的丝带在手指间按步骤缠绕,“蜻蜓”的半对翅膀就成型了,“接下来就重复刚才的步骤,注意绳子的平整,要不然打出的结就会拧巴。”邢书介绍,“蜻蜓”盘扣完成后还要进行最后的调整,确保两边“翅膀”对称,经过邢书的“整型”,一只栩栩如生的“蜻蜓”盘扣就做好了。
“盘扣不只是扣子,更是会说话的文化符号,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创新。”曾氏华服第四代传承人邢晋介绍道。
在郑氏漆器制作技艺展区,每天有上百人体验漂流漆制扇的技艺。一把白色团扇,经过环保漂流漆的渲染,瞬间色彩斑斓,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纹样,令人十分惊喜。郑氏漆器手艺人王涵介绍,漂流漆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大漆文化,而将这种工艺在扇子上实现零门槛体验,则属于非遗的创新,“选择漂流漆制扇,可以使大家最直观快速地感受到漆艺的魅力,此次的体验,我们使用了蓝色、绿色、红色等契合此次上合组织峰会主题的配色,也在扇子的封签、包装等环节做了创新,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天津的非遗技艺。”
“科技空间”融入天津智慧
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诠释天津不断进阶的科技力量?在新闻中心,亮眼的科技展区比比皆是。
“两侧各6个气孔,一共可以释放12种不同气味,根据画面让观众感受到海洋、森林、木质以及脂粉等不同香气,营造出深度沉浸的体验感。”新闻中心现场的CAVE8K超高清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气味联动装置与屏幕画面的巧妙结合。“画面展示泥人张制作工艺,观众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屏幕上京剧演员粉墨登场,观众则被浓郁的脂粉香气围绕……用目前最高清晰度的屏幕和全方位沉浸体验,让观众直观感受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不同风情,以及天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这组墙顶相连的一体洞穴式超级大屏幕,透过外侧屏幕共同打造出裸眼3D效果,轮番播放的天津特色展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风情展示宣传片。
一块绿幕,一个摄影师,为来客打造一个AI数字人体验视频。30秒的录制将捕捉被拍摄者的影像和声音特点,天津之眼、津门故里等都可成为录制背景,随后即可生成一段以数字人为主角的AI视频,还可制作一个以数字人为画面的冰箱贴。这些科技感和趣味性相融合的操作,让科技互动展示区也成为新闻中心的热门打卡点之一。通过这些尖端科技的展示,让来自各国的新闻人更直接地了解到中国科技的水平和广泛应用的场景。
“瞧,风筝起飞了!”显示屏上,一幅南宋画家赵伯驹的名画《仙山楼阁图》铺满屏幕,屏幕里,一只纸风筝遨游在古色古香的画面中,屏幕外,居然延伸出一根真的风筝线,线的另一端缠绕在一个线轴上。志愿者向记者介绍,这个体验项目名叫“纸鸢漫游”,通过收放风筝线绳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在时空中跟随“纸鸢”穿越时空,在科技加持下,传统风筝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自古流传着《杨柳青放风筝》的歌谣,以“风筝魏”为代表的风筝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这一体验作品不仅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风筝魏”等传统风筝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丰富了体验式公共艺术的创作主题,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
来源:海河钟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