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曦曾是一名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理工生,大学时他既学设计也学工程,童年则在爷爷的铁匠铺里度过,敲打修补、手工制作,早已耳濡目染。
电影散场,灯光亮起
当年同学随口一句
“小日子的铠甲好帅,中国的却没有。”
无心的一句话像根刺
让成曦沉默、攥紧了手心
谁也没想到几年后
他真的猫在射洪一个小山坡上
抡起铁锤,一锤一錾
那些消失了的中式铠甲
跨越千年的金戈铁马
在成曦的手中被一点点唤醒
缘起:钢铁逻辑与浪漫热血的碰撞
成曦曾是一名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理工生,大学时他既学设计也学工程,童年则在爷爷的铁匠铺里度过,敲打修补、手工制作,早已耳濡目染。
▲学生时代的成曦
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的他,本该有更多“常规”的坦途,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和同学一起观看电影《最后的武士》时。片中日本铠甲造型凌厉,气势逼人。成曦随口一句:“日本的铠甲都是学中国的,比小日子的好看!”却引来另一句质疑:“中国的盔甲在哪里?样本也没有,影视作品也没有!”这句话,如一根铁钉扎进成曦的心里。
▲电影《最后的武士》剧照/图源网络
理性思维与感性热爱在他身上交织,从小喜欢中国历史和武侠的他,毅然决定凭借自己的技艺与热爱,选择与钢铁、皮革、铜锈为伴,做出一套真正属于中国的铠甲。
▲一身古人气质的成曦
扎根:射洪小山坡上的冷锻与热忱
2012至2013年间,成曦曾在成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研究汉服和古代兵器。2015年,因为与妻子杨于霈相恋,他来到射洪,这座蕴藏诗酒文化、又是陈子昂故乡的城市,为他提供了沉静创作的土壤。
▲成曦和妻子杨于霈
成曦说,要复原一个时代的铠甲,就必须搜集当时一切与武备相关的资料。“比如从石像上看到一件铠甲,得先把它拆解成多个部件,再逐一推测每个部件的甲片、孔位、编缀方式与尺寸等细节。整个过程极其繁琐。”
遥远的历史,也是成曦这个兴趣的最大难点。
回顾这段心路,成曦感慨道:“甲胄这东西,在考古里头挺偏门的。但像我们这样天天跟它打交道,反而看得特别直接、特别客观,很多东西你亲手做过了,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图源新浪微博@温陈华
他尝试制作反曲弓,积累锻打经验,熟悉铁料特性,逐步过渡至铠甲制作。2019年,他结识美术专业的郑垚鑫,两人共同成立工作室“玉衡司”。
▲成曦的工作室“玉衡司”
▲合作伙伴郑垚鑫
工作室位于洪达家鑫路的一处小山坡,安静开阔,金属与皮革的气味弥漫其间。
▲工作室内部
▲成曦的工作间
墙面上挂满铠甲设计图纸与各类工具,柜中陈列已完成的作品与半成品。他的第一件作品,正是一套明代甲胄。
中国甲胄
他存钱购买了二手设备,反复试验不同铁材与轧钢的特性。铁片易打坏,造型难控制,但他凭借极大耐心和手部力量,一步步突破材料限制,实现从零到一的工艺跨越。
匠心:百万工序中的时间与温度
复原一套精致铠甲,需耗时三个月,历经考证、锻打、塑型、铆接、编札、錾刻、铸造、缝合八大工序。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因为铠甲在古代具有重要军事地位,中国历朝历代严禁私人制作和收藏,违者重罚。在唐代明令禁止甲胄随葬,所以大量的甲胄随着岁月逐渐散失,出土的实物也极少。
可以说,中国没有一幅保存完好的古代铠甲,所有资料都是以只字片语的形式仅存于相关兵书文献当中。
▲图源网络《甲胄仪仗图》,1991年在陕西礼泉长乐公主墓中被发现,是一副反映唐代甲胄仪仗的生活场景图。
成曦从唐代壁画、宋代石刻和历代帝王陵墓前的石像生中捕捉细节,考证甲片形状与绳结系法。他多次前往成都博物馆、王建墓等地,查阅史书、墓志铭与文物出土报告,只为最大程度还原历代铠甲形制。
▲成都王建墓·抬棺力士像/图源网络
他注重实战性能与舒适度的结合——古代甲胄为军事服务,而今更侧重工艺与穿戴体验。每副铠甲须量体裁衣,一旦版型失误,即前功尽弃;装饰錾刻如出错,也须敲平重来,极其考验耐心与技术。
当身穿自制明光铠,成曦常想象自己成为陈子昂麾下一兵。“陈子昂曾任大唐胄曹参军事,管理军事装备。若穿越回唐朝,我或许正为他制作战甲。”
破圈:老技艺的新生之路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成曦始极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路。他用高频加热设备替代传统火炉,使热锻更加精准高效;运用激光切割、3D扫描与液压系统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甲胄制作的工艺水平与复原精度。
在持续深耕中国传统盔甲研究与复原的过程中,他不断尝试创新,不仅多次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专业赛事并荣获多项荣誉,还陆续取得了多项外观与设计专利、美术作品著作权及商标权,以实际行动推动这门古老技艺走向当代、焕发新生。
▲2023年8月25日至30日,四川广播电视台《龙门阵摆四川——寻找守艺人》栏目组走进射洪市,对射洪成氏盔甲修造技艺的传承人成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拍摄。
▲获得的各种荣誉
他的作品不仅作为工艺品被收藏,更成为影视道具、博物馆展品。在他的电商平台『府河匠作』,中式甲胄更是远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泰国等地,实现文化输出与商业价值双赢。
电视剧《九重紫》,剧里的盔甲配件均来自成曦及其团队打造
传承:一个人的坚持,一群人的星火
成曦曾收徒传艺,但多数人难以坚持。在他看来,传承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唤醒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行业没有鲜花掌声,唯有静心打磨,把历史记忆传下去。”
甲胄虽已退出实战舞台,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物见证。成曦更看重其文化价值:“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如今,中国甲胄正衍生出文旅、影视、礼仪等多重价值。
他计划在射洪打造一座历史质感浓厚的甲胄展览馆,并推动“朝月集”等文化项目发展。
▲射洪市朝月集甲胄展览馆
他更希望以唐代陈子昂文化为核心,结合铠甲、汉服、礼仪展演,打造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文旅IP,如潮汕“英歌舞”那般形成节庆品牌。他理想中的“川派铁作·盔甲记忆”,不仅是手艺,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张豪/摄影
如今
成曦仍每天推开工作室的门
锤声响起,时光渐慢
也许每一代人中
总有一些这样的“憨憨”
以笨拙又坚韧的双手
将破碎的历史拼起
让冷却的铁片重生
铠甲无声,自有雷霆
图 文:乔小舟
责 编:黄 志 许竣钦
监 制:龚 弦
来源:射洪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