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间,提起伤肾行为,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憋尿"。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了其他更为严重的伤肾因素。
在民间,提起伤肾行为,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憋尿"。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了其他更为严重的伤肾因素。
如同鲁迅先生所言:"愈是荒谬的事情,传播得愈快",而真正的健康知识却往往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今天,就让我们抛开成见,直面那些比憋尿更为危险的伤肾行为。
肾脏,这对藏在腰间的"过滤大师",每天默默工作,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它们不喊不叫,任劳任怨,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遭受着持续的伤害。
第一,止痛药的滥用无异于肾脏慢性自杀
头疼脑热,腰酸背痛,许多中老年人习惯性地拿起止痛药。殊不知,这看似普通的行为却是肾脏损伤的重要原因。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长期使用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血流量,导致肾小管坏死。
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止痛药的人群中,慢性肾病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出近三倍。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损伤往往是缓慢且无声的,当感觉不适时,肾功能可能已下降60%以上。
正如那些用劣质油反复煎炸的锅一样,表面看不出异常,内部却已千疮百孔。
第二,高盐饮食如同给肾脏上刑
中国人爱盐,尤其北方菜系,更是"无盐不欢"。一碗麻辣烫,一盘干煸豆角,味蕾欢愉之时,肾脏却在默默承受着巨大压力。高
盐摄入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肾脏为维持体内平衡而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却高达10.5克。
这种盐分的过量摄入,犹如给肾脏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让它们疲于奔命,最终力竭而亡。
第三,糖分过量,肾脏负重前行
甜食是生活中的小确幸,然而过量摄入糖分却是肾脏健康的大隐患。
高糖饮食不仅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还会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加速肾小球硬化。
糖尿病患者中,约4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这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分过高会使血液中的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终末糖基化产物,这些物质沉积在肾脏组织中,如同在精密仪器上撒了一把沙子,破坏其正常功能。
长期的高糖饮食,就是在慢性损害这对宝贵的器官。
第四,药物滥用,肾脏首当其冲
"是药三分毒",这句古训并非危言耸听。
除了止痛药,抗生素、造影剂等药物也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
部分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具有肾毒性,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造影剂可能引起造影剂肾病,导致急性肾损伤。
更为可怕的是,一些人感冒发热时自行服用抗生素,或医嘱未完成就停药,这不仅可能导致耐药菌株产生,还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
药物使用不当,如同给肾脏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迟早爆炸伤人。
第五,饮水不足,肾脏"干渴"难耐
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因害怕夜间频繁排尿而刻意减少饮水。
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浓缩,不仅增加肾结石风险,还会使尿液中的毒素浓度升高,刺激肾脏。
肾脏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稀释和排出代谢废物。如果把肾脏比作一台过滤机,水就是必不可少的冲洗液。水分不足,垃圾就会堆积,最终导致机器堵塞。
成人每日应摄入1500-2000毫升水,保证尿液清亮,才能让肾脏"畅通无阻"。
第六,睡眠不足,肾脏无法"休息"
现代人普遍睡眠不足,熬夜已成常态。殊不知,睡眠期间是肾脏修复和再生的重要时期。
睡眠不足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活跃,增加肾脏负担。
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每晚少于6小时)的人群,慢性肾病发生率比睡眠充足者高出50%以上。正如机器需要定期停机维护一样,肾脏也需要在良好的睡眠中得到休整。
如何科学护肾?生活细节见真章
保护肾脏,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改变。
合理用药,特别是止痛药和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盐分和糖分摄入,增加蔬果比例。第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尤其是在运动后及时补水。第四,保持规律作息,确保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最重要的是,定期体检不可少。肾脏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浮肿、尿量减少时,可能已是中晚期。
通过定期检查血肌酐、尿常规等指标,可以早期发现肾功能异常,及时干预。
肾脏是我们体内的"净水器",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远离这些伤肾行为,给肾脏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如同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对于肾脏健康,我们同样应当积极向上,不被错误观念所束缚。
健康不是目的,而是生活的资本。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拥有一对强健的肾脏,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护肾之道,贵在坚持;健康人生,始于当下。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1):10-66.
[2]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39(4):255-346.
[3]王海燕,陈香美,杨洪林,等.药物相关肾损伤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38(12):1142-1152.
来源:泌尿外科廖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