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在3月24日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中了解到,为全面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终结结核病流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24年12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结核病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宁瑜 王希
记者在3月24日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中了解到,为全面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终结结核病流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24年12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结核病发病率<43/10万。
实际生活中,关于结核病的防治,老百姓仍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比如不咳、无痰就不可能是结核病;新生每年入学前都做了结核病的主动筛查,没必要再做预防了;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等于患上了结核病等。这些观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科学防治结核病?记者采访了长沙市第一医院结核科主任、主任医师鲁学明教授。
不咳、无痰,也有可能是结核病
外地转诊来长沙的李先生体检时发现肺部有大片阴影,怀疑为肺结核,在医院门诊进行痰涂片等检查,显示都是阴性,但医生却告知他得了肺结核。李先生很纳闷:“我没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痰检也未检出细菌,怎么可能是肺结核呢?”在长沙市第一医院结核科门诊医生的耐心劝导下,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支气管镜检查。一天后,肺泡灌洗液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患者感慨,幸亏医生耐心劝说,避免了延误诊治。
鲁学明表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43%的肺结核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因此不能以没有症状而否认肺结核的存在。另外,普通的痰涂片检查,对于病变存在局限性,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其阳性率和灵敏度往往较低。
传统的诊断方法如结核菌素试验、实验室痰涂片检查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虽然能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但对于某些复杂病例,诊断准确性仍显不足。纤维支气管镜作为呼吸道结核病诊断、治疗的“利器”,已有20多年的应用历史,成为肺结核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
这是因为,一是可明显提高结核分枝杆菌检出阳性率,部分患者痰液检查没有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或是患者不能自发产生痰液,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对病变肺段进行刷检、灌洗,获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进行分子生物学等病原学检测,其灵敏度比痰检更高,可快速确诊;二是可观察有没有支气管内膜结核;三是纤维支气管镜可用于肺结核与肺癌、肺炎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四是医生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明确肺结核的病变范围和程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因人而异常,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伴有低热、咯血或胸痛、消瘦、盗汗等症状,应及时到结核科门诊就诊,及时完善痰涂片、培养及胸部CT等检查。疑难病例可借助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精准诊断,可大大降低肺结核在家庭和社区间的传播。
春季肺结核多发,家有考生要警惕
近期,该院结核科收治了一名高三学生患者刘同学。刘同学家境贫困,父亲因病离世,忙于生计的母亲还要照看生病的姐姐。刘同学学习成绩优良,但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一天只吃两顿饭,加上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本就营养不良的她身体很虚弱。最近两个月,刘同学反复咳嗽、咳痰,因怕耽误学习、看病花钱,没有就诊,只吃了感冒止咳药。最近一周,刘同学咳嗽加重,伴痰中带血及间歇发热,这才来到长沙市第一医院结核门诊,被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肺部已出现一些虫蚀样空洞,还合并较严重的支气管结核。
鲁学明表示,春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也是防控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时期。每年高考前后,结核科都会收治类似刘同学这样的学生。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力相对较弱,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焦虑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更易导致免疫力低下,一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更易患肺结核。
有同学及家长认为,新生每年入学前都做了结核病的主动筛查,没必要再做预防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咳痰、打喷嚏、大声说话等皆可传播,且因学生群体生活的特性,很容易被感染。
同时,结核分枝杆菌还可侵入人体全身各个器官,如肺脏、肾脏、骨骼、胃肠道及颅脑等,除头发与指甲全身都可能得结核病,但主要侵犯肺脏即肺结核,占所有结核病的80%以上。
高中和寄宿制初中的入学新生,应当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以及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患者,需进行胸部X线检查。大学入学新生,采用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和胸部X线检查,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校可同时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不一定
随着国家结核病防控策略的不断优化,对学生、糖尿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等结核病易感人群开展主动筛查,其中有人被监测为结核潜伏感染者,这要如何诊断呢?
鲁学明解释,结核潜伏感染,是指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EC试验(新型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试验)或伽马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方法,若检测出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产生了持久的反应,即提示机体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就一定是结核病吗?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如机体免疫力正常,能够通过免疫系统将细菌吞噬清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者,有5%左右在一生中可能发展为结核病。但对于易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其两年内发病率为10%~20%。
因此,建议这些人群接受预防性抗结核治疗,以降低发病风险。比如,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潜伏感染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结核潜伏感染者;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潜伏感染者。其他人群,如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长期应用透析治疗,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患者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结核潜伏感染者。
鲁学明提醒,对于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建议到结核病定点医院结核门诊就诊。医生可根据其身体状况,推荐化学性预防或免疫性预防等具体治疗方案,同时包括后续药物不良反应及疗效监测,助其更好地恢复。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