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时胃口好、能吃能喝,不代表就能一直无忧无虑。胃溃疡、慢性胃炎这些毛病,看似不大,实则常年折磨人。很多人年轻时候就开始胃痛、反酸,吃点凉的就闹肚子,久而久之,胃黏膜就像被雨水冲刷的墙皮,变得又薄又脆。
40岁是身体的一道分水岭。过了这道坎,很多病就像“年终账单”一样,一个个找上门。
但研究发现,有些病如果40岁前没碰上,往后再得的可能性真就不高了。
年轻时胃口好、能吃能喝,不代表就能一直无忧无虑。胃溃疡、慢性胃炎这些毛病,看似不大,实则常年折磨人。很多人年轻时候就开始胃痛、反酸,吃点凉的就闹肚子,久而久之,胃黏膜就像被雨水冲刷的墙皮,变得又薄又脆。
如果一个人到了40岁前,还从没被胃病困扰过,说明他的胃黏膜比较健康,胃酸分泌也稳定。不像有些人,三天两头吃止痛药、喝酒、抽烟,胃早就被磨得伤痕累累。
有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细菌一旦在年轻时“住”进胃里,就会慢慢搞破坏。如果到40岁还没感染过,或者早年就清除了,那胃癌的风险会比别人低不少。
血糖高不是胖人的专利,也不光是吃糖多才会得糖尿病。身体里有个“管家”,叫胰岛,它负责分泌胰岛素,让血糖保持平稳。可一旦胰岛“累瘫了”,血糖就会像没了闸门的水一样,乱蹿。
2型糖尿病是现在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但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早年间,如果一个人常熬夜、喝含糖饮料、吃得油腻,还不怎么动,胰岛就会被拖垮。很多糖尿病患者在30多岁时,身体已经开始悄悄出问题了。
如果一个人40岁前体检都没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吃完饭也不会“血糖飙车”,那说明胰岛功能还不错。只要继续保持不暴饮暴食、不久坐,之后再得糖尿病的几率就小了很多。
高血压这个病,常常是悄无声息地开始的。很多人根本没感觉,直到眼花、头晕、脖子发紧,才发现血压早就飙上去了。
年轻时如果血压一直平稳,没有晨起血压高、头胀耳鸣这些表现,就说明血管弹性还好,血液在血管里“跑得顺”。这其实是心脏、肾脏、脑部都受益的事。
有一项研究发现,40岁前就开始有高血压的人,到了60岁时,心梗、脑梗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两倍以上。而那些40岁以前血压一直没问题的人,后面即便血压稍有波动,也不容易演变成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所以说,血压若在40岁前一直乖乖听话,那身体就像有了道“防洪堤”,后面大洪水也未必冲得垮。
很多人觉得肝病是喝酒喝出来的,其实不全是。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这些病,很多时候不疼不痒,一查才发现已经不轻了。
40岁之前如果肝功能一直正常,转氨酶没升过,B超也没发现肝脏发白发亮,那肝就算“工作态度端正”。尤其是没感染过乙肝病毒(HBV),那是个关键点。因为乙肝病毒一旦潜伏在体内,哪怕几十年不发作,一旦“翻身”,就可能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脂肪肝也不能小看。年轻时吃得太油、喝啤酒、常宵夜,肝细胞就像被塞满了油泡,慢慢变形,功能下降。可如果一个人一直饮食清淡、体重正常,肝脏就像一块干净的厨房抹布,吸油能力强、清洁力也强。
到了老年,这样的肝脏更有底气面对各种挑战。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些老人到了七八十岁还能笑口常开,记忆力也好,而有些人才五六十岁就情绪低落、健忘迷糊。
抑郁症和焦虑症并不是老年人才有。
一些人在30多岁时就经历过情绪的崩溃,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没胃口、没劲儿干活、觉得活着没意思,这些看似普通的情绪问题,其实是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
如果40岁前从没经历过这种长时间的情绪低谷,说明大脑的化学“调节器”运作正常。神经递质像邮差一样,把“快乐”和“安稳”准确送到大脑不同区域。一个人如果年轻时没得过精神类疾病,说明他的“脑回路”比较顺畅,年纪大后出现老年痴呆或情绪病的风险也会更低。
人体在30岁到40岁之间,是身体和代谢最活跃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器官功能没出问题,说明底子打得好。就像一棵树,如果前几年根扎得深,树干长得直,后面再遇风雨,也不会轻易倒下。
而这些病:胃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病、精神疾病,都是“慢工出细活”的病,不是一下子就发作的。如果它们在最容易“冒头”的阶段都没出现,“种子”都没种下,到了年纪大了,土壤也没那么适合它们生根发芽了。
没人能打包票说一辈子不得病,只是说,如果40岁前这些病都没找上门,那身体的防线就比别人牢固得多。往后即便有点小毛病,也更容易控制,不容易一发不可收拾。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看病史时,总爱问:“你以前身体怎么样?40岁前有没有查出过啥?”因为那是一块“健康地图”,能告诉医生,哪些地方可能是“易滑区”。
很多人觉得健康难得,其实也不难。吃饭别太咸,少吃香肠、腊肉、泡面这类加工食物;饮料别总喝甜的,特别是含糖多的可乐、奶茶、果味饮料;饭后别老窝在沙发上,哪怕站着刷碗、走几圈都比坐着强。
如果觉得压力大,不妨找朋友聊聊天、听听轻松的广播、做点手工活。别把情绪压在心里,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帮你“爆雷”。
体检别怕麻烦。每年抽一次血、做个B超、量量血压,花不了几个小时,换来的是未来几十年的安心。
如果前半生没让这些“慢病”缠上身,后半生的身体就像打了个好地基。虽然不能保证一路平坦,但至少不会轻易坍塌。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感染协作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22年,上海)[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5):401-416.
[2]王丽萍,李建军.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现状与控制策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3):145-151.
[3]张春玲,李晓红.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早期预警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9):789-793.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