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北航科研团队历时15年取得微型动力技术新突破,研发出仿生“昆虫”机器人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
行动方案(2025—2027年)》
系统部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
明确提出要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改革中
北航又一次站在了潮头
微言教育公众号、《中国高等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北航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央视《新闻联播》重点报道北航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为哪般?”
8月29日
CCTV《新闻 1+1》
聚焦学科改革
连线北航副校长闫晓军
引发全网关注
当镜头对准
北航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室
为观众展示了
北航回应时代命题的鲜活实践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
教育部数据显示
两年来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
撤销和停招6638个
高校20%的学科专业布局完成优化
这不仅是 “加减法”
更是高等教育对接国家战略的“加速度”
作为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的试点高校之一
北航,正是这场关键改革的 “试点尖兵”
新华网、央视网等多家媒体报道高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学科专业调整
《人民日报海外版》“育见·新专业”栏目报道北航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低空经济“高飞”培养复合人才
《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现代教育报》、《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媒体聚焦北航新设专业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
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主任的
校学科建设工作委员会
聘任一级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
构建学校、学科群、学院
三级学科建设责任体系
坚持“顶尖工科、一流理科
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方针
加减并用、科学谋划学科专业布局
锚定国家赛道:把专业建在战略需求上
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低空智能运载工程一级学科
增设工业互联网、应急管理等紧缺学科方向
全国首批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
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本科专业
自设人工智能
空天动力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博士点
不盲目跟风
而是盯着国家最紧迫的需求精准卡位
面向国家急需
北航的学科调整清单早已圈定答案
低空经济赛道抢先机
低空技术是智能时代全新的战略领域
作为全国首批开设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
北航构建“本-博”贯通的学科专业
率先申报“低空智能运载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
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
学科建设指南
带动了全国120多所高校跟进布局
两地三校园协同管理
北京两校区
开展低空理论教学和基础科研
杭州国际校园
对接长三角产业集群做试飞转化
用真实项目当课堂
覆盖 “设计-控制-安全-管理”全链条
成果可替代37个学分核心课
让学科跟着需求进化
在北航的学科调整清单上
“做减法”同样坚定
2023年以来
主动减少1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
1个专业学位类别、11个本科专业
学科质量大幅跃升,结构布局系统优化
目前学校博士点学科占比达95%
高峰学科10个
占全部学科的近三分之一
形成了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
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凝练学科方向:激活内涵升级新动能
北航一边给传统学科“装上新引擎”
一边为前沿领域“播种新种子”
走出了一条特色升级路
175个学科方向精准 “导航”
按照优势方向入主流
特色方向拓面向
前沿方向重交叉的原则
北航36个一级学科(34个一级博士点)
精准凝练175个学科方向
每个方向都紧扣 “国家需要”
跨速域飞行物理与飞行试验
航空电推进与智能控制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
精准智能合成化学
韧性城市运营与应急管理
新一代成像与诊断技术
一个个新方向
正成为创新人才的全新“练兵场”
AI基因融入每一个专业
175个学科方向里
42个以 “智能”“智慧” 命名
智能交通、智能控制
智慧管理等领域进展明显
出台《数智赋能三年行动计划》
以全学科要素升级布局智慧教育新生态
建设“人工智能+微专业”
“人工智能+文科”双学位项目
让文科生也能玩转大数据
本科生人人都有“AI翅膀”
抢占未来产业 “制高点”
瞄准未来产业,北航加大布局力度
量子科技学院挂牌成立
具身智能、原子制造
导航与时空科学等方向加速建设
为产业发展储备急需的人才和技术
2024年以来
北航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15篇
涉及发动机、空间物理
量子物理、智能诊疗
空天材料、无机化学等多个领域
2024年5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北航科研团队历时15年取得微型动力技术新突破,研发出仿生“昆虫”机器人
《科普中国·直击最前沿》报道北航科研团队研制我国首个具备自主悬停能力的仿蜂鸟微型飞行器
北航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深海所、浙江大学,共同研发深海小型多模态机器人
北航科研团队联合国际多家研究单位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实现重要突破,获《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航空航天为核:织密跨学科协同网
从飞行器设计到智能导航与控制
从先进材料到高性能制造
全链条创新需要多学科 “并肩作战”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北航早已打破学科“围墙”
五大 “学科群” 抱团攻坚
以空天领域重大任务和科学问题为牵引
联动航空航天、信息
理科、文科、医工五大学科群
推动 “理工融合、文工交叉、医工交叉”
构建以航空航天学科为核心牵引
多学科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学科群”
让“硬科技”与“软实力”相互赋能
打造国际顶尖的航空航天学科高地
跨学科人才 “双螺旋” 培养
面向未来空天领域创新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
未来空天技术学院超越传统学科专业框架
首创“课程-项目双螺旋”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在来自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任务的
480余项研究课题中成长成才
学院举办创新实践挑战赛暨进阶、高阶项目评优答辩会
航空、机械、交通、宇航等学院
面向航空航天、信息和理科
选拔机器人、无人机、飞行汽车和
运载火箭四个跨学科实验班
北航持续探索
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学院+研究院”矩阵式攻关
面向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紧迫需求
与中国航发联合建设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啃下航空发动机这一硬骨头
校内汇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
材料科学、机械工程4个一级学科资源
形成“基础理论—仿真验证—工程化应用”
全链条创新能力
交叉学科 “破圈”:从实验室到课堂的创新生态
新兴交叉学科方向
如何从“想法”变成“实力”?
北航的秘诀藏在这些举措里
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任务“探路”
以博士生培养为抓手
聚焦空间科学、仿生科学
零磁科学、医工交叉等领域
探索原创成果突破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以交叉问题为导向
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新路
理工融合 “十大科学问题” 牵线
发挥顶尖工科优势
围绕拓扑物理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
用“问题”串起不同学科
让“理”的突破直接服务“工”的创新
硬核平台 “托底”
围绕航空航天、信息技术、
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
北航分级分批打造了
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
空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等
10多个科教协同平台
为人才培养、人才汇聚
科技创新提供了共享服务硬支撑
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
强化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双向互动
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特征
支撑复合型人才高质量自主培养
这些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于一体的
科教协同平台
培育学科方向新的增长点
等效缩比试验场景俯瞰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科教协同平台
提供3000余人次的科研和教学服务支撑
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平台
支撑师生共研新一代“数字飞机”
无人系统集群智能虚实混合试验环境
助力“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建设和
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一流人才培养
……
所有科教协同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让学生能随时接触最前沿的实验设备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蓝天上
产教融合深联动,科教融汇结硕果
专业布局的生命力
在于与产业同频、与科研共振
北航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作为专业布局落地的传动轴
让每一个新增专业、
每一个交叉学科方向
都能扎根产业土壤、接上科研活水
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改革
以“真问题、真场景、真突破”重构育人逻辑
校企共建 “产学研用” 生态链
形成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的“北航范式”
打造工程教育改革和产教联合培养“样板间”
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培养创新人才
2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3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省部级以上实验室100%面向本科生开放
高端人才100%授课
83%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科研课堂覆盖全部大二、大三学生
从国家战略需求到北航行动
这场学科专业调整的背后
是“为国铸器”的坚守
北航用一个个具体的专业
一堂堂真实的项目课
写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